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阳山:何处更求真阆苑,此间便是小瀛洲

 陶成熙 2020-05-11

洞阳镇以境内有洞阳山而名,位于浏阳市西部,捞刀河中游南岸,东与蕉溪镇接壤,南与长沙县江背镇、浏阳市葛家镇相连,西与永安镇毗邻,北与北盛镇交界,历为乡、镇政府驻地。境内洞阳山、九溪洞向为旅游胜地。洞阳地名的来历,一说在九溪洞出口处有个集镇,集上居民多姓欧阳,因取名洞阳市。位于此的递铺亦名洞阳铺。

洞阳水库

洞阳山地处捞刀河中游,靠近长沙县,隐藏在今洞阳水库之后,别有洞天,素有道教名山的美称。山上有隐真观,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相传隋时宁、刘二真人在这里得道,遂被隋炀帝敕封为道教法门圣地,被封为全国第二十四洞天。

晚唐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简称洞天福地记)中说:“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唐朝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中亦有同样的描述。有学者以杜光庭“在潭州长沙县”之说为由,认为洞阳山为长沙县黑麋峰的别称。清嘉庆《长沙县志》卷四“山川”亦云:“黑麋峰,古称洞阳山,三十六洞天之一,名洞阳隐观之天。其山云雾长封,翠光四滴,仙台之窟宅也。唐有刘氏女,栖此修真,今石亭遗址尚存……黑麋峰在临湘都,距城七十余里。”

但笔者认为“在潭州长沙县”可解释为“在潭州浏阳”,因为史载“隋开皇九年(589),改临湘县为长沙县。隋大业三年(607)废浏阳,并入该县。唐景龙二年(708)复置浏阳县”。也就是说,浏阳在隋末唐初有101年隶属于长沙县。虽然杜光庭是晚唐至五代之人,但那时还习惯把浏阳称为“长沙浏阳”。晚唐浏阳仍隶属于以长沙为州治的潭州。

洞阳山

清同治《浏阳县志》对洞阳山在浏阳确信无疑,其卷二“舆地一”云:“洞阳山一名洞阳洞。距县六十里。盘亘嵂翠,最高峰曰仙羽,峰巅有庙。井泉极甘,天欲雨,辄喷溢,如白石粼然。按,旧志:‘洞阳,隋宁、刘二真人开山栖隐。大业中,敕赐洞阳隐真,又赐洞阳书潭之府。今额皆不存。又《通志》录刘长卿《洞阳山》诗,引刘自注云:‘洞阳,浮邱公旧隐处。’考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云:‘三十六洞天’第二十四洞在潭州洞阳山,名洞阳隐观之天,周回百十里。’然则洞阳诚浏胜地。但宁、刘不知何人,长卿至浏亦未考何年,并识待参。”洞阳山最高峰“仙羽”即今之“白石尖”,海拔778米。其他许多典籍,如清嘉庆《浏阳县志》、清光绪《湖南通志》、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均有类似记载。

洞阳山最高峰白石尖

唐代刘长卿《洞阳山》诗云:

旧日仙成处,荒林客到稀。

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
空谷无行径,深山少落晖。

桃园几家住,谁为扫荆扉。

以后有不少文人赋诗咏洞阳山,录二首如下。

明代欧阳念亨《题廿四洞天洞阳山》:

洞里有天清且幽,云山烟水一齐收。

松为伴也鹤为侣,石共居兮鹿共游。

何处更求真阆苑,此间便是小瀛洲。

世人不识壶中药,浩渺乾坤任自由。

清代张达汉《洞阳山》:        

洞阳山峻绝岩悬,白石峰接高半天。

清净隐真堪学道,巍峨仙羽好参禅。

龙藏空谷今何在,云锁丹台向宛然。

谩谓大围多胜㮣,此间灵境亦同传。

张达汉还写有《洞阳山赋》,其开篇曰:

浏邑洞阳,神人门第。山近云端,峰垂天际。真清净之仙乡,异喧哗之尘世。四里五里,亭边之泉石清奇;三椽两椽,屋角之园林秀丽。可步屐以登临,亦携琴而徙诣。第见涧里幽深,岩前奇异。仙龙洞口,金鸡彩凤;苔封古寺,台前丹灶。灵丸火至,看他七级楼上一方玉枕;无双坐向,千重壁间几丈银梁寡二。盖唐代之遗踪,而真人之留记。

古隐真观为道教先天正教的祖庭,原有东、西二厅,内有玉皇、包公、关公等三圣五殿,还有几十间信士厢房。当地流转一本手抄本的《洞阳山诗词歌赋》,其《古迹总叙》诗曰:

