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三江的由来与发展

 建三江天空 2020-05-11

   一、建三江地名的由来
     1969年7月2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抚远地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第六师”。1969年8月19日,沈阳军区黑龙江发布命令,正式组建第六师。将三师所属的二十三团(现八五九农场)、二十四团(现胜利农场)、二十五团(现七星农场)、二十七团(现勤得利农场)与新组建的东方红团(五十七团现大兴农场)、向阳团(五十八团现红旗岭农场)、青龙山团(五十九团现青龙山农场)、前进团(六十团现前进农场)、五七团(六十一团现创业农场)、红卫团(六十二团现红卫农场)共10个团合编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第六师。1969年12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沈阳军区黑龙江第一师副师长王少伯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第六师师长。当时兵团指定六师部建设位置在61团靠3连西南边(原叫火烧孟家)。但是,六师师部进点后,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感到有不少问题。师机关和各团的同志也有不少反映。为此,师常委曾反复多次进行过讨论,并于1970年3月15日形成常委(70)师常字第30号《关于我师师部建设位置变更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在此地建点,地势低洼、交通不便,特别是解冻期间车辆物资进出困难,师分给各团物资倒流现象严重,运输上空回。基本建设的大量沙、石、材料不能就地取材。从战备方面看,进入师后方的道路在二、三年内还难以修通。因此,我们请示将师部建在25团北部,160.7高地南坡地区(东经132度33分45秒、北纬47度16分30秒)或者是(东经132度35分30秒、北纬47度16分00秒)地区较合适。其理由是:(1)有利于战备。靠山便于构筑工事,依托山区指挥作战。根据我师的分布,也便于向后方转移;(2)在师部建设方面,符合多、快、好、省。就地取材(石头、石灰);不受地势条件的限制,(房建地基、道路的修建),特别是房建方面,需要用大量的运输力,根据我师的实际困难(运输力不足)尽可解决。若在火烧孟家建设,石头从50公里外取,沙子从90公里外运,这样会影响建设的时间和速度,成本高(少、慢、差、费)不合算。若建在25团附近,从长远建设上看,可给国家减少大量运输消耗:(3)从领导生产上,适合上下联系和指挥。根据我师各团分布和交通情况,在160.7高地南坡建师部,是我师交通枢纽,便于生产指挥,既便于各团上下联系,也便于向兵团领导机关联系。尤其是在各种战备、生产、生活等物质上不倒流,在运力上不回空。就这样,师部位置经上级批准变更迁移到了25团(现七星农场)北部160.7高地南坡地区(东经132度33分45秒、北纬47度16分30秒)。师部驻地确定后,王少伯师长根据师部和所辖各团北靠黑龙江和松花江,东邻乌苏里江,横跨富锦、同江、抚远、饶河4个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本区域由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三条江环绕的地情地貌和自然环境,提议把新确定的师部驻地这个地方就叫“建三江”,寓意为艰苦奋斗、开发建设美丽富饶的三江冲积平原,下决心把六师建设成为塞北江南的鱼米之乡。王师长的提议赢得了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赞同。于是,在25团团部(现七星农场场部)北面,佳抚路旁做了一个大彩门,彩门的正上方用铁皮制作了由王师长亲笔题写的“建三江”三个大红字,彩门两侧还用胶合板做了两副对联,上联是“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下联是“说了算,定了干,誓叫三江面貌变”。从此,建三江这个地名就这样叫开了,上级和民政部门也都认可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正式有了“建三江”这个地名。随之,建三江邮政局、中国农业银行建三江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建三江支行、建三江客运站、建三江火车站等都先后相继挂牌更名或成立。有好多部门都可以直接和全国各地进行业务往来。过了不久,在《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上还分别刊登了反映建三江变化的长篇通讯。后来,农垦的文艺工作者还谱写了一首歌曲《中国有个建三江》,这首歌唱遍了全省,唱响了全国。现在全国都知道“中国有个建三江”。1996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来到建三江视察,当他问清建三江地名的来历后,连连点头称赞,“建”字是动词,说明你们有锐意进取、甘于奉献的决心,这个名起的好哇! 图片

                                       二、建三江的领导管理体制沿革

    (一)建场初期 1956.1—1969.6) 

