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渝中文学第三十三期

 南山疏影 2020-05-11

渝中文学第三十三期

今天
阅读 37

目       录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走近纳兰性德 / 老包编撰

书法真迹 / 纳兰容若

缠绵爱情的佛寺 / 万木

残缺之美:希腊、土耳其旅游见闻 / 何 莉

鹧鸪天.老年消夏晚会 / 李汉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走近纳兰容若

包锦安 编撰

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大雪纷飞,千里冰封。在大雪覆盖下的一处寻常的四合大院里传来一声婴啼,这对代表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的兰纳氏有了正式的继承者。他,就是纳兰性德。

一个与皇室有千丝万缕关系、富贵荣华的天皇贵胄之家;一个才华横溢、繁花似锦、被后世人称为“清朝第一词人、名满天下上苍的宠儿。他有深爱他的青梅竹马,有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妻子,有仰慕他的小妾,还有至死不渝的情人以及心意相通的朋友。

然而,天妒英才,才不过匆匆三十年,上苍就把他召回到自己身边,留下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不是人间富贵花,却奈何生在富贵家” 的隐隐约约传说;留下了最能拨动人心最深处那根心弦的349首清丽哀婉的诗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

正如王国维评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就是纳兰容若众多代表作之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 他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在名师指导下,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御前侍卫。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时,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虽作为皇帝身边英俊威武的武官,他却寄情诗词,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多次受到恩赏,成为一位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冉冉升起的随身近臣和前途无量的达官明星。但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却又在御前职位上挥洒痴情诗词,极尽风流倜傥之事。颇称圣意。

(二)纳兰心事几人知

一生寄情诗词。纳兰性德24岁时将其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现在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喻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淤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之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了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有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有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他的词也颇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三)情感,是人间最美的炼狱

纳兰初恋:纳兰容若与表妹雪梅的爱情——青梅竹马的恋人。

早在青梅时,一个女子便拨动了他爱情的琴弦,他们之间仅隔了一扇窗户纸的距离,便可以将缘分握住。她,就是他的表妹雪梅。这个女子好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表妹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纳兰家。她冰清玉洁,才智过人。二人相知相爱,心心相印,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激烈反对。不管纳兰和雪梅如何的苦苦哀求,母亲都不为所动。容若不惜以绝食相抗,每晚,他只能守着一轮冷月,让心冰凉,让眼含着泪,梧桐落了,芳草老去,他悲伤得不能自已。青梅表妹已经被其父母做主送进了宫去参加选秀,被选为皇帝的妃子。忧伤如绝的容若为见表妹,冒死乔装成僧人入宫,只可惜“一朵芙蓉着秋雨”的表妹与他在如此的宫廷内只得“相逢不语”静默无言的相对,“转过回阑扣玉钗”,怅然而出。这段记载正是对容若当时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的有力证明。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为皇帝生了儿子,被封为惠妃,有协助管理六宫之权,她的一个儿子后来也成为了皇长子。然在争夺储位中她儿子获罪差点被处死,从此她守着自己的儿子在深宫中老去,直至去世。也许从她进宫开始她的心就已经死了,她美丽聪明,然而在强大的皇权面前,一切都显得如此苍白。纳兰性德得知消息以后痛不欲生,大病了一场。从此明朱府花园,已不再是人间天堂,他在悲痛中填词以寄托悲愤。

花从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纳兰的妻子卢氏:一生一代一双人。

容若在表妹入宫后不久,他便结识了第一任妻子,刚开始容若并不想与其成婚,因为他要等着他的表妹,那才是他理想的正配。或许是家人的催促,或许是容若的表妹不再回来,或许是卢氏太好,容若终于娶了卢氏。

婚后二人琴瑟和鸣。“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椅斜阳”。然而这段爱情并没能持久,卢氏红颜薄命,婚后四年便离开了容若。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卢氏死后,容若更加悲痛。“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妻子的死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的悲痛“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容若愁绪满怀,睹物思人。“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在落花时节,他眼望残红,思念期亡妻的好,“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可谓“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啊。

纳兰容若有一首【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容若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首词应该算是纳兰容若爱情词中的代表词之一。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与其妻卢氏的感情甚好,由于他是康熙宠信的殿前侍卫,经常要入宫当值或随皇上巡视、狩猎,这样能厮守在家的时间就不多。因此,他常填一些思念家室的词作。

