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牵夜潮吐铁

 马水焕 2020-05-11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慈溪市,吐铁是阿拉家乡的特产,生长在美丽的杭州湾海涂上。吐铁有大有小,小的似压扁的麦粒,称麦碎吐铁;大的状如豆瓣,叫豆瓣吐铁。在慈溪市的东部,人们又称吐铁为泥螺,龙山黄壳大泥螺是慈溪名优水产品。吐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以通过蒸、煮、煎、炒或盐、酒渍后沽酒下饭,据《本草从新》等书记载,具有"补肝肾,益精髓,明目,生津,润燥。"等功效。所以国内外的朋友如果有机会到我的家乡来,在领略杭州湾跨海大桥雄姿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品尝一下庵东吐铁的美味,否则一定会留下深深的遗憾。

吐铁生活在滩涂上,以泥沙、藻类及少数无脊椎动物的卵为食物。吐铁的质量取决于生长的环境,从时间上来分,以春秋两季为上乘,春天的叫桃花吐铁,秋天的叫桂花吐铁:从生长的滩涂位置来分,有油泥吐铁和沙泥吐铁,油泥吐铁生长在近岸的油泥埭上,因油泥埭上的黄油泥富含藻类等食料,所以吐铁长得背黄腹白,又大又肥,黄壳因此得名;沙泥吐铁生长在邻近江流的沙泥埭上,受潮水流速的影响,此处体质较轻的油泥难以淤积,吐铁只能吞食泥沙,因为缺少营养,吐铁就长得又黑又瘦。

白天捕捞吐铁的方法很多,可以弯腰用手捡,也可以使用一种比饭勺大一点的兜站着捞,但如夜里下海,就必须使用吐铁网牵。这种专用网具用棉纱和苎麻细绳编织,网口长约5.6米,宽约10厘米,网底深约40厘米,整体形状呈C形。C形的两头用一根细绳连接,细绳上等距离串有一根根互相垂直的细绳,看起来就像一条蜈蚣,因为民间把蜈蚣称为百脚,俗称百脚头绳。百脚头绳连接在支撑网口的一个个三角形支架上,展开后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新编织的吐铁网还要用猪血进行防水处理—俗称血网,就是先把网具浸在稀释过的猪血中,待其吃透猪血后再取出来晒干,然后放进蒸笼蒸熟。牵吐铁时,网具展开后固定在一根四米左右的竹竿上,并拴上一条用来牵引网具的绳子。靠海的人把绳子别在腰间,两手拉着绳子往前走。这时候,水洼中的吐铁就会随水进入网中。收网时,靠海的人先张口咬住绳子空出双手,然后两手交替迅速收拢一端的绳子,使整张网来个180度以上的大转弯,等网口前的吐铁全部随水涌进网中后,两手抓住竹竿往上一举,把吐铁抖落到网底,最后把竹竿竖直,把网底的吐铁聚拢成一团哗啦啦一声倒进木桶中。

农历芒种前后,吐铁经过春末夏初的繁殖生长,大都长成了豆瓣大小且肉质肥美,由于天气炎热,喜欢选择夜间出来觅食,是牵夜潮吐铁的最佳时机。前半夜下海涂叫牵“擂落红”。牵“擂落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太阳刚刚擂落天边只看见一丝红光;二是海涂上的潮水也正好退落,吐铁会 抓紧时间乘着凉爽钻出淤泥觅食。后半夜下海涂叫牵“漏晓”,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也就是潮水刚刚煞干的时间段在拂晓前。

牵夜潮吐铁充满了风险,常常发生悲剧。一是海涂上一团漆黑,转来转去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必须盯紧领航的灯标认准方向。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遭遇乌风猛暴等灾难性天气,八塘上领航灯的灯光无法看见,如果不能在涨潮前及时上岸,无情的潮水就会吞噬生命。60年代八塘的丰收闸闸口曾经发现三具海难者的尸体,据说是上虞县一个叫雀咀的地方,一次就有7人被潮水吞没。二是海涂上布有一种叫拉钓的渔具,几百米长的纲绳上挂着一枚枚锋利的鱼钩,黑暗中一旦触碰,除非有人帮你设法切断纲绳,否则很难脱身。曾有一个姓汪的生产队长,在“暗星地夜”牵吐铁时不小心触碰到拉钓,被一枚拉钓扎住了脚底。那个人不知道其中的厉害,本能地伸手去拔拉钓。谁知道这拉钓有“倒扎刺”,不但没有拔出拉钓,反把脚底板疼得一阵哆嗦。这一下可惹下了更大的麻烦,抖动时脚板又惹犯旁边的拉钓,更多的拉钓毫不留情的扎进肉中,疼得赶紧大喊救命。亏得后来惊动了一个“老靠海”,老靠海先指挥大家撬断了拉钓的纲绳,然后用几根吐铁网的竹竿扎了个担架,把受伤的人抬上了岸。

因为在牵夜潮吐铁的过程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靠海的人对大海充满了敬畏,海涂上讲话做事有很多忌讳。比如,在黑夜中不能大声喊爹,更不能大声叫娘,如果大声叫爹喊娘,黑暗中就会出现一种叫孟婆火的句火(方言鬼火)把你团团围住。传说孟婆的儿子遭遇海难后,孟婆就打着灯笼下海涂寻找儿子,后来就消失在茫茫的海涂中。下海牵夜潮吐铁一般是父子或父女结伴,开始时大人牵着吐铁网在前面走,小孩跳着桶担跟在后面。等到一定的时候,小孩就把桶担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俗称管担,其实就是为父亲提供桶担的方位。因为在黑暗的海涂上不能叫爹喊娘,双方的距离少说也在一两百米之间,所以我们管担的小孩子要随时发出“喂嗨—喂嗨—”的喊声,以免在黑暗中失去联系。记得有一次,因为海涂上突然起了大风,处于上风头父亲无法听到我的呼喊,也就无法回到桶担旁边。听到父亲焦急的声音,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了力气,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竟然咬牙挑起了百把斤重的担子,不顾一切顺着父亲的声音奔去。当我赶到父亲的身边,父亲把网中的吐铁倒进木桶后,默默地收起网具,挑起担子就往海塘方向走。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庵东盐区还没有一个地方修筑九塘,杭州湾滩涂上的资源特别丰富,如果遇到合适的潮时和好天气,一网吐铁能捕捞到1020斤。一个潮时下来,往往能满载而归。但那时候不像现在一斤吐铁能卖到几十元钱,收购价格只有35分钱,辛辛苦苦大半夜,最理想的收人也就45元钱。如果遇到天气变化只能“跑空埭”,甚至遇到生命危险,所以庵东一带海边有“靠海万年穷,撒西(尿)浇蟹洞”的俗语,是一种搭底的行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