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是乎”丛谈‖记忆深处,一灯如豆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5-11

原创:张春雨

图片:网络

【写在前面的话】中原文明,源源流长。多年以前,少不更事的我们为了谋生,被命运裹挟,从中原走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个地方,一晃,已是人到中年。可是不论走了多久多远,老家河南,始终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这一点从未改变。经历了太多的是是非非,你一定有很多的人生感悟想与大家分享,“豫是乎丛谈”就是一处倾力打造的中原游子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豫是乎”丛谈¦记忆深处,一灯如豆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置换节庆传统烟花燃放为绚丽的灯光秀;当广袤而幽静的美丽乡村绿化、硬化、亮化,人们再也不为走夜路而担惊受怕;当环保、高科技、绿水青山华丽占据媒体版面,触目尽是溢于言表的小康、准小康生活时,喜欢退而深思、闹中取静的你,还能否记起暗夜里那曾经的一灯如豆?

人生本长,儿时家乡的回忆却总是那么遥远而清晰。

每当夕阳西下,夜幕四合,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荷锄而归,院落里牛羊入圈,鸡兔同笼,袅袅炊烟冉冉升腾,化作沉沉暮霭,挂在树梢悬于房舍屋脊,黄昏宣告来临。矮小的灶火屋内烟熏火燎,别是一番景象。

男人烧火,女人掌锅,供给一家人吃饭的大铁锅里多半是包谷糁红薯块,或者芝麻叶汤面条。灶膛里劈啪作响,火光照亮了长满皱纹的黝黑脸膛。

壁龛安放油灯一盏,黄色火苗被蒸气包裹,氤氲成一抹红光,朦胧中做好了晚饭,这一切无意间构成了《舌尖上的中国6》的定格画面。那时的灯光是温馨幸福的。

除了收音机,茶余饭后的农村没有更多娱乐项目。晚饭后,油灯初上,院落里马金凤或者申凤梅婉转动听,有共同爱好者循声而来,共享这上层建筑带来的盛世太平。

我喜欢在一边静听来访的华堂叔、宪亭叔、廷和大伯或者“猫眼”表爷带来的新鲜故事,一茶缸开水,足以伴随半夜的龙门阵。

有客来访,家人一般给一块钱,叫我去代销店买半条白河桥,芳香,软包,足够高档。主动递烟,方显主人好客本色。礼节性地抽完一棵,接下来多半掏出随身携带的旱烟袋,烟袋锅压满烟丝,凑近如豆油灯,猛吸两口,黑暗中铜锅随着呼吸若明若暗,完成与油灯的接力传递,一天的疲劳消散于无形。把茶话桑麻间,这灯光是令人陶醉的。

小学三年级时,有了早自习,学校没有电灯,必须人手一盏油灯以供晨读。父亲决心把我培养成国之栋梁,所以坚持每早六点准时叫醒我。家校只有一公里,但是沟沟坎坎没有好路,油灯照明就提上日程。家里没有更多的油灯,他决定为我做一个。

先用铁皮卷成一个筷子粗细、两三指长的灯芯柱,穿在一个圆形薄铁片上。再把棉线折返成半拃长短,正好塞满灯芯柱,浸透了煤油备燃。找来一个墨水瓶作为底座,加入半瓶煤油,灯芯和灯芯柱放入墨水瓶,圆铁片坐在瓶口露出柱头,洋火燃起灯捻,光明充满整个屋子。“冬走十里不明”,长夜漫漫,每天捧着油灯往返,十指冰凉如铁,这灯光是励志的。

自颐和园电灯公所时期就有了的中国电灯,将近一百年后才陆续走进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每户一个电表,用不用的,每月固定交纳一度电的表损,不管卡口还是螺口,电灯并不比油灯明亮多少。似乎为了增加气氛,越是到了节日,灯丝就越是发红。上了初中学过物理才知道,灯泡是靠发热进而发光的,电压降越大,流过钨丝的电流就越小,白炽化程度就越低,灯泡就越不亮,作为新事物,仅仅是传统油灯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这白炽灯泡痴而不白,像是一位越战英雄,远远地站在云端,可望而不可得。

