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贷款新规划重点: 16个'不得' 、20万限额

 一守望先锋一 2020-05-11

千呼万唤始出来!备受业内关注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规定终于落地。
这两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风险管理不审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充分、资金用途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和风险隐患。为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平稳健康发展,银保监会近日起草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并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了解,《办法》共七章七十条,分别为总则、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贷款合作管理、监督管理和附则,一是合理界定互联网贷款内涵及范围、二是明确风险管理要求、三是规范合作机构管理、四是强化消费者保护、五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银保监表示,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为《办法》实施之日起2年。因为《办法》全文比较长,团团君提炼了11个要点,简单来说就是20万授信限额和16个“不得”,并进行简单点评。如果看完觉得还没过瘾,就去银保监会官网看全文吧。1. 20万授信限额《办法》第一章《基本原则》第六条,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授信额度进行了严格限制,明确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点评:此前市场传出的版本内,该限额是30万。对于以大额授信、长周期放款为主的机构来说,有很大影响。2. 贷款营销不得默认勾选、强制捆绑销售第二章《风险管理体系》第十七条【贷款营销】强调,商业银行自身或通过合作机构向目标客户推介互联网贷款产品时,应当在醒目位置充分披露贷款主体、贷款条件、实际年利率、年化综合资金成本、还本付息安排、逾期清收、咨询投诉渠道和违约责任等基本信息,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不得采取默认勾选、强制捆绑销售等方式剥夺消费者意思表示的权利。点评:这条很多产品目前都没做到,以借款实际年化利率为例,很多产品只写上借一千元每天只需三毛钱,但没告诉你还有各类手续费、保险费、逾期费等成本,背后猫腻非常多。整改过,一方面能加强借款人权益保护,对机构来说也是避免纠纷、利好长期发展。3. 身份核验不得全权委托合作机构办理第二章《风险管理体系》第十八条【身份核验】强调,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身份核验不得全权委托合作机构办理。点评:给没有获客和风控能力的中小银行提了个醒,核心的业务还是要把握在手里。4. 贷款资金不得用于四类用途

第二章《风险管理体系》第二十四条【资金用途】强调:商业银行应当与借款人约定明确、合法的贷款用途。贷款资金不得用于以下事项:

(一)购房及偿还住房抵押贷款;(二)股票、债券、期货、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等投资;(三)固定资产、股本权益性投资;(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用途。

点评:监控资金流向,避免消费等个人信用贷款流向股市、房地产。之前已经多次提到。

5. 商业银行不得与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第三方开展数据合作。

第三章 《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第三十三条【风险数据来源】强调:商业银行不得与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第三方开展数据合作。

点评:这对大数据公司影响较大,新的行业洗牌开始了。但对于合规机构来说,是新的机会。

6. 风险数据使用三个“不得”

第三章 《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第三十四条【风险数据使用】强调:商业银行收集、使用借款人风险数据应当遵循合法、必要、有效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借贷双方约定,不得将风险数据用于从事与贷款业务无关或有损借款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向第三方提供借款人风险数据,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点评: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7.不得将核心风险模型的管理职责外包

第三章 《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第三十七条【风险模型管理流程】强调:商业银行应当合理分配风险模型开发测试、评审、监测、退出等环节的职责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商业银行不得将上述风险模型的管理职责外包,并应当加强风险模型的保密管理。

点评: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模型管理,不得外包。这对于风控水平低却热衷于开展合作或自营互联网贷款的中小银行来说,有影响。

8. 与机构合作三个“不得”

第五章 《贷款合作管理》第五十一条【合作协议】强调:商业银行应当自主确定目标客户群、授信额度和贷款定价标准;商业银行不得向合作机构自身及其关联方直接或变相进行融资用于放贷。除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合作机构以外,商业银行不得将贷款发放、本息回收、止付等关键环节操作全权委托合作机构执行。商业银行应当在书面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合作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保险公司和有担保资质的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向借款人收取合理费用,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情形除外。

点评:这条戳中了很多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潜规则”。比如,银行以低成本资金把授信额度给合作机构,合作机构再用高利率拿去放贷款,从中间赚差价;放款时捆绑保险产品等等。这条就明确了,以后银行必须要告诉合作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息费,如果收了,超过了法定利率,那肯定就是违规。保险也类似,都要算到综合借款成本里面。

9.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合作放贷

第五章 《贷款合作管理》第五十三条【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强调,商业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

点评:与无放贷资质机构合作现象比较严重。有些互联网公司不具备放贷牌照,但是推出借贷产品,声称资金来自银行,但实际的获客、催收乃至风控都是互联网公司自己做,这就严重违规了。类似规定已经在2017年底现金贷管理规定,以及银保监会的其他文件中多次提到。

10.不得接受无资质担保增信机构的服务

第五章 《贷款合作管理》第五十五条【担保增信】强调,商业银行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和不符合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经营资质监管要求的合作机构提供的直接或变相增信服务。

点评:还是合作机构的准入,担保机构、信用保证保险机构必须有相应资质。

11.不得与暴力催收合作

第五章 《贷款合作管理》第五十六条【清收合作】强调,商业银行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贷款清收。商业银行应明确与第三方机构的权责,应当要求其不得对与贷款无关的第三人进行清收。商业银行发现合作机构存在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立即终止合作,并将违法违规线索及时移交相关部门。

点评:商业银行合作的催收机构,不得存在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监管规定,在借款过程中,除款人之外,最多填写两个联系人的信息。但是此前很多催收机构会通过获取借款人全部通讯录信息,大面积轰炸借款人通讯录好友、亲戚的方式进行催收,以后这种路子走不通了。

*声明:金融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