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仁贵——命运既让我回到了起点,我再出发便是

 旧时斜阳 2020-05-11

  大唐的前半段差不多都被隋唐演义给占了。

 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李靖、罗成、尉迟恭都占了封面。

  他很想挤进去,只可惜在猛将如云的初唐,他连豆腐块都讨不到一块。

  如果不是他时时有报国之志,也许一辈子就在这些人的光辉下,平庸的过完自己的一生,远没有后来的种种传奇。

 所幸,他走出来了。

 大唐的后半段因有了他变得多姿多彩。

 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

城"、"脱帽退万敌"的典故,便是过了千年,依旧是孩子们心目中最津津乐道的故事。

 白袍小将永远成了每个男孩子心中最向往的梦。

 他就是白袍战神薛仁贵。

 公元(644年)十一月,在平定了东突厥后,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高句丽。

 这是一个新的征程。

 因为他的前任的前任杨广曾经三次征战高句丽,最终失败。

 不光人设崩塌,好好的上市公司大隋集团也就此破产。

 人人羡慕的CEO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都想吃的唐僧肉。

 血一般的教训,似乎在告诫后来者,这一块就是掘墓石,谁碰谁死。

 但李世民不信。

 作为大唐最年轻的CEO,他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

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看着蒸蒸日上的大唐,他曾经自豪的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627年(贞观元年),又说:"朕以天下为家。"

 644年(贞观十八年),又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天底下一家,缺的就是高句丽这块难啃的骨头。

 所以,他要打。

 他要告诉世人,别人打不下的江山,他可以。

 为此,他诏谕天下,言攻高丽有五种有利条件:"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治乘乱,四曰以逸待劳,五曰以悦当怨。"

就在大唐上下为啃下高句丽而忙成狗的时候,30岁的薛仁贵在河东正忙着迁葬先辈的坟墓。

 其妻柳氏有些看不过眼,拉着他的衣袖说:"夫有高世之材,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有出众的才干,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这是难得的时机,您何不争取立功扬名?富贵之后回家,再迁葬也不算迟。)

 薛仁贵应允,于是去见将军张士贵应征,自此步入军旅。

 如果没有柳氏,那么薛仁贵也许只是一个寻常的百姓。

 如果薛仁贵听不进去意见,那么结果是一样的,不会成为大唐最年轻的战神。

 幸运的是薛仁贵有一个好妻子。

 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更成功的女人。

 这是真理,经过无数次历史大事件的检验。

 比真金白眼还要真。

 薛仁贵出生于隋大业末年,折腾了大半辈子的杨广彻底将大隋上市公司给折腾没了,各路人马纷纷起兵瓜分大隋集团业务的年代。

 这是乱世,也是机遇的年代。

 但此刻的薛仁贵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此时的他只想着好好过日子,最好能有几头羊,每天早上能挤一下羊奶,好换点钱。

 日子过得小康而自在。

 妻子的话打破了他的梦想,原来天下的路不止有一条。

 从军,打仗也可以得到这一切。

 30岁,还不算太迟。

 这天,薛仁贵眯着双眼看了一眼自家的几亩田地,有些恋恋不舍地丢了农具,披上了战袍,夸上了战马,投入张士贵帐下,走向了辽东前线。

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李世民命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绩分别率领水、陆两军,进攻高句丽。

