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州多措并举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鸿福广大 2020-05-11
原标题:山环水绿 绿廊穿梭 环境优美 生态优良

  自2010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以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共筑绿色美好家园”便成了惠州人不懈的追求。

  人心凝聚,百舸争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2014年9月惠州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大地又添一张靓丽的“国字号”名片。然而,“创森”是载体、抓手,不是目的。惠州坚持“绿色”与发展互动,着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石,让城市发展“绿意脉动”。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着眼未来,2019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要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让良好的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正契合了这一理念。近年来,我市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作为常态化工作持续推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创建森林小镇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巩固和提升建设水平。

  画笔是青山绿水,画卷是美丽惠州。惠州交出了全市人民为之满意的“绿色答卷”:截至去年底,惠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1.59%,森林蓄积量3661.29万立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85平方米,建成了“山环水绿,绿廊穿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形成了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绿色发展植根于每一个人心中。

  景观优美

  城在林中 景在城中 人景交融

  鸟语花香、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漫步市区金山河畔,景观公园内绿树红花错落有致,乔木灌木高低相间,赋予了绿的生命力,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景交融的森林城市风貌已然显现,市民群众乐享其中。

  走入博罗县横河镇,更有“一步一胜景,景景各不同”的韵味:林密水秀、田园牧歌,精致华美的小庭院,五彩缤纷的花朵,印刻时光的古树,绿意绵长的湖畔小道……

  事实上,当前惠州优美森林景观已基本形成。据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城区增绿添景工程,2014~2018年间新增公园绿地1454.63公顷,构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四级公园体系,相继建设了金山河滨水绿化景观、青年河滨水绿化景观、望江沥滨水绿化景观,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效果。

  在城郊,我市以环城森林游憩带建设工程为抓手,建设森林公园54个,结合生态景观林带实施公路绿化美化330.6千米,营造了优美的森林景观。

  入村有景观路、村内有小公园、围村有绿化带、村边有风景林。在乡镇,我市以创建省级森林小镇和实施“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为主,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小镇5个,创建森林村庄636个,有效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

  在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方面,惠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持续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重点突出主干道。江河两岸以及沿海已形成了“结构优、健康好、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的生态景观林带。

  统计数据显示,自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以来,全市共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453公里,建设生态景观林带18183.19公顷。

  生态惠民

  强化公园绿地建设,扩大生态游憩空间

  到市区红花湖绿道徒步或骑行,成为不少市民节假日甚至是平日的喜好。湖光山色、绿道蜿蜒,红花湖绿道为惠州人提供了一套城市慢行系统,也成为惠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典范之作。

  红花湖景区是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早在北宋,苏东坡便称惠州西湖“山川秀邃”,他也常常在湖边“野步”,并题写诗文。如今,建成后的红花湖绿道总长18公里,于2009年6月正式启用,是惠州市打造的首条示范生态绿道,也是3号珠三角文化休闲绿道支线,包括连接线在内全长34公里,串起了惠州西湖的朝京门、元妙观、丰渚园、挂榜阁等著名人文景点。

  截至目前,我市建成省立绿道约335千米、城市绿道约380千米、社区绿道逾750千米,绿道网络日趋完善,极大丰富了市民的休闲生活。根据《惠州市绿道管理暂行规定》和《惠州市绿道升级行动规划(2019-2021年)》,我市将重点打造红花湖生态绿道、东江沿岸惠城示范段绿道以及大亚湾滨海绿道等多条特色绿道,串联城乡聚居区和重要的自然及人文景观。

  “我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推进生态惠民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惠民服务水平。”该负责人说,通过强化城区生态休闲绿地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园、街头绿地与小微绿地、社区公园等各类游憩绿地空间,目前惠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7.85平方米,扩大了公园服务半径,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均衡的生态游憩场所。同时,加大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等场所的免费开放力度,方便市民休闲娱乐。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重点加强森林康养、休闲基地建设,实现服务提升。其中,惠州幸福大地森林小镇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梁化国家森林公园纳入广东省首批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

  生态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28处森林公园92处

  山高林密怪石嶙峋,溪谷清幽飞瀑急倾,高山平湖玉带明珠……在我市数代林业人的坚守和保护下,象头山这片难得的北回归线绿洲,正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新景象,犹如一颗绿色明珠点缀在珠三角这片工业丛林之中,散发着绿色惠州无穷的魅力。

  作为粤东唯一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不仅是东江重要水源涵养林,更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难得的物种基因库。保护好象头山,对于保护东江的水源、水质,保护南亚热带生物的典型性、多样性,以及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实际上,我市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生态水网构建、森林资源管护与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开展了多项建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顺利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8处、森林公园92处、湿地公园10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强湿地公园与湿地小区建设,强化了河涌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严格执行河长制、湖长制等各项制度与措施,完成水源林建设20311.67公顷,沿江防护林建设12003.2公顷,保护了饮用水源地的植被与生态安全。在惠东、大亚湾等区域新造与抚育管护红树林1666.67公顷,重点改造沿海第一重山,恢复地带性植被,建设纵深防护林1730公顷。

  森林资源管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惠州封山育林15026.65公顷,成立专业扑火队15支302人、半专业扑火队60支1638人,对重点森林火险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全面提升了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同时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建设,突出抓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综合治理,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低于9‰。

  古树名木保护方面,通过大力推动古树公园与绿美古树乡村建设,建设古树公园1处、绿美古树乡村7个;完成了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档工作,建档认定古树名木10879株,古树群144个。

