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九)姐弟

 sun918 2020-05-11

蓝蓝的妈妈黄阿姨,一位和千千万万善良的母亲一样的女性,在用伟大的母爱让女儿从她的笔下苏醒将生命延续。今天是母亲节,向阿姨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前文:《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八)妈妈的“闺蜜”




兰兰读三年级的时候,弟弟出生了。之前有叔叔阿姨问兰兰: 要不要弟弟? 她一口回绝: 不要!

是啊,兰兰当了十年的独生女,怎么可能一下子被'別人'硬生生地夺去父母的一半宠爱呢?但是不管兰兰愿不愿意,弟弟还是如期而至!

兰兰的弟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比兰兰足足迟了十年,那时我已经有了公费医疗,所以预产期一到,我就住进了医院。我的管床医生叫黄德洁,她和我的名字只差了一个字,所以,大家都认为我们是姊妹,其实我们是朋友。那天早上她对我说,反正都要生,长痛不如短痛,干脆今天生了吧。我说这种事情能人工操作? 她说没有问题。

于是那天清早在她“略施小计”之后,不久我的肚子还真就有了动静。中午兰兰爸爸来给我送饭要离开的时候,黄德洁医生就对他说,你回去给女儿做晚饭,吃完饭来抱儿子吧。

那时没有B超一说,对小孩的性别我们并无把握。有朋友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方法,把一支铅笔用绳系了,对准我的手腕脉搏上方,用观察铅笔的摇摆方向来确定是男是女。我被好事者经常找去当“小白鼠”,我并不相信这些奇谈怪论,觉得这只是一个游戏而已。

总之,医生说了这是个“儿子”,是基于我已经有了一个女儿的前提,也许这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吧。

下午五点过,儿子平产出生。那时我已经离开电影公司不做临时工了,而是去到一个大集体所有制的建筑社当了建筑工。繁重的体力劳动锻炼着我的肌体,让我再一次顺利地生下了儿子。

儿子一生下来,我就叫医生帮我看看他手脚的指头有没有多一个。因为我听别人讲过,如果说小孩的指头有多余的,可以在一生下来人和胎盘还连在一起的时候一刀剪掉,粘一张创可贴就能解决问题。现在想起来这个传说有点血腥, 其实当时我这样讲,也是仗着和医生是好朋友,只是个玩笑吧。

当时这个县级医院好像没有婴儿室, 所以儿子生下来以后也是从产房就和我一起被推到病房里去的。医院里的一个老朋友知道这个信息之后,给我抬来十个热气腾腾的红糖鸡蛋,居然被我一气吃光。据老人说,生了小孩肚子就空了,要多吃点东西去把那个“空间“填滿,才不会心慌。

与十年前的生活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怀儿子的九个月里我吃得很'任意',所以儿子的身体状态不错,足足有八斤。他胖胖的小脸被挤出了一条凹痕,缝隙里填滿了乳白色的胎脂。

晚上7点过,兰兰和她的爸爸一起来到医院,我在病房里就听到有人在过道里对他爸爸大声喊道: 生了,生了,是个胖儿子!

兰兰的爸爸大步流星走到我的床前,满脸堆笑地看着躺在我旁边新生的儿子。而兰兰却怯生生的站在门口,远远地看着弟弟不肯进来。磨蹭了好一会儿在爸爸的连声招呼下,她才走过来站在床边看了弟弟一眼,第一句话竟然说的是: “他的脸上有肥皂! ” 引发了一片笑声。这句话也是被大家当作笑料,讲了好多年,这还真不是因为我记性好。

这个一开始就被兰兰拒绝的弟弟,最后却成了她一生中最好的小伙伴和最可信赖的好朋友。

那天在医院里看了一眼弟弟离开的时候,兰兰就问: 能不能把“他”抱回家? 她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两天以后, 公司的吉普车来接我出院回家。但是这时已经不像生兰兰的时候,没有了妈妈和爷爷的帮忙,一切都要靠自己。兰兰的爸爸要忙着跑里跑外炖汤做饭洗尿布,几乎没法去上班。而兰兰更是一放学就守在我的房间里守着弟弟写作业,只要听到睡梦中的弟弟一哼,她马上就大喊:他又在哭! 他又在哭!