又如【相见欢】: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烛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词的上阙,作者回忆在家与妻子两情浓浓的情景,下阙则实写客居的孤寂。

再如【寻芳草】: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薄嗔佯笑到: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 来去若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

这首词则表现自己客居佛寺,在梦中与妻子相会,由妻子“薄嗔佯笑”地责怪,体会出夫妻紧偎、情意缠绵的甜蜜幸福,可一梦醒来,面对佛寺中的“硫璃火”,更感凄凉萧索,惆怅若失了。

还如【南乡子】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坫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 这首词写了当丈夫出门在外,妻子独守空房,思念征夫的悲苦心情和凄凉情景。

纳兰容若与卢氏的几年夫妻生活中,两人建立的恩爱感情,一直使他难以忘怀。卢氏去世后,他写了许多悼亡词,其中所表现出的真挚感情和凄婉悱恻的格调催人泪下。“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味。”、“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就是多年后,他仍道:“此情已自成回忆,零落鸳鸯,十一年前梦一场。”充分说明了他对卢氏的爱情始终琴瑟相和,想起亡妻的种种好处,想起昔日的闲情轶事,不由得黯然伤神,感怀断肠。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深情的男人。

纳兰容若与沈宛的爱情:人生若只如初见。

兰纳,这位风流才子需要心灵深处的交谈,甚至隐隐地期待一位多情玲珑的红颜,替他解去身上的捆绳。有意或无意,偶然或必然,总之他们邂逅在江南画舫,相知在绿纱窗下。她,剪水双眸,凝脂肌肤,手抚琴弦,撩拨一曲自谱的《长命女》。黄昏后。打窗风雨停还骤。不寐乃眠久。渐渐寒侵锦被,细细香消金兽。添段新愁和感旧,拚却红颜瘦。他,风华正盛,气度翩然,指点文字,为她书写一阕《浣溪沙》。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一次邂逅,一个眼神,就俘获了今生的感动。这就是纳兰和沈宛之情。在此之前,他们不曾想过会有这样一场相逢;在此之后,他们已不在乎还是不是昨天的自己。直到他们泛舟在湖上,交杯换盏,近得可以闻到彼此的呼吸,纳兰才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在江南,他与一个诗一样的女子邂逅,她开启了他储藏在心间的窖酿,与他一同品尝旧梦,再和往事干杯。她给他绿衣的春天,给他芬芳的模样,以及烟雨的柔肠。

他和沈宛在一起的日子,因为太美太轻,每天都像是梦。这个梦,他做了廿年,如今果然成真。在恍惚的时光里,纳兰甚至以为,过往的生涯都是蹉跎。沈宛让他从往事中惊醒,再赏红尘之美,原来他错过了太多,错过秋月春风的温润,错过庭院深深的月光,错过一枝柳条的情思,错过一朵丁香的愁怨。沈宛带给纳兰的感觉,太震撼,太惊心。不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她的才情,更动人的是,她有着江南女子的性灵和飘逸。而她,正是一位久居京师的风流才子所渴慕、所向往的知己。

如果说纳兰的表妹青梅虽清雅似一朵梨花,那么纳兰的爱妻卢氏则是端庄贤惠的玉兰,而沈宛,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妩媚妖娆浪漫的玫瑰。沈宛更为与众不同的是,她是江南女子,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她身上独有的气质,是其余几个满族女子皆不能比拟的。

他对青梅的爱,是一个少年第一次刹那的心动,纯真而洁净。他对卢氏的爱,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完美女性最真切的依恋,炽热而执著。而他对沈宛的爱,则是一个词人为一个知音交付自己所有真性情,是一种灵魂的奉献。

对纳兰来说,沈宛就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词,蕴含了山水、人文、情感,以及太多难以言说的美丽。

飞絮晚悠扬,斜日波纹映画梁。刺绣女儿楼上立,柔肠,爱看晴丝百尺长。

风定却闻香,吹落残红在绣床。休堕玉钗惊比翼,双双,共唼蘋花绿满塘。

无须承诺,他们将自己捆缚在一起,系在轻舟上,任由江流将彼此漂浮到何处,为了爱,一往无悔。一首《浣溪沙》表明了他的心迹。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情感,是人间最美的炼狱,一语道破纳兰和沈宛的因缘际会。