坐满了学生的初中教室约有七十来人,早晚自习济济一堂,惊奇于明亮的教室一排两只荧光灯棍,这光不再发红,而是蓝出于白而胜于白,刺眼、均匀、强烈,亮如白昼。

夜幕降临,校工统一送电,一霎时角落生辉,一室皎洁,装了毛花玻璃的木窗努力地收敛放肆的光芒,以便学生们将有限的电能物尽其用。

常常记起,偶有不亮,同学周自鼎总是自告奋勇站上课桌,一手扶灯管,一手灵巧地拧动铁壳或塑料壳启辉器,灯管几经努力愉快地燃起,一屋欢腾。这灯光将初中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它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向往与无穷想象。

而好梦总是易醒,好景总是不长,晚自习总是被突然的停电打断。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到外边寻求新的光明。有需求必有市场,老师、校工纷纷捧出木箱,均有蜡烛可卖,八分或是一毛一支。

记得有个校工叫老付,他的蜡烛最实惠最畅销,只要七分,拿回来一点,又细、又软、又油,还有一种特别的刺鼻气味,不待“蜡炬成灰泪始干”,就“侍儿扶起娇无力”了。所以不长时间,很多人又重操旧业,纷纷备起油灯。有别于蜡烛的干净、便捷,流行的玻璃罩煤油灯个子庞大,细腰隆胸,棉线辫子做成的灯芯能够上下伸缩,火苗的外焰部分,经一个半球形铁嘴被吸往高处,上面还有个玻璃罩。且不说灯油,但就这灯就价格不菲,灯罩不稳、易打,实在是贵族消费。彼时彼刻,这带罩的煤油灯光,又是那么的无奈。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墨水瓶、药瓶油灯,马灯,罩灯,纸糊或者塑料布灯笼成了特色主题餐厅墙壁或博古架上的摆件,不管是工厂、车间、家庭还是办公室,照明电源不仅可靠,还是双回路配置,再也不用为明暗纠结。人们为了营造气氛,常常会关了灯,优雅地点起一根纤纤细烛,打起节奏合唱“嗨皮波斯得”,营求那一灯如豆带来的欢欣,可见它又是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灯光运用到极致,又是那么的奢华。近两年,大小城市无不在斥巨资打造所谓的灯光秀,富丽堂皇的画面映在高楼一侧,向世人宣示本地文化和别样风格,潜意识之中,要努力成为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投影、激光、或者别的什么光借助芯片和网络交相辉映,走近了再看,可不就是无数盏如豆亮点的组合吗?无论如何变幻,照明的初心始终未变。

我有时想,当一个人离开生养自己的家乡,置身光怪陆离的城市,尽享现代最发达最前沿的人类文明,最离不开、最心心念念不忘的竟然是记忆深处的那一灯如豆。湮没在红尘中的我们,难保人生事事遂愿,但至少应将初心和根本好好珍藏,不能让它斑驳失色,不能轻易被岁月磨灭,随风消散。出走半生,归来能够还是一个少年。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那生命里的一灯如豆可以检验一切。回首过往,审视自己是否蜕变成了当初最厌恶的那一类人?是不是心有不甘,却总在夜深人静时安慰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不是想再战风雨,却总告诉自己安稳的日子难能可贵?你眼下能做到的第一件事,又是什么?

每当下班回家,爱人或洗衣,或做饭,或看书,或看电视,或把弄手机,我总要把所有房间的灯全部开亮,即便节能灯具已只发光不发热,我心里仍然以为,它就像儿时记忆里的一灯如豆,只要亮起来,光线到处,一切总会是热的,温暖的,因为它是出发地。


作者简介¦张春雨,男,45岁,社旗县兴隆镇马庄人。现供职于某垂直管理机构驻山东单位,居济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