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在纽约的北京小伙,用AI修复了百年前的北京老影片

 生态文明层 2020-05-11

两只大眼睛透露出对摄影机的惊恐
发现不太对劲后马上躲开
不远处,同样梳着长辫子的人藏在树后面
好奇地观察着


这两天,百年前的北京城“重现”人间。与以往不同,这段只有10分钟的影片竟是彩色,老建筑、街边的店铺、甚至是人们脸上正是多了这一抹颜色,即刻显得生动起来,活灵活现。


让这段影像“复活”的是网友“大谷Spitzer”,两天前,大谷把视频传上了微博等国内社交网站,得到了大量关注和点赞,如今已经有1663万次观看,收获了57.5万次点赞、12.8万转发、3.2万条留言。

有网友动情地写下:“家里的老人生于1918年,5月1日去世了,如果能再晚走几天就能看到这段视频了……”

@ZmRuuuuuu :Wow~ 一百年前的vlog。

@天天猪蹄机 : 视频里刚出门的这个人怎么也想象不到,一百年后会有一个人躺在床上拿着一个神奇的物品,能够观察到他们当时的一举一动吧。

@露饮秋风:一百年后的人看着一百年前的来来往往的人,感觉好奇妙哇!

@骑摩托的小画家:他们看镜头的时候好像在看我

@KKKwonjiY:太容易代入了,感觉是两个时代人的见面

@玉玉Maxaxax:摄影是让瞬间变成永恒的魔法

黑白变彩色,影片是如何修复的?

“一旦有了颜色,对影像的理解也就完全不一样了。”@大谷Spitzer 打小在北京长大,对老北京的风貌情有独钟。这次,他是用AI人工智能技术给影像着色。

“作为老北京人,我也是很好奇100年前咱们北京是什么样的?我刚好也了解到有这种复原的技术,我也想试一下。”今年28岁的大谷是一名独立游戏制作人,闲暇之余,他喜欢研究一些新开发的AI程序,并尝试将它们利用在游戏设计中。

“因为打小就生活在北京,所以对这段影像格外有感触,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味儿,大谷道出了修复这段影片的初衷。

修复后的影片配上了京韵大鼓名家阎秋霞和骆玉笙的作品。在人来人往的街头,还能听到北京最富特色的吆喝声。


2014年,大谷离开北京到美国学习。临走前,他特意去了雍和宫、长城这些最能反映老北京历史的地方。

在他的微博里,用人工智能技术尝试了不少创意,可修复百年前的视频影像还是头一次。毕竟,远在异乡修复故乡旧貌,弥足珍贵和有意义。

大谷表示,视频中一共用了三个AI,就是不同的程序,不同人做的,他们都把自己的作品公开到开源程序网站,所有代码和他们训练的模型都是公开的。其中第一个是负责做补帧的(DAIN),第二个是做分辨率扩增(ESRGAN)的,第三个是上色的(DeOldify)。
图片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这几种分工综合到一起来使用的,中间还有一些小的免费的插件,我用了一些。”大谷介绍说。

AI修复的影片和人工修复的有哪些不同?

大谷介绍,其实它们背后有着同样的工作逻辑,而AI修复的优点在于速度快。

“传统的就是我们说的修复视频是手绘一帧一帧,由艺术家们把这些黑白视频重新上色。AI人工智能做的是同样的一个步骤,只不过它的运算效率更快,它的积累相对也更快一些,因为都是计算机,它只要去看这些资料,不断地学习,还是比人要快很多的。”大谷说。

大谷也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所处的阶段还比较初级,后续还需要不断学习变得更成熟。比如视频中的颜色就是计算推断的结果,现在还不能做到完全精确地符合历史事实。

“你们看到那个影片颜色其实比较淡的,而且其实并没有历史很准确,就是历史上是不是这个人穿的就是这个颜色,我觉得不然,它只是一个凭它自己的训练,它感觉这个人可能是这个颜色,那个人穿衣服有可能那个颜色,它没法做到完全历史精确。但如果我们是由人类的艺术家来做的话,他肯定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做得应该就会更准确,我觉得这是人工智能现在还不足的地方,是要通过不断地训练来加强的。”

图片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我觉得一百年前北京城里的颜色肯定更丰富。”他准备对这一模型进行“改造”,让其对中国老片子“学习”一段时日,使直觉更敏锐,未来人工修复着色时也将更有中国味道。

未来还要有更多的尝试

见到小片受欢迎,大谷表示未来会尝试多修复一些黑白影片,在和大家交流分享经验的同时,也去精进技巧。

同时,他还会继续做科普视频,向公众介绍新鲜好用的AI程序,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人工智能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希望同好者们都有机会去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实际上现在的很多这些人工智能可以说是工具,它都是开源的,然后有的已经是变成只要点按钮,或者输几行字,它就可以帮你实现这些功能。我就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平易近人的门槛很低的,就每个人看完我的视频都可以上手去尝试的,给它简化成一个谁都可以操作的一个简单的工具,然后让他们去尝试去学习这些东西,然后来做自己的作品。”大谷说。


大谷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回北京了。此刻,纽约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比较严重,他正好有空“宅”在家中修复老影片。

古城风貌一帧一帧渲染,脑海里的回忆一段一段闪现,对故乡和亲朋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头。“疫情结束了,我一定回北京看看!”

编 辑 | 张 妍   校 审 | 张姮姮   校 对 | 白琼瑜
 源 |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政)、中国新闻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