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会《说话的艺术》,展示个人品味

 成小茜 2020-05-11

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见这些情况:本来想表达关心,出口的话听着却像责备;本来是想要请求别人的帮助,却忍不住的埋怨对方的不对;本来想缓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却又忍不住的翻起了旧账,又吵了起来。

生活中习惯性的反驳,抬杠,指责,都会让原本能够好好进行下去的愉快交流,变了味道。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语言暴力“,像一把生了锈的钝刀,割在对方的心上,给人造成又痛又持久的 持续性伤害,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交往中,影响着家庭生活的和谐关系,影响着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朱自清曾经说过:“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以稀为贵的证据”。小孩三岁就能学会说话,而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学如何能够更好的说话。

林语堂《说话的艺术》这本书抛开以往的教授讲话的思路,通过新鲜、有趣、更接地气的说话技巧,达到修正读者的三观,思考方式,从而达到综合提高说话水平的目的。

一、与其说好好说话,不如说是好好思考

用第二届《奇葩说》冠军邱晨的话来说:兼具“耐思”(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的智慧)、“耐撕”(处理观点交锋和利益冲突的能力)、“nice”(与人为善追求达成共识),才是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好好说话”。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够好好说话,是因为他的从小养成的思维习惯,说话模式已经成为固化模式。大脑进入自动驾驶状态,能够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最不费脑子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遇见的各类情景。这也是我们我们为什么对自己最熟悉的人,最亲近的家人,常常不客气的原因。而这也是最伤人,最不理性,不明智的做法。而当我们用最刻薄,最冷漠的语气伤害了身边的人的同时,他们也会因此产生负面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回报在自己的身上,从而难以达成交流交往的目的。

说一句话之前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说这句话是真的假的,有没有事实依据?如果是真的,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我说这句话会起到什么效果、有没有用?如果你相信会有正面的效果,再问第三个问题:我说这句话是不是出自善意,还是只是为了显示我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个问题都问完,觉得自己要说的话既是真的,又是善意,还会有用,这时候再说出来。

有一个成语叫做“童言无忌”,表示儿童天真烂漫,说话实诚,百无禁忌,哪怕嘴里说出不吉利,不好听的话,也不要去见怪。为什么小孩说话更容易犯忌讳,是因为小孩相对于成人来说心更大。心大,说明缺少察言观色的能力,不能听出对方语言里面的潜在意思,从而回复对方的话,也会欠缺考虑,无意之中给对方的心上插了一刀。

多少次我们被身边所谓“大大咧咧”的朋友无意中的话所伤害,而对方却不知,在伤害你的同时,解释说:“不好意思,我这个人是个直性子,说话很直,你别见怪。”和这样的人说话,不管回不回应他,都很憋屈。

二、天天都在说话,为什么说话还要学习

虽然每天都能听到别人在说话,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人说话,能够让人浑身都感觉到舒服,阴霾的情绪瞬间消散;有的人说话,语言就像一把锋利的刺刀,狠狠的扎住对方的心上,让人心痛;有的人说话,一开口就让人讨厌,没有让人有想要和他继续交流的欲望。

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虽然我们的话不用背负“兴邦”、“丧邦”的责任,但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充斥着各类语言的时代,语言表达能力也逐渐成为当代人类的标签之一。

“You are what you say”,人们会通过你的语言来判断你是什么人。头脑里的知识,个人的经历,做人的三观,都能够从一个人的表达里展现出来。

例如,两个人女朋友的手机同时不小心摔在地上摔碎了。

其中一个人对他女朋友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手机还能掉地上,这么这么笨。"说完捡起手机,拿在手上,然后看看手机还有没有反应。手机没有反应,又说:“你真厉害,这么一下就把手机摔坏了。”骂骂咧咧一阵,不耐烦的带着女朋友买手机了。

而另一个人对他女朋友说:“没事吧,刚刚是不是吓到了。”说完捡起手机递给女朋友,后面发现手机已经黑屏了,又说:“刚好你生日快到了,我们提前去买你的生日礼物吧。”让因为手机摔碎而伤心不已的女朋友破涕为笑,欢欢喜喜的去买手机。