 1956年1月1日,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接管由富锦县组建的七星农场开始,到1969年7月黑龙江第六师正式成立,是建三江的建场初期。1956年1月在黑龙江省地方富锦县国营农场第四作业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七星农场,隶属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1956年,从8509部队集体转业的1200多名官兵来到刚筹建的八五九农场,投身到开垦北大荒的建设中。1957年1月以这1200名转业官兵为主体骨干正式组建8509农场(后改称859农场),归属铁道兵农垦局领导。拉开了建三江开发建设史上的序幕,吹响了向荒原进军的号角;1958年有3840名复转军人,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号召 ,随同王震将军率领的10万转业官兵,怀着“向地球开战”的雄心壮志,从各部队分批挺进建三江,掀开了建三江开发建设史上气势磅礴的一幕。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上选址建场,开荒种地;1959年,根据省委决定:八五九、胜利、七星,勤得利四个农场从山东省沂水、日照、莱阳、莒南、海阳、茌平等县接收7206名支边青年进驻建三江,与广大复转官兵一道,伐木、修路、盖房、种地,一起建设农场,共同发展生产;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后,七星农场、八五九农场、勤得利农场和1964年在八五九农场四分场基础上正式组建的胜利农场一并归属东北农垦总局领导;19663月,为巩固边境,建设边疆,国家统一分配沈阳军区2664名转业官兵,集体转业到建三江屯垦戍边,壮大和增强了农场建设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时期
(1969.7.—1976.2)

1969年7月25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8月19日 沈阳军区黑龙江发布(69)兵司务字第49号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第六师。将三师所辖的第23团、24团、25团、27团和兵团在抚远地区新建的6个团划归第六师建制并授予新建的6个团番号:原东方红团为57团、原向阳团为 58团(后划归三师)、原青龙山团为 59团、原前进团为60团、原五七团为61团、原红卫团为62团。师部驻61团靠3连西南边(原叫火烧孟家)。中央军委1969年12月11日命令,12月13日中共沈阳军区委员会(69)沈政干字第239号命令:任命王少伯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第六师师长。同时,有342名现役军人调入师、团两级机关。 

  兵团六师成立以后,按照军队的组织序列,六师作为师级编制成为一级独立的管理层次 其主要任务:首先是加强战备,防止当时的苏联军队入侵(当年中苏边界因珍宝岛事件,边境形势异常紧张);其次屯垦戍边,开荒建点,发展生产。师机关设置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这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开启了建三江区域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在此期间,有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的44175名下乡知识青年加入到的行列,成为兵团战士。接收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1459人,他们和现役军人、农场职工一道,在师党委的领导下,满怀“誓把三江荒原建成北国江南”的豪情壮志,不怕苦累,起早贪黑,冬天不畏严寒,夏天不怕蚊虫叮咬,除了圆满完成战备执勤任务外,大面积的开荒建点,耕地面积成倍增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是建三江农业开发史上速度最快的时期。 

                                                                                        王少伯师长
 
 
                                                                                          
  六师师部
图片
                                   王少伯师长在全师干部战士大会上发布开发建三江动员令
      (三)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时期(1976.03—1996.03)

1976年2月19日,根据黑龙江省委转发省委改变兵团体制工作小组(龙发〔1976〕2号)《关于改变黑龙江体制的实施方案》,黑龙江生产建设于3月23日正式改制为黑龙江省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归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领导。原各团改为国营农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场长分工负责制。 

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时期,正是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关键时期。二十年间农垦职工先后经历了“住公房、吃公粮、领工资”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党中心工作转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营农场改为国有农场,党委领导下的场(厂)长负责制改为场(厂)长负责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改制;分配制度改革,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人事制度和干部制度改革,职工身份由固定制工人改为合同制工人、“国家干部”实行聘任制;取消“公房和供应粮”制度,推行职工住房制度改革, 工、商、运、建、服企业实行破产、租赁、转让、拍卖或股份制;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以及垦区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兴办家庭农场、土地承包经营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等重要的历史节点。全局干部职工经历了改革的阵痛,也分享了改革成果。 
                                                        七、八十年代 建三江的标志建筑 --  大彩门 
                                                                   建三江会场旧址
 
        

(四)建三江分局时期(1996—2010)

   1996年初,总局根据黑龙江省编制委员会(黑编〔199633号)《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和省编制委员会(黑编〔1996185号)《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所属各管理局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将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作为总局的派出机构,接受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领导。20042月,根据总局《关于推进农场(社区)组织结构调整,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黑垦发[2003]6号)和黑垦局办文[2003]52号文件精神,分局党委决定在全局撤队建区。撤销15个农场(含上市分公司)所属的374个生产队建制,组建139个管理区,管理区是基层行政单位,下设居民组或作业站。至此,沿用了近50年的生产队建制不再是一级行政单位而取消。开启了分局—农场—管理区新的三级领导管理体制。 