看似十拿九稳的战事,却没见成效。

一直密切关注战事的李世民终于坐不住,不顾前线凶险,亲自披上了战袍,跨上了战马,来了辽东前线。

一日,唐军郎将刘君邛率领的主力被敌军包了饺子,情况危急,一向勇猛的唐军竟被敌人的气势给吓住了,无人上前救援。

眼看就要团灭,忽见乱军之中,一个新兵单枪匹马杀了出去。

与乱军之中,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其首级悬挂于马上。

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不再是历史演绎,而是真实存在。

敌人没见过这么猛的,观之胆寒,于是撤军。

这一战太过耀眼,宛如一道闪光迅速照亮了大唐。

薛仁贵三个字宛如一块金字招牌在军中传开了,经过层层传递,故事早已演变了神话剧。

与世人而言这是故事,与薛仁贵而言,这是走向人生巅峰的开始。

接下来的战事,初出茅庐的薛仁贵用辉煌的战绩告诉世人,什么叫战神。

同年六月,坐镇军中的李世民发出了对高句丽总攻的命令。

身为军中新兵蛋子的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大呼冲阵,所向无敌,高句丽军望之披靡。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两万余级。安市城之战后,高句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打了半辈子仗的李世民还是头一次见到如此生猛的人,呆了好半天才张口

问众将:“这小子是谁?”

将士们回报,此人乃薛仁贵。

大战一结束,李世民立刻召见还是新兵的薛仁贵,一脸欣喜的说:“朕旧

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

得卿也。”——《旧唐书》(朕旧的将领都老了,不能承受战地指挥的繁

重工作。朕每次都想提拔骁勇雄健的将领,没有比得上你的。朕不高兴于

得到辽东,高兴得到你啊。")

至此,薛仁贵取得了人生第一次成功。

这次成功的背后,除了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传说之外,剩下的就是白袍战神这块金字招牌。

似是命中注定一般,初战就成功的薛仁贵似乎也成了辽东的终结者。

(666年),高句丽发生内乱,接替老爹宝座的唐高宗决议出兵,本着打破老爹光环的意思。

年轻的唐高宗想趁机解决高句丽。

谁是第一统军人选,唐高宗问大臣,辽东诸将孰贤?

大臣:“薛仁贵勇冠三军,威名远震。”

不错,薛仁贵就是我大唐的轰炸机,轰炸辽东,他最合适。

终结辽东的的命令就此发出。

在这之前,薛仁贵并没有闲着,继续发挥自己白袍战神的效果。

显庆三年( 658年),奉命征讨高句丽,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

显庆四年(659年),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此战,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

据说,他充分发扬自己轰炸机的效果,彻底轰炸了对方神射手。

龙朔元年( 661年),大败九姓铁勒,此战效果十分的轰动。

收兵的时候,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史书中写道: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唐高宗发出了进攻高句丽的命令。

此战,薛仁贵身先士卒,先将高句丽军截为两段,然后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五万余级,并乘胜攻陷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会师。

两年后,薛仁贵与李绩大军会师于高句丽都城平壤城外,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

面对来势汹汹的唐军,僧人信诚开门接纳唐军,李绩趁势进攻,一举攻陷平壤,擒获泉男建。至此,高句丽灭亡。

 此战,唐朝共获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将其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旧地。

作为第一任都护薛仁贵用才高告诉世人,白袍战将不光马上打天下,马下一样可以治理天下。

在平壤,他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人才,让饱受战乱的高句丽就此安定,再没有出现反弹。

作为战神,薛仁贵应该说保持了很高的警惕。

他时刻提醒自己眼前的一切来之不易,战场就是修罗场,唯有保持警惕,保持敬畏心的人才能走出战场,从厮杀中博取自己的胜利。

 但无数次的胜利让他失去了对战场的嗅觉。

 这次懈怠,让他成功品尝了一次失败的苦果。

 咸亨元年(670年),唐朝为了打击吐蕃和光复吐谷浑,出动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