四)家家争唱纳兰词

纳兰性德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是文学大家。其文学成就斐然,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被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他是书法大家。纳兰性德作品纳兰性德手简真迹,被中国纳兰性德研究界奉为“国宝”,今藏上海图书馆。手简共三十六通。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被证实的纳兰性德手稿遗墨,价值极高。有一幅对联,署名纳兰成德,应是改名之前所书。被专家认定为真迹,可能是纳兰容若唯一传世的大幅书法。

他是藏书大家。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辑有《全唐诗选》。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以弹词歌曲、评定书画、鉴藏古籍为乐。藏书印有“珊瑚阁”、“绣佛斋”、“鸳鸯馆”等字。

后世评价。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超逸脱俗的秉赋,出色卓越的才华,功名轻取的潇洒,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纳兰性德葬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皂甲屯西一处台地上。建于清代顺治三年,总面积约为340亩,墓地分为南寿地、北寿地两个部分,共有宝顶9座,土坟两座。纳兰性德墓的宝顶建筑宏大。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

纳兰离世已经三百年了。他一生几乎都在为情所苦,而今家家争唱兰纳词,而纳兰心事又有几人知?

纳兰容若书法真迹

残缺之美 : 希腊、土耳其旅游见闻

何 莉

希腊,爱琴海边的美丽岛国,素以欧洲文明的象征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而著称的国家;土耳其,三面环海、横跨欧亚大陆、旅游景观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国家。五月底至六月中旬,我随旅行社到这两个国家一游,实地感受其璀璨的文明和众多历史遗迹,亲身体验了两国政府和人民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和爱护、保护的力度。

雅典卫城,古希腊文明的象征。

希腊,我从小就向往的地方。那传奇的神话,美丽的雅典娜女神,代表文艺、科学的缪斯女神,特洛伊木马的故事……都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匆匆游览这神奇国土,那圣托里尼岛、米克洛斯岛上最经典的白色小教堂衬映蓝色爱情海的唯美景致,那火山断崖处伊亚小镇“夕阳日落”的浪漫,那建在悬崖峭壁上、背山面海的白墙蓝顶、独具特色的悬崖酒店,那最受游客欢迎的威尼斯码头和天堂海滩的异国风情……每一处美景都令人陶醉。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古文明遗痕俯拾皆是的希腊首都雅典古城及被誉为“世界七大人工建筑奇景”的雅典卫城。

卫城位于雅典市中心南部的一座四面陡峭的山丘上,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山顶四周筑有围墙。最初是用于抵御外敌入侵的要塞,后因建了雅典娜神庙等宗教建筑而成为城市的保护神和宗教崇拜圣地。据说整座雅典城都是围绕卫城而建的,所以在雅典城任何方向都可以看到耸立于卫城顶端的帕特农神庙。远古时,神庙里曾经供奉着高达10米的雅典娜神像。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年,是著名建筑师伊克缔诺斯和著名雕塑家菲迪亚斯的杰作,神庙为长方形周柱式建筑,四周由48根高10余米、直径1.9米的大理石圆柱支撑,神殿外观整体协调,气势恢宏。在漫长的历史 岁月中,它与卫城一样几经毁灭,又多次重建,最终成为古希腊以及古希腊文明的象征和雅典城市的地标。

顶着烈日,一行人拾级而上,穿过山门,一群气势恢宏的古建筑遗址出现眼前。全部用大理石建成的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建筑遗痕一一展现眼前。

这就是我期盼已久的希腊卫城?这就是诞生了无数美好神话故事的地方?

很难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我第一眼看到这里的心情,昔日的壮观华美与眼前的景况相去甚远,圣殿屋顶全无,殿内空空如也,神像不知踪迹,地面坑坑洼洼,倒塌的残柱随处可见,唯有在泥土稀少的山脊上顽强生长的橄榄树给人带来生机……这残缺破损的建筑给人些许失望的同时,更让人产生几分眷念。残破的石碑,半塌的廊柱,倾斜的拱门,魏巍的神庙、厚重的石墙、栩栩如生的雕花……无一不在默默地诉说那远古的故事,展示那过往的历史和悠久的文明,仿佛看到时间的凝固和历史的沉淀。

古希腊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无可替代,古希腊众多俊杰才士在天文学、哲学、数学、力学等广泛领域的成就为人类科学产生了萌芽,奠定了基础,相当多的硕果至今仍影响着人类。雅典卫城作为欧洲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典文明遗迹,被希腊人民视为心中的圣殿,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前来造访,引领世界各国科学研究者前来考察发掘。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的美更美!

