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3第2讲
2020-05-10 | 阅:  转:  |  分享 
  
第12讲

创作技巧·渔洋第十法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是绝句情景处理技巧和渔洋第十法

一、绝句的创作技巧

1、情景的关系

一首成功的诗,情与景的调配一般都是很精心的,如一味地摹景写物,诗则过于坐实;一味的抒情,诗则显得空洞,只有情景交融,将情感导入景物,这样的诗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有味。刘勰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就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不断更替,寒冷的天气使人不愉快,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客观景物的变化,使人的心情受到感染。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是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诗文是抒发这种变化着的感情的。也就是说,作家是触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发。“感”哪里来?来自生活。“情”如何生?“生”于“触景”。因此,要有“感”必须接触生活,要“生情”必须“触景”。无景之情,就会是无病呻吟,有景无情,主客观不能契合,就是堆砌景物.索然无味。?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导情入景、入物的几种方法。??1)情景一致即将情感寄托在一种相同的景物上,比如人聚则月圆,人离则月缺,人愁则终日霪雨,人喜则处处生花。将情寄托在这种类似的景物中,就属于情景一致。看例子:七绝·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注:阳和:春天来了的意思。?诏书和春天一起到来,被贬在永州十年的人,突然获得京都征召令,多少年

的郁闷,突然一扫而光,但随着心中新的希望,眼前处处是新花开放,这些新花就是感情的化身,新花无穷,正是作者无穷的愉悦心情的寄托,这个是高兴,情景一致。

再比如:杜甫的《宿赞公房》诗中的一联“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旅途相逢,一样是流落天涯,暂且欢聚一夕,陇月也向人团圆了,自然给同病相连的人带来不少安慰。“相逢、月圆”很和谐,物喜人喜。这个也是情景一致。这个情景一致的写法,初学者最适合了。?2)情景不一致,景与情冲突情景不一致,却相反,往往由物我的冲突,造成悲剧性内在张力。比如鸟双而人单,人老而心壮,水东流而人西去,牛郞织女七夕聚会而我孤单等等……这是有意安排一些与情感相反的景物,让景物起到反衬的效果,从而加强情感的力量。例如:杜甫《新婚别》诗的结尾: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这几句诗正是以双鸟飞翔与人事参差来做相反的描写,鸟儿犹不失俪匹,人却不如鸟。通过情与景的不一致,物和我的矛盾冲突;使诗的味道更浓。?3)以景截情?说白了就是一句写情,一句写景,情还没抒尽,便以景截住,饱和的感情反而将景渲染的异常美妙。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高丘归未得,空自责迟回。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病令新作少,雨阻故人来。灯下南华卷,袪愁当酒杯。咏绣障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引得黄莺下柳条注释⑴此诗一本题作《咏绣障》。绣障:刺绣屏风。绣样:描画刺绣图样,用针刺绣前的一道工序。花蕊(ru)娇:双关语,一指刺绣图样,一喻刺绣少女。花蕊:花心。娇:美丽鲜艳。拈(niān):用两三个指头捏住。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床:指绣花架。安:安置,摆放。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译文天色将晚,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这一景致,引动了几位绣女她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绣女们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在真花假花之中欢啼。陇西行四首·其二唐代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七律·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我们先详细地分析一下柳宗元的这首诗的意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为

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还植树造林,“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第一句说他亲自种了200棵树,第二句写柑树成活时的景色。又描写出了二百株柑树在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这句表现出了诗人看到柑树成活时的喜悦心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这里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我们都知道屈原爱桔,曾作《橘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后皇佳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橘树是天地间所生的佳树,它异于众树,习于南土,有独立不迁等美德。

这实际是屈原托橘咏志,以橘树自比,通过赞颂橘树,来表白自己的人格。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了百度一下屈原的《橘颂》学习一下哈。柳宗元说要象屈原那样热爱柑树,意思也是用柑树来表白自己。这句说:我正象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品在其中。

?“不学荆州利木奴”这个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取利有何不好?柳宗元对李衡这种做法很不屑,所以明确予以否定说: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这两句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突出了他种柑之意和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质,这俩典故大家了解了,就会懂的后四句抒发种柑的感慨了。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诗人种柑,是希望柑树早日开花结果。因此,他首先想到的是柑树的成长:“喷雪”、“垂珠”是两个比喻。