图片

   

   (五)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时期(
2011—2019)

2011年3月8日,按照中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省农垦总局所属各分局更名为管理局并重新确定职责的通知》,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正式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作为省农垦总局所辖的行政管理机构,仍隶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领导。更名后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 辖八五九、胜利、七星、勤得利、大兴、青龙山、前进、创业、红卫、前哨、前锋、洪河、鸭绿河、二道河、浓江、阿城原种场(2011年7月29日由哈尔滨管理局划入,2013年8月7日划归哈尔滨管理局)等16个国有农(原种)场,行使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执法权,负责本管区的行政管理工作。2012年12月20日,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建三江挂牌成立农垦建三江管理委员会。基本结束了垦区多年政企合一、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开启了由省政府派出、具有特殊建制县财税职能的准政府式管理体制。2015年12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定下总基调。2016年按照总局改革工作要求,管理局完成了“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和“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任务。2017年按照《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由行政管理向企业管理转变。2018年开始将原来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向地方政府移交。2019年实现了”单位性质从政社企混合实体转向市场主体、管理体制从行政隶属转向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运行机制从行政指令转向法人治理”的历史性转变。成立了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隶属佳木斯市政府,开启了政企分开管理的新时代。2020年黑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通知,取消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编制,纳入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总公司管理,成为北大荒集团分公司。标志着“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圆满完成。图片

   图片
   建三江开发建设的不同时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深切关怀。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温家宝,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贺国强,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姚依林、邹家华、田纪云,国务委员宋平、宋键、陈俊生、唐家璇,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副主席张思卿、钱正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副委员长周铁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时任省委书记李力安、孙维本、徐有芳、宋法棠、吉炳轩、王宪魁、张庆伟,时任省长陈雷、张左己、栗战书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在不同的开发建设时期,都先后到建三江视察指导,在遇到重大困难和特大自然灾害时,总局党委举全垦区之力,帮助建三江管理局树立信心,摆脱困境,度过难关。建三江的开发建设者们,没有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在管理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前仆后继,艰难前行,闯过了道道难关,在亘古荒原上建起了一座座大粮仓,不仅为国家贡献了数千亿斤粮食及其他物质财富,而且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建三江政企分开新时期
   2019年
9月7日, “中共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委员会”“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两块牌匾在米都大厦正式揭牌。在中央和省委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经省委批准成立的建三江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是推动“大三江一体化”建设,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有力举措。它将积极推动市局、县场间合作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和垦地深度融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共同把建三江建设成为黑龙江新型农业的引领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振兴发展的示范区,全力打造现代农业领域的航母。

   建三江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成立,宣告了建三江六十多年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彻底结束。园区管委会履行政府职能,统一承接建三江管理局局直及12个农场的行政职能。主要职责是园区建设重大事项决策,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制定配套政策,沟通协调和监督管理以及园区的建设规划、招商引资、土地征用、基本建设、技术推广、企业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工作。
图片

图片

                                 三、建三江的发展成就
   建三江60多年前还是沉睡千年的茫茫沼泽荒原,方圆数百里人迹罕至。沙俄侵略者曾组织过拓荒的“万国公司”,日本侵略者也组织过“开拓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被世人认为是一块不可开发的禁区。1956年以后,全国各地的垦荒者、不同时期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山东支边青年、各大院校毕业生、下乡知识青年以及异地开发的农民,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呼唤来到这里,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这里安营扎寨,艰苦创业。特别是1956年老铁兵和1958年集体转业官兵,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辉煌业绩,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沉睡千年的沼泽荒原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千万亩良田 
   
经过六十四年的开发建设,建三江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1.085亿吨,提供商品粮9891万吨。全局年均粮食产量约占全省1/11、占全国1/105,粳稻年产量占全省的1/5、全国的1/20。2019年实现产业增加值97.7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39.93亿元,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2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2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551万吨;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46元。如今的建三江拥有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总面积124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d1141万亩,人口22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绿色大米之都”。

各有特色的15个大型国有农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建三江的热晚
图片

图片

图片

                                                                                 建三江的现代化大农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建三江的小城镇建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胜利农场

                                 宜人小镇——胜利农场


                                                                                建三江的自然风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建三江的未来

 未来的建三江,将沿着“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组建现代化大农业航空母舰”的发展方向,建设一个“自然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建设更加美丽、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宜居城市。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职工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