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龙士先生画荷

 无有360图书馆 2020-05-11

“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

“龙土为白石之弟子,白石自谓不及也。”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王少石

萧龙士先生画荷

荷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象征,是人们从古至今不厌其烦地吟咏和描绘的题材。萧龙士先生画兰之外亦最喜画荷,在先生留给后世的大量作品中,兰草之外就数荷花为多了。

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喜以大写意画荷而成就突出者,当推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朱屺瞻、李苦禅、许麟庐等前辈,而萧龙士先生也应在其中。缶老以篆籀入画,功力极为深厚,所作荷花苍劲圆浑之极。白石老人笔墨苍劲洗练,所作荷花意趣横生。潘天寿先生画荷奇险峭拨。朱屺瞻先生画荷粗犷生辣。李苦禅先生画荷雄健苍润。许麟庐先生画荷豪放洒脱。而萧龙士先生画荷凝重雄浑。

萧龙士先生的绘画,我初步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荷花之作亦不例外。先生六十五岁以前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先生对明清以来文人大写意流派的优秀传统,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受八大山人、李鱓、李方膺的影响最大。于同时代人中受吴昌硕、齐白石的影响最大,醇朴厚重的风格基本形成。六十五岁到九十岁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完全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厚重醇朴而又稳健洒脱。这一阶段作品数量最多,精品亦多。九十岁以后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先生作品归真反璞,人艺俱老的阶段。其凝重苍拙的风格,将大写意花鸟画的阳刚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受吴昌硕、齐白石的影响为大,是与先生同二位大师的交往分不开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先生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吴昌硕先生常到美专讲课。业师诸闻韵先生是缶老的外甥,常约先生同去缶老府上求教。缶老曾赠先生墨荷一幅,其雄浑厚重的画风对先生影响极大。先生一九二五年所作之墨荷,从构图到笔墨均师法缶老,且十分神似。缶老曾在先生所作的雁来红上题道:“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本无愁老少年,翰云(先生原名品一,字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可见缶老对先生的作品是赞许的,预言先生以后的艺术成就是大的。

萧龙士先生画荷,解放前已享有盛誉。一九四六年,先生五十八岁时在南京举办个人展览,著名画家陈之佛、张书旂、傅抱石曾联名评介先生的绘画艺术,称先生“兰石洒脱有致,尤以墨荷数帧,神姿飒爽,笔力伟健,有八大风格,盖正不流平板,奇不入险恶,于狂怪中求理,于卤莽中求笔者矣。”

一九四九年春,先生在李可染、李苦禅的陪同下,拜谒白石老人,向白石老人请教的即是荷花。白石老人为其画荷题曰:“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先生拜白石老人为师是在一九五〇年,第三次去北京之时。是时,许麟庐先生置备家宴,并邀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作陪,先生行拜师礼。礼毕,先生向白石老人请教的又是幅荷花。白石老人再次题曰:“龙土为白石之弟子,白石自谓不及也。”正如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在《萧龙士百岁画集》序中所指出的那样,“白石老人的题评,是最高的评价,也是个千秋定评。”

拜白石老人为师以后,先生画荷受白石老人的影响很大。曾有一幅《鸳鸯荷花》,画面上一片浓重的墨叶,后面开放一朵红花,用几茎未曾展开的小叶进行穿插,打破构图的单调,下面画了一对戏水的鸳鸯,显然是借鉴白石老人的画法。白石老人在这幅画上题曰:“弟子龙士画甚工,白石老人题记。”另有一幅《荷塘小景》,作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两茎脱花而熟的莲蓬从下而上通天而出,后面用淡墨加彩色画叶子及苇草,用没骨法画红荷花,亦为白石老人常用之法。同样,一幅《莲蓬蜻蜓》,自题“法白石师”也是借鉴白石老人之画法。这一时期,师法白石老人的作品还是不少的。