 作为大唐武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的薛仁贵理所当然的做了主帅。

 消息传出来,大唐上下洋溢着一股喜悦。

甚至很多人已经准备好了庆祝的烟火、酒席。

在他们看来,天下就没有白袍战神打不赢的仗。

天下就没有白袍战神攻不下的地方。

所谓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是给白袍战神专用的。

就连薛仁贵也有这种错觉。

他带着副将郭待封出发了,郭待封是名将郭孝恪之子。

老子是名将,儿子未必是。

这是历史通过无数的鲜血得出了结论,只可惜,薛仁贵给忘了。

将二代出身的郭待封并没有正儿八经的打过大的战役,属于那种典型的二把手。

但现实告诉我们,一个长期做二把手的人时时有一颗做一把手的心。

郭高干并不甘心屈居薛仁贵之下,经常违抗薛仁贵的节制,目的只有一点,我爹是名将,我也是。

 名将的子孙不应该忍受你薛仁贵的节制。

 战场,最忌讳的就是内斗。

纵横了一辈子战场的薛仁贵却忽略了这一点。

准确的说,唐军良好的开端给他造成了一种错觉。

唐军顺利抵达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甚至分兵后都没遇到什么大的抵抗。

薛仁贵的大军更是斩获略尽,收获其牛羊等万余头。

原本定下的计划是回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

但郭待封却没这个意思,老子是名将的信条告诉他,此时应该主动出兵。

他没有听从从薛仁贵之命,领着粮草辎重等缓缓前行。等郭待封军进至乌

海时,吐蕃二十余万大军来救乌海,进击郭待封军,郭待封军惨败,军粮及辎重都被吐蕃军掳掠而去。

优势已去,粮草已烧,军心已散。

面对困境,不败的薛仁贵败了。

吐谷浑自此沦陷。

“今年是庚午年,降娄星当值,不应该到西方打仗,当年魏国的邓艾因此死在蜀国,我本来就知道必然失败。”面对人生第一次惨败,薛仁贵默默的感慨了几句。

纵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任何事,有多大的责任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一年,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被革职除名为平民。

四年后,他再次获罪,被流放到象州,碰上朝廷大赦才回家。

历史似乎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起点。

辛辛苦苦奋斗了二十年,只用了一夜就回到解放前。

受不了?

不,我本就一无所有,现在不过是让我回到了30岁前而已。

命运既让我回到了起点,我收拾行囊再出发便是。

这里说两句皮外话,写下这两句,我还是有点触动的。

这并不是轻松的两句话,古往今来能做好这两句话的人又有多少呢?

再出发,多少人一辈子都停留在这三个字上。

但薛仁贵做到了。

公元(681年),知命之年的唐高宗想起了花甲之年的薛仁贵。

这天,他让人将薛仁贵找到了跟前,往日的种种似乎全都在眼前。

他有些动容地对薛仁贵说道:“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卿又北伐九姓,东击高句丽,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卿虽有过,岂可相忘?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旧唐书》

(以前在万年宫,没有你,朕都变成鱼了。你还曾经替朕消灭过九姓突厥、高句丽,使漠北、辽东俯首称臣,这都是你的功劳,朕怎么会忘记呢。

但是,有人在朕跟前告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致于失利,这件事让朕非常遗憾。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么能安稳地睡在家里,不给朕指挥打仗去呢?你回来吧?”)

这一刻,薛仁贵有没有哭,历史没说,笔者也不知。

但笔者是哭了。

一个男人,再没有被人认可,肯定更让人感动的。

这一年,67岁的薛仁贵被重新起用,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画面仿佛回到了37年前,一切从新开始。

67岁的薛仁贵最后一次穿上了白袍。

白袍战神再一次跨上了战马为大唐征战。

这一年,突厥人问:“唐将为谁?”

回答说:“薛仁贵。”

突厥人说:“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

我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能复生?”

薛仁贵脱掉头盔,昔日的战神纵然来了,毅然杀气腾腾。

突厥人大惊失色,都下马排队拜揖,渐渐逃走。

薛仁贵乘势追击,大败突厥军,斩杀上万人,俘虏两万余(一作三万)人,夺取驼马牛羊三万余头,取得云州大捷。

这是薛仁贵最后的一次胜利。

一年后,70岁的薛仁贵病逝于边疆。

这一刻,历史似乎回到了40年前,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夫亲自为自己披上了战袍,从河东走入了战场。

 战神就此诞生,辉煌就此铸就。

 传奇就此延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