  产业富民

  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游生命健康产业

  每到节假日,惠州旅游市场可谓火爆:“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等的旖旎风光,正热情洋溢地向外推介着惠州这座历史名城。而绿色生态惠州,正带着她热情好客的笑容迎接着慕名者的到来……

  围绕生态旅游产业建设,近年来我市打通了从“南昆山——罗浮山——巽寮湾”的百里旅游走廊,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带动了生态旅游村、休闲农庄、生态园和农家乐的兴旺。2018年全市生态旅游接待人数2289.49万人次,生态旅游年收入1.57亿元,A级景区31个。

  惠州坚持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特色经济林、用材林、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2018年林业总产值239亿元,涉林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4705.09元增加到2018年的8158.60元,林业产业富民能力进一步提升。

  当前惠州正在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1”指的是生命健康产业,惠州优质的山林生态资源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奠定了基础。我市还开展“既是森林,又是景观,更是产业”的林产基地建设,加强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建设,重点在惠城、惠阳、惠东建设了一批沉香万亩示范基地,珍贵树种用材林面积达5026.67公顷,形成了生态效益、视觉享受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城市森林发展模式。

  此外,通过持续开展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荔枝、柑橘、龙眼等优势果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4~2018年,我市发展经济林种植达2866.07公顷。

  全民共建

  开展义务植物造林,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如果说森林塑造了惠州这座城市的“形”,那么生态文明则折射出了惠州这座城市的“魂”。一直以来,我市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化无形于有形。

  每当春季来临,万物复苏之时,惠州大地蔚为壮观的场景就是全民参与的义务植树造林。在河堤、在山区、在路旁、在学校,到处都活跃着义务植树的队伍……

  植树活动只是我市各类巩固提升森林城市成果、全民共建共享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在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后新建17个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其中,惠州植物园今年初一期全面开放,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功能于一体,收集植物种类2200余种,吸引了众多青少年驻足参观。植物园的建设提升了我市科普宣传教育的实力,也为开展生态科普宣传提供了最佳场所。

  在文化节事方面,我市以举办“植树节”“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美丽惠州·绿色家园”等生态文化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在义务植树方面,组织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累计完成义务植树近3500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493个。

  接下来,处在绿色发展大潮中心的惠州还将继续沿着“创森”的发展轨迹砥砺前行,通过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生态文化保护以及生态文化传播,极大地丰富生态文化的内涵,使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展望未来

  建高品质森林城市,打造山水森林之城

  我市虽已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但离高品质森林城市的建设仍有一定差距。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市将着力从森林生态体系、绿色生态水网、城乡森林组团、生态公共服务网络、自然教育水平等入手,建设以罗浮山、莲花山、坪天嶂等山体为主的东部森林屏障带,建设东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建设以稔平半岛、铁炉嶂为主体的南部海岸防护屏障,建设以白云嶂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绿核,打造“山水森林之城”。

  在具体工程建设方面,将持续推进惠州市区东江滨水、西枝江滨水、淡水河滨水、淡澳河滨水、高榜山和亚公顶城市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继续开展“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全力推进广东省森林小镇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市属国有林场建设管理,发挥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生态建设的骨干作用。

  与此同时,统筹城市建成区、郊区、城市之间的国土绿化,按照《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6-2025年)》的要求,在城市生态系统上共谋共建、生态廊道上互联互通,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水鸟迁徙廊道、珠三角地区生物生态廊道及珠三角地区高品质生态公益林等建设工作,扩大和优化生态空间,形成互融互通的城乡森林组团。

  此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场所科普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养老等绿色服务产业。通过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为惠州国家森林城市的长足发展提供持续的新动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惠州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惠州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助力惠州建成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创森”回顾

  惠州为全省首个获“国家森林城市”殊荣地级市

  惠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自2010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目标任务,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围绕森林围城,着力构筑“三山”绿色屏障体系,提升绿色护卫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围绕森林进城,实施“公园化战略”,提升组团城市宜居环境竞争力;围绕路网绿化,突出景观林带建设,提升道路景观“画廊”效果;围绕水系绿化,着力构筑“两江四岸”、河涌和“三湖”的绿色河流体系,提升环境优美、福荫百姓的幸福指数;围绕城乡绿化、推进“森林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绿色发展的“深”度;围绕绿色创建,凝聚社会合力,提升“六个单元”的创建质量。

  2014年9月,在山东淄博召开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惠州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原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广东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数说亮点

  ●2014~2018年全市累计新造林31202.35公顷。截至2018年底,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698773.81公顷,

  森林蓄积达到3661.2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59%,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的目标。

  ●结合森林家园创建工程,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2014~2018年共完成森林城镇建设52个,建设森林村庄636个,

  实现了入村有景观路、村内有小公园、围村有绿化带、村边有风景林的建设目标。

  ●持续开展森林碳汇工程建设,坚持优选乡土阔叶树种造林,完成森林碳汇工程建设64140.33公顷,森林质量全面提升,

  森林碳汇功能等级明显提高,木材蓄积量逐年增加。

  ●结合生态公益林、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廊道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开展低效林改造13623.33公顷,

  中幼龄林抚育135266.68公顷,补植套种705.33公顷,提高了作业区内的林分质量,森林质量逐步提升。

  ●积极实施森林进城围城工程,2014~2018年完成公园绿地建设1454.63公顷,

  城区绿化覆盖率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17个百分点,在环城森林游憩带中新建镇级以上森林公园52个,面积达5187.71公顷。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杨 熠 特约通讯员周少亭 通讯员宋少兵

(责编:牛攀、陈育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