站在卫城山顶眺望,近处的大剧院遗址清晰可见,悬崖下的希腊城新旧建筑交杂,远处的爱琴海波光粼粼……现今的希腊人与古文明和谐相处,宁静而安详,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以弗所,老天留下的思古之地。

以弗所古城是土耳其最具有观光价值的古城,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罗马城市遗址。

汽车顺着山路往下行,公路左边一些残缺的石柱、墙体出现眼前,希腊导游,一位在北京学习了两年汉语的希腊小伙古基告诉我们,以弗所古城到了。

以弗所古城是古罗马帝国重要的城市,全盛时期共有25万人在城内生活,占地809公顷。进入景区,首先看到一座有很多座位的露天场所,导游说,这是当年市政府的会议厅,也兼做音乐厅。

走在城内光滑的大理石街道上,仿佛穿过了一条时光隧道,一下子就进入了一座古罗马城市,而且是壮观且美丽的一座。城内各种遗址、石柱、神像、大型建筑等古迹比比皆是;气势恢宏的哈德良神殿、商店、修拉思提卡大型浴场、赛尔琴斯图书馆、市集、甚至妓院、公共厕所遗迹依次排开且清晰可见。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位置的以弗所露天大剧院,十分壮观,这座可容纳25000人的剧院主要是用来演出戏剧,有时也有斗兽表演。

以弗所古城建于公元前10世纪,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相传为希腊王子安德罗克勒斯所建。当时城市距离爱琴海入海口不到一公里,凭借便利的海上交通,发展为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港口城市。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将其纳入古希腊帝国版图,此时是以弗所最鼎盛时期,成为整个小亚细亚地区商业、政治、文化、宗教中心。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这座城市陷入一段抵御外侵的混战,直到公元133年,它归并罗马王朝,乱世得以终结,以弗所再次成为小亚细亚地区的首府,吸引无数移民、商人和基督教徒前来定居。但随着岁月的变迁,其入海口渐渐被大量的泥沙淤积,加上爱琴海频发的地震和几次火灾而逐渐废弃,这座曾经繁盛的城市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以弗所古城发掘工作从19世纪——20世纪开始,至今出土部分仅占五分之一,已有相当规模。城内所展示的所有遗迹都保持着刚发掘时的原样,看不出一丝现代打磨修饰的痕迹,虽然很多都已残缺不全,或倒塌破损,但依然给人真实、厚重的感觉。以弗所古城从开放以来,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关注的著名旅游景点。2015年7月,被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参观者中,除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外,还有不少土耳其人,其中也有带着孩子前来思古的年轻夫妻。导游告诉我们,每年6月4日到7日,是土耳其人的开斋节假期,所以大部人本地人都携家带口出门了,要么去看父母、亲戚,要么去旅游,而以弗所古城是很多家庭旅游的首选之地。

温暖的阳光洒在古城的废墟上,折射出斑斑驳驳的影子。透过这些影子,我仿佛看到了以弗所昔日的繁华,看到了被称为“亚洲第一个和最大的大都会”过去的车水马龙。不由得思绪万千,感叹世上没有一层不变的事物,而人类文化就在这一次次新建、摧毁,再新建、再摧毁中不断繁衍进步。昔日繁华的古城早已消失,但它留下的断壁残垣就像美女远去的背影,充满了沧桑感,依旧迷人,古城虽废,历史犹存。感谢老天给我们留下了一块思古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无奈,这就是历史,不以人们的意志而演绎的历史。

缠绵爱情的佛寺

万 木

寺院是清净修行的地方,在清净之地谈情说爱违背佛教根本大戒。但就有这么一座寺院,在里面发生了男女授爱,幽会私通的故事,还因此而成为这座佛寺独特的文化,千百年来受人景仰,引人朝拜,寺毁而文化灵魂尚存,得以重修佛寺,再塑金身,痴男颠女不远千里前来,望一效《西厢记》故事,成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宿愿。这座佛寺就是座落在晋西南永济县境内的普救寺。

