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人的饮食有多生猛,吃着骆驼喝着葡萄酒,连驴肠子也不放过

 听雪楼75iz4v14 2020-05-11

葡萄美酒夜光杯,是汉代最为浪漫的时刻,但是你看不知道汉代人的饮食有多么凶猛,他们喝葡萄酒的下酒菜是骆驼。

没错,汉代人是吃骆驼的,老郭的麦香骆驼不是空穴来风,汉武帝时期的人真的就这么干过。

丝绸之路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许多西域的饮食风气传到了北方和中原。

盛产骆驼的西部地区,将骆驼端上了餐桌,中原人效仿了这一做法,骆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重要的肉类来源。

葡萄酒是从西域传到长安的美酒

人们吃骆驼,吃得非常讲究,专门吃那一对包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驼峰,其味道鲜美异常,和葡萄酒是绝配。

骆驼产下的乳更是被列为了八珍之一,所谓的驼乳糜就是用驼乳熬的粥。

《本草纲目》记载它“补中益气,壮筋骨”,成为了当时相当流行的食物。

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不,汉武帝的子民还有更为硬核的吃法,他们吃驴肠子

骆驼的吃法也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成为了当时的风尚

驴肉鲜美无比,是历来的共识,但是吃驴肠子这一癖好,是从汉朝开始的。

《盐铁论》里面就有记载“蹇捕胃脯”这一风气,汉代的老百姓不仅将驴肉风干,而且酷爱驴肠

当然,这种风气也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土来的,但是中国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汉代人吃驴肠子相当讲究,只吃板肠,并且要趁着温热进行烹饪,放久了的不要“脆、鲜、甘”是汉代人对它的最高评价,尤其是在王公贵族之间相当流行这种食材。

汉代人对驴肠爱不释手,也有着浓厚的西域特色

不仅是汉代人吃它,唐朝人对它更是爱不释手,而且相当血腥。

《唐书》记载武则天的两位男宠二张,“昌宗活拦驴于小室内,起炭火,置五味汁如前法”,注意看了,是活活地烤,考完之后驴还没有死掉,“取从骑破胁取膓,良久乃死”,为了吃也是什么都不顾了。

唐代关于吃驴的记载很多,大都沿袭了汉代对驴肠的宠爱,但是演变成为了相当残酷的吃法。

这些驴往往是活活取肠的,最终痛苦而死,场面非常血腥

丝绸之路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南部新书》记载了酷吏,“以灰水饮驴,荡其肠胃,然后围之以火,翻以酒调五味饮之”

这种做法可谓是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乃至长安的坊间,都流行了“笼驴”这一菜肴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但是其中掺杂了报应的成分,将驴重新放到阴间,借助阎王爷这一神祇来惩罚虐杀者。

但是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吃驴肠的风气有多么流行,从宫廷到民间,都有大量的关于驴肠的做法。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无人不爱驴肉

残忍归残忍,宋代人还是照吃不误,但是方法明显温和了许多

《夷坚志》记述宋朝人吃驴肠,是将驴杀死之后再取肠,并且在关中等地大为流行。

这一风气甚至影响到了寺庙他们用素食做成了假驴肠,以供出家人享用,可见当时的人们多么热爱这一美食。

《梦梁录》中记载的驴肠还多是以烤煮等方式进行烹饪,到了明代,做法为之一变。

中国开始流行炒菜,驴肠成为了普通的食材,走入了平民百姓家,吃不完的还做成了灌肠

宋代以后的吃法要温和许多,这显然是经过了改良的

一衣带水的琉球,至今还有“驴肠羹”这一美食,当然,是完全素食的。

驴肠这一生猛的食材,从汉代到明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取肠方式和烹饪方法的转变是有深意的。

敦煌游牧民族传来的野蛮风气逐步被中原的儒家文化所消弭,最终成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两者的碰撞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驴肠所代表的饮食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河西走廊地区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带

从豪放到雅致,从烤制到炒制乃至羹汤,是西域和中原不断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国2000多年文化的见证者,是历史上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如今的我们早已抛弃了野蛮的做法,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独特味蕾,仍然给我们烙上了深深的痕迹。纵观整个世界,能和中国人的嘴比刁的,恐怕没有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