粤稽隐真迹有由,开山始自宁与刘。

烧丹济世孙思邈,卖药度人韩伯休。

羽化当年桥宛在,垂名后代井犹留。

云封石臼常如故,惟有镛钟空自幽。

隐真观有4处著名古迹,即:仙济石桥、洗药泉井、殿下古钟、舂药石臼。今仅存洗药泉井。仙济石桥只剩一个桥墩,重达3000斤的古钟在拆观时被解体后当废铁卖掉,石臼更是不见踪影。只在山腰上还能看到一副藏头对联:

隐山有濯;

真道无私。

今日隐真观为1994年观前村村民集资复建,位于观前村“隐真组”。重建的比古隐真观往观后移了50米。

重建的隐真观

九溪洞又名九鸡洞、龙洞,位于洞阳镇鲤鱼山下,为一天然石灰岩溶洞,距县治约30公里。洞长300余米,高14米许,最宽处约20米,两端各有洞口,可出入。九溪洞极可能就是洞阳洞。清同治《浏阳县志》卷二“舆地一”云:“考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云:‘洞阳山周回百十里。’今九溪距洞阳二十里许,尚在百里之内,旧志、《通志》云云,意九溪旧固名洞阳耶?今惟别实迹之在九溪者纪之。”洞口有古联云:

仙居福地;

龙游洞天。

九溪洞

元代苏裕伯《洞阳山茅庵记》云:

山曷名洞阳?谓其当九溪之冲,而峙于洞口之阳也。洞之名何自昉乎?相传九溪之涯,老龙蛰焉。龙病而孙思邈为之疗治,久乃腾去,遗穴于山,深邃若洞,九溪因而以洞名也。

山“峙于洞口之阳”,这是“洞阳”的又一来由。

洞中有一条涓涓溪水穿洞而过。传说古时洞藏一巨龙,因病求治于药王孙思邈。孙以治愈后应从善不伤人命为约,龙应允。于是孙思邈取山中樟叶,夹入每片龙鳞之中,龙果然病愈,遂化成九只锦鸡洞外而去,故又名九鸡洞。洞内尚有龙心石、子午水、七层楼、龙舔石、孙思邈读书台、炼丹台、沐浴盆诸景。洞尾出口处稍东,兀立一石,高约丈许,其状如鸡折一翅膀。相传巨龙化为九只鸡飞出洞时,被猎人击落一只留在洞口,化为石,名守洞鸡。洞中一孔,有七层,弯曲进,故名“七层楼”。人可攀沿旋曲而上,在二至三层之间,巨石纷呈,千姿百态。“龙心石”,在洞口东侧,倒悬于空,长约2米,呈褐色,状如心。“子午水”在洞中部顶端,每当子午时分,有清泉叮咚滴下。南洞口旁原有龙灵寺,飞檐翘角,内祀观音,因而亦有传说巨龙是经观音菩萨的点化而善出的。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前往摩拜者成千上万,热闹非凡。

20世纪60年代后,九溪洞被省里某公司占用,主要储备种子、烟叶,私人储酒等,游人香客渐稀。药王不知何处去,好在药王谷瀑布还可为观景胜处。

药王谷瀑布

洞阳镇素有道教福地之称,故道观众多,如五魁山庙、砰山村杨泗庙、云峰台庙、天鹅山雷神庙等。

五魁山庙位于洞阳镇晏子坝村,原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毁于1958年。1992年新建庙宇两栋,前有戏台,主殿供奉苏大仙人、关圣大帝、天福大帝神像。邑人袁继枚

题正殿联云:

茅山得道,梓里承恩,法雨频施三界境;

列圣同班,群黎敬祀,仙身安座五魁山。

杨泗庙位于洞阳镇砰山村,又名兴龙山,始建于宋,主殿祀杨泗将军,偏殿奉观音等。现为两栋一亭式建筑,前有戏台。清末至民国时期浏阳文人李紫轩题殿堂联云:   

云峰曲水自东来,回绕楼台,有韵有声成绝调;

九圣诸山皆北向,蔚萝锦绣,亦幽亦雅是奇观。

云峰台庙位于洞阳镇中源村海拔561米的云峰台之巅,始建于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宋开宝四年(971)改建成石砖铁瓦殿宇。明洪武、清乾隆年间屡有修缮扩建。今建筑为两殿一亭式结构,内祀玉皇、财神、观音等,前有戏台。殿堂佚名旧联云:

玉旨出凌霄,云行雨施遍大地:

乾坤钟灵秀,峰奇岳峻壮中华。

作者 陈先枢  供图 苏姣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