唐朝时,蒲州人杨巨源携友游览,兴之所至,挥笔写出《同趙校书题普救寺》一诗:

东门高天外,一望几悠然。

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

尘光分驿道,岚色到人间。

气象颁文字,逢君大雅篇。

寥寥数句,写出普救寺修筑在蒲州东门外,一高塬的斜坡边,西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中条山,一条通向长安的驿道就在寺前。从史籍中可发现,普救寺是南北朝或隋朝时始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佛教大寺院。“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全寺依坡而建,从上下看,分为三级。下部是绿树掩映的山门,中部是工艺精巧的三大土佛洞,上部塬顶是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僧寺经院。从左右看,中轴线上是山门,大雄宝殿等寺庙主体建筑,东部为经院僧舍,关公殿等,西部为舍利塔院、经籍阁、西厢书斋。后部有西厢别院和花园,正是张生、崔莺莺幽会之处,有亭台迥廊,树木葱茏,小桥流水,幽雅别致。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场强烈的地震让普救寺毁于一旦。嘉靖四十一年,重修了寺院和莺莺塔。民国二年 (1920年),又是一场大火,将庙宇殿堂化为焦土。日寇侵华时在此处修筑工事,并掠走寺内火灾后仅存的大铜钟,致使一座雄伟壮观的佛教大寺院,成了一片夕阳荒坡。

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却让人们对普救寺难以忘怀。在这座千年古刹里,曾演绎过一个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这部剧作的写就演出,要比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不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早三四个世纪。其诗意的唱词更具中华色彩,这就是——《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的依据是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其后经历代文人再创作,至元代,王实甫创作出了杂刷《西厢记》。

根植于人民心中的伟大文学作品是不朽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顺应民心,普救寺终于又从荒坡上耸立起来。从1986年始,逐渐修复了这一宏伟建筑群。

从进入山门始,即要踏上陡峭的梯级,每一階足近尺。为助力而设的两旁铁栏上,早已锁上了重重叠叠的同心锁,上面刻有“百年好合”、“永结同心”、“比翼齐飞”……等,看来到寺烧香主要是朝拜这一“爱情圣地”。普救寺为了纪念《西厢记》的爱情故事,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情侣月活动。届时,黄、白、黑各色人种,老、中、青各类情侣皆从天南地北赶来,情和爱在菩萨大殿缭绕升华,这一亘古的圣洁,得到佛祖的见证,天长地久。

匆匆穿过佛寺的主楼各大殿,一直往上,来到了西厢别院。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皆发生在此院。院中,最引人入胜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这里就是当年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粉墙进院相会的地方。我心里默诵着“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千古绝唱,想莺莺约人的纸条写得这样美妙,张生又一读就心领神会,按约翻墙而至,其浪漫岂是今人能比!

《西厢记》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事件的跌宕起伏,语言也优美风趣。曹雪芹借《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口,称赞它“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譬如“长亭送别”一折里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类诗意的唱词在西厢里比比皆是。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西厢记》成就了普救寺。

下山离寺时,冥想中冒出了这样几句:

咏普救寺

大河漫流寺门开,中条立耸对塬台。

梦寻佳偶效西厢,欲求良缘登陡阶。

逾垣曲栏披红雨,潜身湖石压绿苔。

大慈大悲成喜事,佛佑真情更怜才。

鹧鸪天.老年消夏晚会

文/李汉良

老头老太一起来,消夏晚会齐登台。暑天歌舞展风彩,各显其能情满怀。

大圆洞,后山来。太平湖畔屡不衰。生态和谐欢乐地,相约上山年年来。

微型散文诗

最美不过夕阳红

文/李汉良

俗话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真情的话,道出了人生晩年的真蒂;一句绝妙的诗句唱出了心'只争朝夕'的暮年情怀。

操劳奋斗一生的老年朋友,如今社保卡、医保卡齐备,衣食无忧,儿孙绕膝,其乐融融;携老伴近郊游、国内游、出国游,想上哪抬腿就走;广场舞、放歌喉,免费公交地铁到处走;海南、版纳、两广去过冬,武隆、贵州避暑不用愁…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

最美不过夕阳红,退休生活最轻松。让我们乘新时代的风帆,扭住夕阳不放松,常喝一口陳年的老酒。

2020年4月16日

更新于 3小时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