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仁恭建立燕国后,曾经制作“山库钱”,为何一枚也没有留下来

 历史解密坊 2020-05-11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幽燕的刘仁恭父子,曾经在燕国发行过一种特殊的钱币,名为“山库钱”。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独树一帜的“山库钱”,居然连一枚都没有流传于后世,其中的原因简直令人哭笑不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唐朝末年时期,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壮大,藩镇各自统兵镇守一方,最终彻底摆脱唐王朝的控制,开始在中原逐鹿称雄,该段时期被称为是“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大分裂时期。

中原的混乱,令处于边境的幽燕地区有了趁机发展的机会,致使镇守此地的刘仁恭迅速崛起,成为割据一方的大藩镇。不过刘仁恭暴虐无道且贪图安逸,因不满儿子刘守光与爱妾私通,便断绝了父子关系。孰料儿子却反咬一口,直接带兵夺了父亲的兵权,并自立为燕国皇帝,从此志得意满,整日在宫中骄奢淫逸。

刘仁恭父子所统辖的区域,在如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一带,其手下兵马超过20万,所需钱粮颇多,需要当地百姓足够的经济支持。除此之外,父子二人还在北大梁地区大兴土木,修建所谓的皇家宫殿,并痴迷于炼丹之术,以求长生不死,导致国库空虚、民间怨声载道。

国内的经济问题急需解决,刘仁恭父子不得不将主意打到了百姓们的身上。为了能够搜敛百姓的钱财,刘仁恭父子别出心裁的发行了一种特殊黏土烧制的钱币,被称为是“山库钱”。“山库钱”面值从一十至一千不等,刘仁恭父子宣布山库钱可以在幽州境内等同于唐代铜钱使用,而百姓手中大量的铜钱,则全部被朝廷收缴,藏于山上所掘的大洞之内,以备后世不时之需。按照道理来讲,山库钱发行量极大,尽管刘仁恭父子政权寿命很短,但是该种货币也会有流传于后世者。可是纵观如今的钱币收藏圈,没有任何一位收藏家藏有山库钱,甚至连亲眼看过实物之人也从未出现过。山库钱为何会在历史进程中无端消失了呢?这还需要从另外一种特殊的钱币说起。

1959年时,上海嘉定县出土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其墓主人为楚国的贵族。在考古专家们的发掘过程中,共找到了数十枚黄金铸造的钱币,被称为是“郢爰”。郢爰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通用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其含金量在90%以上,其中质量上好的金质能够达到99%左右。

“郢爰”中的“郢”为楚国国都,“爰”则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以及货币名称。此次于嘉定县楚国墓出土的郢爰,尽皆为当时楚国贵族上层流通的货币,对后世历史领域关于古代货币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该墓中除了金质郢爰之外,考古专家们同时还在墓葬东南角发现了一些特殊材质的郢爰。

这些出土的特殊郢爰,尽皆都是陶瓷质地,并且其本身规格以及花纹完全与黄金郢爰相同。后经专家们仔细研究发现,出土的陶瓷郢爰,其实只是古人给阴间亡者准备的货币,属于冥钱的范畴,它们在当时亦被称之为“土钱”。

话归正题,前面我们所提到刘仁恭父子所发行的“山库钱”,其实就是以楚国陶瓷郢爰为灵感而制作一种土钱。不过相比于楚国贵族墓葬中的陶瓷郢爰,刘仁恭父子所制作的“山库钱”却是属于十足的劣质品。为了最大限度的达到搜敛钱财的目的,刘仁恭父子可谓是能省则省,不但所取的黏土质地堪忧,而且在制造时也只是采取简单的烧制烘干,而非加大温度令其氧化为陶瓷质地,所谓的山库钱,活脱脱就是一种被制成圆形的“泥疙瘩”。

正是因为如此,山库钱的物理性质极不稳定,不仅在干燥的环境下容易碎裂,而且还会在潮湿的气候中重新化为一滩黏泥,简直令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幽燕地区民间私下里废弃了山库钱的流通使用,转而用“以物换物”的原始方式进行交易。山库钱的出现,直接反映了刘仁恭父子暴虐统治的不得人心,是历史经济的大倒退时期。如此一来,也能够解释为何后世山库钱没有实物出土的原因了。

公元91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率军征讨刘仁恭父子,并顺利攻陷幽州,获得了幽州城内百姓们的热情迎接。翌年,刘仁恭父子被处死,而他们所发行的“泥钱”也旋即被废除,这对父子空留一世骂名与笑柄,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之上。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