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中大唐的雪

 自华居 2020-05-11

大唐的雪

——6至10世纪的中国白瓷    
“始以武功一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
大唐的气象,更多来自帝国内在的宏阔胸怀。
再次细读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除了敬佩严氏读书的勤勉精纯,更能感知大唐辽阔疆域内所升腾的国家荣耀。严氏语“大抵唐代交通以长安、洛阳大道为枢轴,汴州、岐州为枢轴两端之延伸点。由此两轴端四都市向四方辐射发展,而以全国诸大都市为区域发展之核心。”
隋代(洛阳地区)白釉高足平盘
有唐以来,疆阔域广,全国驿道踰六万五千里,唐制三十里一驿,开元全盛时,天下水陆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如此众多官驿之外的私驿客舍还未列入,大唐交通之繁盛可以想见。海内与域外凭借交通之便利,人员与信息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此繁荣之交通中,除了来往人流就是庞大的物流。
隋代 白釉贴龙首四系罐
唐代文化昌明,制度优越,宇外敬仰。这些政治文化成就,进而催发和刺激了唐代社会物质器用的繁荣。唐代器物除了雍容华贵,就是四海兼容,很多域外的造型、纹饰、图样默默地溶化于长安朱雀门后、东都洛阳宫内的大唐帝国胸怀之中。
唐代金银器、丝织、石刻、漆作、铜工等等都有高度发展。其中窑器因制作便利,原料充沛,产能规模大,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用具。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万里之中,窑火明灭,多有制做。其中尤以,邢窑、越窑、巩县窑、长沙窑等最为闻名。进而形成所谓“南青北白”之说。而就今之国内各地及海外贸易丝路的考古调查,可以确认除青、白之外,长沙窑及邛窑彩绘;巩县窑及长安地区窑场的三彩、单色釉、黑釉等都非常发达,成品规模亦有相当数量,并且其中有不少制成品,通过陆路和海贸销往万里之外的异域。被当时的世界人民所珍爱。
隋代 (洛阳地区) 高脚杯
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因东方和西方的技术认定差,海外更多人理解的“中国古代陶瓷”在所谓的理论上都应该划归为“炻器”(stoneware)。但就目前所见存世器物,就算以西方最严谨的胎料成分、烧成温度、吸水率、透光度衡量,6世纪末-7世纪初的中国隋唐时代,也已经广泛出现和使用“瓷器”(china)了,其中青瓷优先进化。至7世纪中叶间,随脱铁技术的长足发展,高质瓷土的规模化开采,玻璃釉的大量使用,白瓷已经完全可以和先期发展起来的青瓷分庭抗礼,部分白瓷极尽精致华美,堪比金玉之做。
唐白瓷执壶 (供使款) 
《唐国史补》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陆羽《茶经》记: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皎然诗曰: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皮日休诗咏: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唐人对瓷的审美情趣,透过这些文字,跃入今人眼帘。
唐代  (洛阳地区)莲花足烛台
南方越器,青碧如冰;北方白瓷,晶莹如雪。二者为当时帝国人民所垂爱。
北方地区6世纪晚期及入唐之后,在邢州,洛阳及周边巩县等地,皆有大规模的窑器烧造。其中尤以巩县窑、邢窑为冠,两地白瓷都曾呈贡,巩县开元初呈贡;邢器天宝后始贡。邢窑白瓷多有“盈”、“大盈”、“翰林”款记,部分还有 “中”、“解”、“药”、“供使”等款。巩县窑白瓷,普遍胎土略粗松于邢器,但玻璃质感强,形制规整精妙,个别高白细胎瓷土制品超于邢器,令人惊艳。
唐代 巩县窑 象驮胡人烛台
邢窑制品,当年烧成应通井陉入晋,走北都(太原)过汾州、晋州、绛州、蒲州渡河转同州入长安,此一线。巩县制品,除直接供应东都外,其他的走陕州、过虢州境、华州进长安。部分邢窑制品也走滏口陉转潞州、泽州、出天井关太行陉过怀州转东都线入长安,此为二线。所以,今天晋西南(运城)和晋东南(长治),多有邢器出土,值得留意。
唐代 邢窑 “盈”字大盖罐
唐代 邢窑 执壶
1300余年,岁月流逝,大唐宫殿城头的冰雪尽已消融;往日帝国的辉煌繁华多已化为尘土。留给世人凭吊的只剩下那些唐人日夜摩挲的器用,还略带体温传递到今人手中。
唐-花口双耳穿带瓶
唐-三足筒式奁
这些灵幻的器物,让世人有机会再次近距离观赏洁白晶莹,如玉如雪的大唐白瓷。杯沿瓶口映衬的漫天霞光,也让我们能细细体会那一盛世帝国的灿烂辉煌。