?无论侧写,或者反击,都是追求一个目的:就是让诗含蓄蕴藉。古人说的好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诗贵在含蓄蕴藉”你把话说尽,把你的意思表达完,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就没有了,你都说了,还要读者想啥?因此大家在写诗时,把你的情感写三成?,点到就行,留七分含蓄给读者遐想。

?本诗正意该说不希望这些橘树长成以后,我还逗留在柳州,“滋味还堪养老夫。”结句正见北归无复忘矣,悲咽以谐传之。字面上是谐,骨子里却是悲。这就是反击法。

?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桔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结论:托词与含义正相反,则言外的含义比正言直接叙述更感人。再如: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再看“不自由”三字,诗人没说不自由的原因,让读者去体会,去玩味!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所以再强调一下:我们写绝句也好,写律诗也罢,别把你的心思情感全说尽。

?二、渔洋第十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

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王士祯)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注释: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现为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

东塘:指太湖的东半部分。苏州在太湖的东岸。

?篷:船篷。这里代指船。

?吴枫:指苏州。据说水城苏州共有大小桥梁300多座。

?枫桥:寒山寺门前的单孔石拱桥。因张继的《夜泊枫桥》一诗,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译文:

太阳下山的时候太湖正在落潮,我乘坐的孤舟泊岸处暮雨潇潇。

听着疏钟望着夜火照亮寒山寺,

记得旧梦中曾经过吴枫第几桥?

先看全诗脉络:

此诗把题字分在前三句点出。然后,以第三句的后三字“寒山寺”,带出合句的追忆往事。?

起句实写到达枫桥的时间和环境,日暮时分,正赶上太湖落潮,点题字“夜”。?承句写泊船的天气:孤蓬暮雨,是那么的令人伤感。点题字“雨”。

转句把目光转向寒山寺,此时听到稀疏的晚钟,看到寒山寺已点起了灯火。点题字“寒山寺”。合句则以“记”带出回忆,作者以前曾经梦游过的寒山寺之游。

再看句法特点:

起承转合四句二段式,而是“3+1”句式,即“起+承+续承”+“转合”的布局方法。?前三句为一段,写作者夜泊寒山寺的眼前实景;第四句以“记”为转,以“过姑苏第几桥”为合,转合一气呵成。?前面说第四句是记作者曾经梦游过寒山寺,可从王士祯写给兄长的第二首诗《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可得到印证:?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十年旧约江南梦”,也许是作者跟兄长们有过约定,要到苏州同游。但现在却只有自己“独听寒山半夜钟”。一个“梦”字,便说明“记过吴枫第几桥”并非是以前来过苏州。?

苏州有桥约300多座,而被诗人墨客吟诵最多的是枫桥。枫桥,旧称封桥。枫桥只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唐代,据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唐朝大历(766年-779年,唐代第八位皇帝宗李豫年号)年间,张继赶考落第,郁郁回乡,途经此处,写下了不朽名篇《夜泊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使枫桥名声大振,中外闻名,被称为苏州三百桥中的第一桥。明朝诗人高启在《枫桥诗》中写道: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王士祯这首同样是夜泊枫桥的诗,结句不明写姑苏第一桥,而设问“记过姑苏第几桥”,是他追求“言尽而意不尽”的“神韵”所使然。至于他这样写,是为了给兄长们报信,让他们分享梦境成真,还是也跟其他诗人一样,触景生情,追怀起张继?读者自己判断吧。

王士祯符合此法特点的作品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万山?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本讲提纲:

一、绝句的创作技巧

二、渔洋第十法



本讲作业:

运用渔洋第十法写一首七言绝句。题目自拟,要求如下:

1、格律正确,首句为入韵式。

2、立意清晰,意象合理。注意前三句写今事,第四句归结到自己身上追忆往昔。

3、特别要注意第四句,必须有标注往昔时间的词,往昔的事点到即可。

4、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韵部任选其一。



献花(0)
+1
(本文系冰海明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