虽然两个男朋友都带着女朋友去买手机了,但是哪个女朋友的心理感觉更好呢?并不是说做事不重要,而是在大家都在干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说话变得更重要。否则演变成事情也干了,但是因为说话没说好,遭到了埋怨,那就吃力不讨好了。

三、学会好好说话的三个维度,让我们在任何场景里都能好好说话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的意思就是在什么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的表达,需要用不同的方式。

郭德纲曾说过他在表演前会去看看观众都是哪类人群,并且根据观众在观看时的反馈调整节目说的内容。对于老年人,他们可能听不太懂新时代的梗,他就会把一些例子换成老人们能听懂的,他们喜欢听的,否则,节目达不到笑得结果,观众的门票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

在特定的交流里,说话双方都会构成某种关系,谁主动,谁被动,两人之间的谈话是想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说话才能将谈话的结果推向这个目的,这就是说话时“权利的流动”。

1.沟通——将对话双方放在同一个平面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过去的经历,生活方式,个人习惯都各不相同,只有沟通才能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也表明沟通这件事是双向反馈的结果,不是我们单方面的表达,单方面的把事情说完了就行了。还需要对方的认真的去听你的话,充分理解你想要做的事。

保持同理心,将自己带入到对方的角色里。当我们和他人谈话时,如果听见自己不同意的观点,或者对方说错了的地方,没有必要用指手画脚的语气居高临下对他人进行评论。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的感觉,这样别人听见也会好受很多。在同意对方时,也保持着自己的立场。

例如约会时,女生面对迟到的男友,不要说“你怎么迟到了,别人家的男朋友怎么就没有迟到过。”,可以撒娇的说“我都等你半天了,你还不来,我好伤心的。”这样男朋友也会觉得愧疚,加倍对女生好,而不是受到指责后,不耐烦的和女生继续约会。

2.说服——让对方认可自己的观点

说服不是说教,不是埋怨,不是指责对方为什么不能听自己的话去做,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对方的心里,且这一过程,对方也不表示反感。

在说服对方时,我们要找一个对方能够听进去的理由,站在对方的角度,抓住对方面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点,针对这一痛点,展开叙述,才能让人听进去。

比如,《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里,师父为什么不让打,因为他觉得不认为那是白骨精,而是个老百姓。师父是个僧人,是个善人,孙悟空打老百姓就是不对。这时师父的痛点就是不能伤害老百姓

孙悟空在面对不同意打白骨精的师父时,可以这么说:“师父,我知道您是怕我万一看得不准就会滥杀无辜。可是您也要想想,万一我们被外表迷惑放走了妖精,受苦的可是周围的老百姓啊。多少生灵涂炭可都要算在我们头上,到时候在佛祖面前如何交代啊!”

这样抓住唐僧的痛点,表达了对唐僧担心的认可,又展示了不打白骨精的问题,会伤害到师父所关心的不伤人无辜,切身处地的为师父着想,证明打白骨精是对的,这样友好的说服了师父,又能痛打白骨精了。

3.演讲——别紧张,没人在意你的尴尬

在演讲时,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在公众演讲时的胆怯心理,然后将自己的讲话内容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说话时,对方可能并不知道你要讲话的内容,哪怕自己在某处说错了,别人也未必知道,紧张都是自己给自己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话题内容转变,将自己的小错误掩饰过去,只要我们谈话的最后结果不出错,这次的讲话内容都算是成功的。

法国的福煦元帅说:“在作战的时候,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多人讲话的时候,不要胆怯而退避,大着胆子勇敢地站出来,而这种向胆怯进攻的态度,就可以把你的胆怯克服掉。

演讲时的对象是观众,所以在演讲时,观众的认可程度往往决定演讲的成败。所以我们的演讲内容很重要,内容就是知识,而获得这东西,就必须多读书报,才能使人增进;要获得技能,就必须多多练习,才能成功。

我们可以在家中,站在镜子前,对自己是讲话内容进行练习,看看自己演讲状态。乔布斯每次发表新产品时的演讲,都是他无数练习的结果。

总结:

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恶语六月寒。说话是人之一世每天必备的内容,掌握说话的艺术,学会好好说话,能让我们生活中少了很多麻烦。不要让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与人交往,出口的话已经变成我们个人的标签,形象的展示牌,学会《说话的艺术》,展示自己的才能,已经成为当代人必须学习的技能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