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广东】佛山桑园围:或成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朱觉超 2020-05-11

佛山桑园围项目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进入冲刺阶段。按照国际灌排委员会程序要求,佛山市将在今年6月底提交申遗正式文本材料。5月9日召开的全市推进桑园围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会议,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桑园围年底申遗成功。

5月9日,专家组在桑园围重要工程节点南海西樵民乐窦实地考察。(摄影:王伟楠)

桑园围具备良好申遗条件

桑园围兴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合围于明洪武年间,至18世纪末形成地跨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是工程体系、制度完善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桑园围围堤全长68.85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43.9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灌溉面积约20万亩,至今仍保障6.29万亩农田的灌溉和防洪排涝安全。

5月9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省水利厅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桑园围水利工程体系以及围堤、古闸窦、古河涌、古建、碑刻等相关遗产、遗存。“桑园围具备良好申遗基础。”副总工程师谭徐明教授表示,像桑园围这样体量的水利工程,能够历经千年沧桑成体系地保留下来,至今仍发挥不可替代的水利功能,在国内并不多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桑园围还保留了大量碑刻、文献,如原嵌在河神庙内《桑园围全图》碑刻,就能一窥当年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乡规民约,人文历史内涵丰富。

水利遗产保护中国水科院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云鹏认为,桑园围是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基围水利工程体系,提供了一种与一般拒咸蓄淡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沿海地区农业灌溉工程范式,无论是科技、规模都领先于其时代。可以说,桑园围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东部经济区的拓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是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

“桑园围一旦申遗成功,将成为我国最南的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第一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一步拓展我国遗产类型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李云鹏说。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2014年开始设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目前已公布6批,全球共有15个国家91项工程入选。其中,我国共有19项工程申报成功,包括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广西灵渠、安徽芍陂等。

结合万里碧道建设加快环境整治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并将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2019年8月,佛山市启动桑园围申遗准备工作,经过各方努力,于2020年1月顺利通过国内初审、入围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推荐申报项目。

目前,距离向国际灌排委员会递交文本材料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冲刺,扎实推进各项准备工作,为申遗打下良好基础。

谭徐明建议,桑园围申遗进入关键阶段,除了加快开展各项发掘和修复工作,还要与旧街区活化、乡村整治等相结合,加快围内外环境整治,同时将博物馆建设提上日程,科学保护、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让整个区域展现新的面貌。目前我国已有19处工程申遗成功,佛山要注意学习借鉴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桑园围是广东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项目,意义重大。”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肖飞表示,省水利厅将积极支持佛山申遗工作。他认为,佛山要加快编制规划方案,邀请专家定向把关,对申遗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全程指导,确保不走弯路;同时,要做到上下协同,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行动,严格按照申报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各项任务。

肖飞还建议,佛山应将桑园围申遗与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围内水环境和水生态,优化美化水景观和水廊道,对围内各种古建筑、古村落进行规范化保护管理,同时推进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桑园围文化旅游开发,努力使桑园围成为广东万里碧道一张亮丽的地理名片。

(作者单位:佛山日报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