人们喜爱荷花的品质与风貌,正如对梅、兰、竹、菊的喜爱一样,是普遍存在着的共性。从这个角度出发,龙士先生画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是,作为代表作品,画家所选择的题材,应是能够给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一个很大的空间,借以表达画家的审美观念,这也就是“借题发挥”。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审美个性的体现,艺术作品是审美价值的载体。萧龙士先生审美观最核心的部分是厚重质朴,这同先生忠厚正直的人格是和谐一致的。盛开的荷花其大如斗,田田的莲叶碧绿肥厚,枝茎挺拔,亭亭玉立,不能不说是泼墨大写意的最佳题材之一了。无怪乎明清以来,有那么多写意的高手为荷花写照,借写荷以抒发自己的胸襟了。如果说萧龙士先生的书画风格,总的来讲是凝重雄浑,醇厚质朴的话,那么墨荷最能体现出这种风格之美了。先生一生认真研究传统的精华,细心观察并体会生活,妙悟画理,通过多年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实践,从而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画的笔墨方面先生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先生曾说:“我作画,笔底即力,但不用拙力,而是手中的柔软劲。”这柔软二字,奥妙无穷。东汉蔡邕《九势》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千百年来,书法用笔讲究柔中寓刚就是这个道理。先生早年在上海美专学习时,即受到吴昌硕先生、潘天寿先生的影响,“吸取他们以书法用笔为特点”,以书入画。以书入画是中国文人画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否则就不是文人画了。在用墨方面,先生的体会亦深,曾谓“淡易薄,愈是淡墨,下笔愈要重。厚最难,是靠功夫力。下笔落纸重,画就显得厚重;浮在上面笔不入纸,则画易轻浮。”先生特别强调,“无论字和画都要厚重,只有厚重的功力,才有厚重的效果。”我们欣赏先生的作品,就要对先生这些精深的见解认真地加以领会。

萧龙士先生画荷

龙士先生画荷叶,破笔泼墨,多侧锋而下,行笔沉着,力透纸背,笔笔相生,层次不乱。其效果是浓而不枯,淡而不浮,愈浓愈润,愈淡愈厚。画花、画茎、画草以书入画,中锋用笔为主,行笔有快有慢,笔势八面来风。其效果是苍劲挺拔,力能扛鼎。先生画荷的特点之一,是常常在水面上用破笔加上一些刚出水的小荷叶、浮萍及泥苔之类。一方面是因为荷叶的墨色特别厚重,在构图形式上,整个画面需要有一定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厚重的艺术效果,并使人感到所画之物丰富饱满,郁郁自然。先生喜画盛开而挺立的荷花,曾在一幅残荷册页上题道:“龙士不画残荷已多年,今迫而偶一为之。”先生画画不用洗笔,案头上只有一小盂清水,是用来调墨色的浓淡用的,笔上的墨水由浓处画到淡处,自然而然地便消失了,画完后,笔经常用不着清洗就放在那里了。先生习惯用旧笔、秃笔,新笔不多,只有题字和画鸟嘴、鸟眼等细部用的笔,锋是较好的。也许是那些用惯了的秃笔,有助於画出苍朴厚重的效果吧。不同风格的画家,在选用笔与纸等工具时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萧龙士先生画荷

先生九十岁前后,书画艺术进入人艺俱老,反璞归真的阶段。精力充沛时,其墨荷的艺术效果进入一种熟后而生,乱而不乱,无法而有法,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艺术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要求欣赏者具备相应的学识与修养。在不懂大写意画的人看来,这样的墨荷只不过是墨团一块而已。这种反璞归真之作,充满了生机,洋溢着苍朴之气,使人感到朴之极、厚之极、苍之极、润之极。这是阳刚之美,是为大美、真美矣。

2004年5月6日草于九研楼

2012年5月4日定稿于合肥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萧龙士先生画荷

王少石

文章作者简介

王少石(1940.11- )书画篆刻家、诗人、收藏家。安徽宿州人。号红楼印痴、睡庵、石叟。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书协艺术顾问、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任安徽省政协五、六、七、八届委员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1964年毕业于安师大中文系。1960年拜萧龙士为师。1972年拜李苦禅、许麟庐为师。发表书画、文博论文多篇。著有《红楼梦印谱》、《中国美术家大系·王少石卷》、《大写意三字经》、《黃石軒诗草》,编有《许麟庐翰札· 致弟子王少石》。

王少石先生是少有的诗、书、画、印、理论皆擅的艺术家,广受社会赞誉。作品被国内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上海复旦大学古籍研究院辟有王少石作品陈列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