分享

借钱,最能看清人心

 布衣粗食68 2020-05-10

如果你要看清一个人,就向他借钱!

借钱,你会看清别人,也会看清自己。别以为陪你吃吃喝喝的人,就是朋友,也许别人只是忽悠你;别以为拍着胸口说“有事你找我”的人,是亲人,也许别人只是随口一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都有温度,可是借钱的事,往往令人寒心。“锦上添花谁都会,雪中送炭没有谁”,也许这句话说得有些过分了,但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别人向你借钱,你会看清谁是值得信任的人,谁是言而无信的人。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借出去的钱,就别去催要了》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为什么不要去“讨债”呢?因为讲信用的人,你不去讨债,也会准时归还,就是要拖延一段时间,也会及时和你沟通,不会互相之间有误会。那些不讲信用的人,你就是讨要,也是没有用的,别人反而会百般抵赖,甚至说风凉话,让你碰一鼻子灰。

俗话说:“站着借钱,跪着要债。”遇到那些言而无信的人,你这个债主,就是这样的形象。去年二月份,我的同学小橘从广东回来,他说:“创业失败了,只能回家躲避风头,担心别人催债。”他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我请他吃了一餐饭,并借给了他一千块钱。当然,我借给他的钱,没有有指望他能够及时还钱,他就是不还,也没有关系。

去年三月份的时候,小橘在县里租了一间门面,准备开水果店。房租都付了,货架都买好了,可是进货的钱,成了问题。小橘找到我,向我借一万块钱。我说:“借钱可以,但是你要尽快还。”小橘说:“那是一定的。我在广东欠的钱,父母替我还了。现在,我应该好好创业,到了年底,一定会翻身。”

上个星期,小橘把水果店装修了一番,扩大了经营规模,我想,他应该是赚了钱,否则也不会有“大动作”。我打电话给小橘,希望他尽快还钱。小橘说:“不就是欠你一万块钱吗?我欠别人五六万,都没有还,人家也没有来催债。”一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难道一万块钱,就不是钱,不应该去要债。

很多人,借钱的时候当孙子,还钱的时候变大爷。你去要债的话,他要么就是避而不见,要么就是死皮赖脸,要么就是人都找不到了。这样的人,心是黑的,不值得交往。

因此,别人向你借钱的时候,你要慎重其事,别因为借钱给别人,寒了自己的心。值得信任的人,你才借钱给他,否则一概不借。

向别人借钱,你会看清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

有人借钱给你,那是情分,别人不借,是本分,你真的不必怨恨谁。别人没有义务借钱给你,哪怕别人腰缠万贯,钱都花不完。就是你的七大姑八大爷,虽然有血脉关系,但是没有拿钱给你花的责任。

真正厉害的人,都不太合群,因为他坚持靠自己,一直都是无依无靠的人。没有靠山的人,往往能够绝处逢生,狠狠地逼自己一把,也许就成功了。如果不行,再逼自己一把,一次次逼着自己走向前,总是会成功的。

你就想“人穷不过是要饭,饿不死,以后还是一条汉子”。很多富有的人,并不是有很高的起点,不是靠大把的投资赚了钱,而是白手起家。如果你也坚持靠自己,那么就会不合群,就会越活越坚强。

有的人,喜欢吃吃喝喝,喜欢凑热闹,不管什么场合,去了,就和大家混个脸熟,也许以后用得着。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那些熟人,一转身就忘记你了。你去找他办事,他一时半会想不起你的名字,你怎么还好意思开口借钱?还有的人,昨天还在一起吃饭,今天偶遇了,还假装不认识你,你叫他一声,他不回答,好尴尬。

人穷了,大部分的亲戚朋友都不会借钱给你。他们担心你还不起,也害怕你赖账。即便你是一个很守信的人,可是说出去,谁信呢?人心隔肚皮,谁都会小心翼翼地提防你。

如果你要看清谁,你就向谁借钱,哪怕你并不缺钱。借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朋友,也会发现自己活得并不是那么精彩,反而有些窝囊。

莎士比亚说:“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去会使你人财两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进来会使你失掉自尊”

人与人交往,是相互的。借钱,也是一件礼尚往来的事情,不懂得还钱的人,一方面是不懂礼节,一方面是人品太差。人品好的人,借钱了,会很不安,会想方设法还钱;借钱给别人,会换位思考,给还债的人多一点点时间。

读书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动手做折扇。扇子上,写上几句顺口溜:“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你来借扇子,你热我也热;若是硬要借,请到霜降节。”一把小小的扇子,都不愿意借给别人,更何况是钱呢?

如果你穷到捉襟见肘的地步,也不要轻易开口借钱,而是要想办法去赚钱,没有好的工作,卖苦力也行;如果你可以向银行借钱,就别向个人借钱,宁愿付利息,也不要欠人情。

如果别人向你借钱,不管你多么有钱,也要看对方是谁,宁愿得罪人,也别花钱买罪受。你的钱花不完,可以去做公益,去帮助困难的家庭,不求别人感恩,只要积德积福。

人要脸,树要皮,可是总有一些人,为了钱,脸都不要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