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卢聪:挑负肩宜息 来往路当思--乳源乌桐岭古道点滴

 RK588 2020-05-11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乳源县志》记载西京古道:“西京路,县西,由大富桥上腊岭。相传古西京路,由腊岭过风门关下至燕口,唐武德间开,岁久臻。嘉靖十二年,义民刘浚等以石为砌坦;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吴邦俊益濶大之。自腊岭直至宜章二百余里许,楚粤来之人皆称便焉。”而乌桐岭(又称乌鹑岭)古道则是西京古道的重要一段,地处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

    乌桐岭古道(如图1所示)由乌桐岭古道、乌桐岭官止亭、指路碑、修路碑、修亭碑等构成。这一段集合了古亭、古道、碑等丰富的文物资源。

乌桐岭古道长约1.8千米,初建年代待进一步考究,现存的块石路面为清代铺砌,路面宽0.8~1.2米不等,最宽处达2米。全程路面采用当地青石灰岩石材,经人工简单修整干砌而成;道路两侧无排水设施,全部为地表散水、自然渗透。现路段大部分仍是当地村民来往镇区的主要道路,作为主要通道部分的道路均保存较好,但依然存在路面块石位移、路基下沉或崩塌等现象。


图1 、乌桐岭古道局部和修路碑


   乌桐岭官止亭(如图2所示)位于乌桐岭半山腰,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地方乡民集资兴建,亭的屋面曾经附近村民重修。建筑为南北走向,通廊式造型,面宽4.8米,进深6.3米,高5米,建筑占地30.24平方米。四边墙由石匠加工成近长方体块石干垒成,纵向墙面放木梁架,穿柱式,灰瓦面,双坡顶。两侧开拱券门,设“五山式”马头墙,马头墙脊由石头雕刻成两侧坡面起翘样式,山尖顶呈葫芦形,整体保存较好。拱券门,门宽1.58米,前后两门门额均刻“官止亭”三字及天官赐福图。亭内陆面用石板铺地,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小憩。

图2、 乌桐岭官止亭

    亭中存青灰岩石碑5通。一块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亭碑,捐款人名碑镶嵌于墙中。建亭碑全文200余字,记载建亭缘由等内容。碑有一幅碑联:“挑负肩宜息,来往路当思”,碑头浮雕双狮戏球图;碑文为(标点为后加):“重九,年年登高眺望。适宜丙戌岁,同伴游于斯岭,遇有过客谓予 曰:此岭昔日松林满地,凿树数株,干霄蔽日,掩映萧森,逢酷暑而不侵,遇暴雨而无害,往来者憩息于斯,峰峦拱秀,爽气迎人,草木芳荣,清风拂面。有此佳境,较诸腊岭风门,猴岭心韩等亭,似亦无多让焉。迄今山变地改,树伐无存,上往下来肩息靡所,倘得凉亭一座,以便行人栖风避雨,功德不更无量乎!予铭斯言,归告父老,念工程之浩大,慨独之难支。爰约同心,欣然协力,襄中乐施鹅眼,柳外书写马蹄,蒲月经始,梅候落 成,勒诸石贞珉,以垂不朽。缘首许际浩撰。许桂煌打石地基。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孟冬月榖旦立”(图3、4)。其余碑刻立于地上,一块为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复修路碑,一块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立业施茶碑,一块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福有修归碑。该亭是通往湖南临武古道中的重要古亭之一,对研究西京古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图3、建亭碑

图4、建亭碑拓片


   在乌桐岭古道西北山顶凹处,共2方修路碑刻,初步断定年代为清代早期和晚期。碑刻风化严重,字难以辨认,皆阳刻有:“万福攸同”字样。一方通高112厘米,宽70厘米,厚21厘米,底座为自然石头。一方通高183厘米,宽104厘米,厚28厘米。雕刻底座。

    清乌桐岭往大坪谷皮坳指路碑。碑的内容为:“往左大坪青溪洞 右谷皮坳”,碑刻宽24厘米,厚8厘米,高45厘米(不包含立在地下部分),为青石材质,阴刻;背面不平整、有风化。碑已经断裂,2017年乌桐岭古道维护保养时,已作修补。

     正如“挑负肩宜息,来往路当思“所说,乳源段的古道不仅是物质遗产,而且,还蕴含了古代人民勤劳与美德,更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保护并传承下去。

     道路已经修整好,非常适合漫步,欢迎各位在疫情过后,到乳源来走走,浏览乳源山川大河的自然风光,感受乳源乡土气息的人文历史!  

图5、古道路面维护前后对比

作者:许卢聪  就职于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