因为产后腰酸得厉害,我不得不跪在床边给为儿子换尿布包“筒筒片”。这时候兰兰就成了我不可缺少的帮手,她帮我递毛巾,递尿布,递婴儿粉等等小东西。兰兰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任劳任怨充满了热情。我爷爷常说“从小看大,三岁识老”。真的,从那个时候起就看得出,兰兰对弟弟充满的爱心和耐心,在她长大成人以后,就演变成了对自己的两个女儿的那份浓浓的母爱。

56天的产假满了以后我要上班,就把儿子托给了一个阿姨带。一大早送去下午下班以后接回来,大人忙着做饭收拾家务,兰兰就得帮着父母管弟弟。有一次兰兰还想学着我用背带背她弟弟,结果给她背上以后,她站都站不起来,走几步就不行了。

儿子稍大一点,我们向邻居借了一个有轮子的婴儿床,可以推着摇晃着哄他睡觉。这个工作几乎被兰兰承包,甚至还让她爸爸帮她把婴儿床抬到楼下去,让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推着她弟弟玩的快乐。有一次兰兰把弟弟推睡着了以后,就把他一个人'扔'在路边,自己却和小伙伴们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我听见楼下的邻居在喊: 这是谁家的小娃娃? 没人要我就抱走啦。那时路上车很少,大环境也非常安全,否则的话真是不敢这样大意。

第二年春天,兰兰的弟弟大了一点。她更是把他当成了活玩具,居然把他放在40cm见方的金属片桶里,拉着盖子在铺着碎石的马路上疾走,因为强烈的摩擦发出来的刺耳的尖叫,竟引起了大家的围观和“指责“。

在我儿子学说话的时候,兰兰还弄了一个本子来做记录,甚至还拔苗助长地教她弟弟学认字。



儿子三岁的时候,长得脸圆眼大俊俏可爱。我和兰兰就用家里的珠子给他穿了一对耳环挂在耳朵上,还扎了一个冲天炮的“纠纠”去相馆拍了一张“女生”照。

所以我经常笑话这种养娃的方式,就像农民说的养“楼梯猪”,大娃带小娃,大猪带小猪。

现在想起来,不管是他们小时候还是长大以后,我最快乐的时光,都是和我的两个儿女一起度过的。

总之,在我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姐姐的兰兰成了当然的小大人和小老师。除了小时候抱他,背他,给他换尿布,喂饭喂水,长大了还要辅导他写作业带着他去看电影郊游聚餐,而她弟弟对她也是绝对的臣服,两个人的相处和谐得让人羡慕。

这两姐弟的关系之好,我都不知道他们两个之间到底隐藏了多少为大人们所不知道的小秘密?甚至有一次他们两个去黄平的乡下玩的时候,居然背着我去买了一只起名为豆豆的狗娃带回来扔给我(下司狗)。他们有时不听话还要和父母犟两句,而他们之间就从来没有吵过架,甚至红过脸。

在兴义生活的那十年中,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忙?平时除了上下了班做两顿饭,为了让小孩穿得干净,我几乎天天晚上都要洗衣服。这时候兰兰的爸爸就带着儿子出去找人聊天,兰兰一个人留在家自己写作业,从来不要我们管。

80年夏天,兰兰的爸爸通过他二姐的关系调到贵阳市工艺美朮公司工作。虽然这个公司也有美术二字,但是和他的油画专业并无瓜葛。这种调动犹如下跳棋,得一步一步的来,逐渐接近终极目标。