5.12拍品总览


02

2020年5月12日

周二下午16点-20:30分

专场开拍



【藏品编号】:5343G087

【藏品名称】:唐白釉盖罐

【藏品尺寸】:通高18.3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8.4厘米

【品相】:口沿及罐身局部有剥釉(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罐唇口外撇,短束颈,丰肩,鼓腹,向下渐敛出平底。器施满釉到底,白釉色泽牙白,柔和沈稳,造型浑圆饱满,体现了盛唐素器风行的瓷器审美。其造型或为太白罐的原始雏形,又名太白坛,传为摹仿诗仙李太白的酒坛,后世造酒器,多托名附会,故有太白罐传世。宝珠钮盖为原配且又完整,非常难得。

【起拍价】:无底价


【藏品编号】:5344G200

【藏品名称】:唐邢窑白釉玉璧底碗

【藏品尺寸】:高4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6.3厘米

【品相】:口沿有小修(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此碗唇口斜腹,玉璧形足,胎质洁白细腻,釉层肥厚,极富油脂感,通体素面,造型稳重大方,邢窑创烧于北朝,兴盛于隋唐时期,在隋代已经能够生产质量极高的透影白瓷,是地方的贡品,自唐代开始,邢窑产量大增,古籍《国史补》曾有“天下无贵贱皆通用之”的赞誉,目前在西安旧城出土了大量“盈”字款白釉器,此皆为邢窑地方上供朝廷的贡品,直至唐末,故邢窑白釉器堪为北方白瓷中的翘楚,较为难得。

【起拍价】:无底价


【藏品编号】:5345G087

【藏品名称】:唐白釉玉璧底碗

【藏品尺寸】:高3.8厘米,口径14.8厘米,底径7.5厘米

【品相】:外口沿一磕(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敞口圆唇,浅弧腹,外壁斜出,稍带弧度,圈足宽矮作玉璧状,十分规整。器内满釉,内心有三个叠烧的支钉痕。外壁施釉至足墙,足底涩胎,露出细腻的胎土,不见杂质,瓷化程度高。玉璧足碗始见于唐,为唐中晚期及五代典型茶碗形制,时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邢窑、定窑、耀州窑、越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其中邢窑、越窑的玉璧足茶碗皆为陆羽《茶经》所载。拍品式样者或带「盈」字款者,广泛见于唐代中晚期城市遗址,如长安、扬州,亦海外贸易,著名者如伊拉克萨马拉遗址、埃及佛斯塔德古开罗遗址等。

【起拍价】:无底价



藏品编号】:5348G087

【藏品名称】:五代-北宋邢窑葵口出筋茶盏(一套)

【藏品尺寸】:高4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6厘米

【品相】:圈足有少量粘砂(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敞口,浅弧腹,矮圈足,内外均施白釉,底足无釉露胎,胎料细腻白晰,釉面莹亮俊逸,色呈牙白,聚处若泪痕而色略深。口沿有四葵口,沿葵口内壁有四条出筋。器形线条简练优美,充分体现了宋人崇简尚雅的审美情趣,此盏为茶器,宋人饮茶于制茶、选器都颇有讲究,更雅好斗茶。

【藏品名称】:五代-北宋白釉葵口出筋碟(一套)

【藏品尺寸】:高2.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5厘米

【品相】:背面两个飞皮,圈足外一小磕(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此碟或许为盏托,宽折沿有一圈棱起,颇为奇特。口沿四葵口并相应四条出筋。全器罩白釉,色如米浆,胎色洁白,质地细密,器壁薄而均匀,扣之有金石声,当为定窑佳作。

【起拍价】:无底价

  

【藏品编号】:5347G087

【藏品名称】:五代-北宋邢窑白釉花口碟

【藏品尺寸】:高3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6.2厘米

【品相】:口沿微小飞皮,可忽略不计(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该碟四瓣菱形花口,腹部微斜,釉施全身,圈足露胎,胎质细腻洁白。此器釉色纯净,白若堆雪,无芒口。后世定窑釉色偏黄类似象牙,此件釉色白皙匀净,若雪如脂。菱形花口碟这一器形传世较少,而器形完整者比之更少,大概因尖唇亦折,保存不易。

【起拍价】:无底价

【藏品编号】:5349G106

【藏品名称】:山居即景田黄石

【藏品尺寸】:高3.2厘米,9.4克

【品相】:全品(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此品蜡状光泽,雕工一级,小中见大。松柏云顶屋舍崖壁,构成一幅完美的山居田园仙境,表达了淡泊明志的精神追求,把玩收藏俱佳,田黄石是非常珍稀的软宝石,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任何玉石都无法替代,古有一两田黄十两金,现如今其资源早已枯竭,质地好的田黄石远远超过这个价值。本身田黄石就稀有,相信以后能够接触和收藏田黄石的机会越来越少,此次上拍的田黄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收藏爱好朋友的关注,让印石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而田黄石收藏在任何时期都是收藏界的传奇之一,附带权威鉴定证书一套,可放心购买。

【起拍价】:无底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