在我们娘儿仨待在兴义的时段,在兴义一中上学的兰兰,每天经过菜市场时,就担负起了买菜的任务。有一次她中午放学回来时买了两把一分钱一把的韭菜。我看她买了这么点菜,问她怎么吃,她居然如此安排:拿一把中午汆一下可以拌凉菜,剩下一把下午炒鸡蛋就行了。后来这个故事也在亲戚中传为美谈,大家夸她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那些年我和兰兰她爸每周除了滿实滿载地上六天班,星期天就是洗衣服,赶场买菜和打扫卫生。也许当年的生活压力太过于繁杂,负担太重,所以我们都把带小孩视为负担。现在想想他们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我却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现在想起来真是有些后悔。

后来我和他爸通过十分复杂的操作相继调到贵阳,一家人租住兴关路的农民家的房子算是团聚。在兰兰上了高中以后,更是她走到哪里,她弟就跟到哪里。几乎兰兰所有的高中同学都知道“你家那个小眼镜“。不管兰兰是和同学聚会还是下乡采风,甚至和男朋友外出,都会带上她弟,大量的照片记录了这两姊弟相亲相爱的关系,他们能够彼此陪伴也给我省了不少的事。

兰兰上大学后,借着送姐姐去苏州读书的机会,我儿子还跟到了女儿的大学里。之后他姐带着她们班的同学来贵州采风,他也要跟着去参乎。以至于后来兰兰在苏州念大学期间,我儿子竟感到了严重的失落。

91年兰兰大学毕业分回贵州艺术学院设计系当教师的那段时间,兰兰和她弟在一起更是如鱼得水。因为那时兰兰有了收入,独立的经济地位让他们拥有了更大的空间,所以他们俩触角伸得更长玩得更是开心。现在想起来他们到底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玩了什么?我都不知道!一是因为我那时在龙洞堡的学校里上课,忙的时候就不能回家。二是他们的自由度大了,有什么事情根本不对父母讲,而大人也无暇顾及。



后来兰兰出国以后,每次回去带给她弟一个人的礼物,就有半箱子,大多是那些年在国内见不着买不到的好东西。特别是那些电子产品,让我儿子万分得瑟。甚至在兰兰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因为那时她收入不高,买不起更好的东西,硬把Lucy爸爸的一个随身听之类的CD拿给了她弟。

在我儿子上高中以后,开始有了自主审美意识,他的衣服鞋子也是由他姐给他买, 我买的东西他一概嫌土,点不着。

在他姐姐回国的那些短暂的日子里儿子跑前跑后,鞍前马后从不推辞,比听父母的话还跑得快,自称是“三陪先生”,陪吃陪喝陪玩。

总之,认识兰兰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她有一个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的小尾巴弟弟。而认识我儿子的人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有一个像他爹妈一样“罩”着他的姐姐。自从有了网络之后,他们两个的联系更是频繁,相互影响有了一致的“三观”,我们三个人经常在小圈子里象朋友那样聊着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所不及。以致于兰兰一直说她是她弟的姐,也是她弟的“妈”。

所以,在兰兰出事的那天中午,因为时差12个小时的关系,我一直联系不上她弟弟。当我可怜的儿子半夜醒来看见我发给他那五雷轰顶的“六个字”的时候,不知他是怎样的如坠深渊!

随即他就给我打了电话,儿子如今也是个40岁的成年人了,他首先叫我不要惊恐保持镇静,然后安慰我说事故发生在瞬间至少姐没有受苦。是啊,也就是30秒钟,半米的距离,死神就带走了她!

在电话的两头,我们母子被太平洋汹涌波涛一般的悲痛所淹没,我也捧着电话终于哭出声来。


 系列前文 

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八)妈妈的“闺蜜”

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七)特殊年代

《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六)“万马齐喑”的七十年代

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五)'难难”变成“兰兰”

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四)知青的女儿

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三)

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二)

母爱用笔重塑女儿的生命




前文导读

写给纽约蓝蓝的雨

疫情中的纽约人

美国政府发$1200给到了非居民,结果是税务漏洞...

疫情中的美国 · 新泽西-4月15日至17日

美国防疫的受挫与希望:中局点评

疫苗!疫苗!研发背后何以一药难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