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这个儿子勇冠三军,差点问鼎太子宝座,为何最后成了瓦罐焖鸡

 剧透历史 2020-05-11

朱棣有四个儿子,前三个都是正室徐皇后所生,最小那个是庶子,很早就夭折了,在朱棣心中没什么分量。

虽然剩下三个,都是一个母亲生的,但父亲不见得就能一碗水端平,儿子们也不见得就能相亲相爱。

这当中,老二汉王朱高煦死得惨,被亲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倒扣在大缸里,四周摆满烧得通红的木炭,活活给做成了“瓦罐焖鸡”!

可不知怎么的,小编对他完全同情不起来,因为他之所以有此结局,真应了那句话——“No做No die”。

当然,子不教父之过,当老爹的明成祖朱棣也得负一部分责任,是他对朱高煦的空口白话瞎许愿,助长了儿子的帝王野心。

朱棣成年的三个儿子,嫡长子朱高炽按理应该是朱棣的继承人,但他肥胖体弱,喜好读书,性格温吞,完全没有继承父亲的勇武善战,朱棣不喜欢他。

而次子朱高煦就仿如朱棣的翻版,体魄强健,不爱读书爱武事,也喜欢打仗,和父亲能说到一块儿。朱棣还在北京当燕王时,王府众人就都知道他更喜欢像自己的次子,不喜欢动一动就喘不上气的长子。

但这没什么用,一方面,朱元璋坚定支持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排序在前,朱高煦就没有机会;另一方面,朱元璋对这两个孙子的感观恰恰和朱棣相反,他喜欢儒雅好学的朱高炽,讨厌粗鲁厌学的朱高煦。

这也是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明初各项法令很严格,从朝臣都百姓都挺紧张,接下来就应该以仁治国,松一松人们的神经,如此方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素有仁名的朱高炽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早早册为世子。

如果朱允炆不简单粗暴地削藩,朱棣没有机会发动靖难之役,那么朱高煦就算不服,也只能忍着。

但这一切都发生了,朱高煦从中看到机会,努力表现,朱棣也越发喜欢这个作战勇猛的儿子。

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朱允炆的军队击败,正着急时,朱高煦率领大军赶来解了围。

朱棣很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勉之!世子多疾。”言下之意是,你要努力,你哥体弱多病,不知道能活多久,如果他死了,他的位置就轮到你做。

这不是瞎许愿嘛!反正不管朱棣是不是这个意思,朱高煦就是这么理解的,靖难成功后处处和朱高炽作对,谋夺太子之位。

但是,尽管朱高炽不得朱棣的欢心,但朱棣在造反夺位后,一直标榜自己是父亲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所以对朱元璋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敢贸然违背。这点对朱高炽十分有利。

另外,年纪大来的朱棣还隔代亲,对嫡长孙朱瞻基喜欢得不得了,也使朱高炽在朱棣面前加了不少分。

据说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朱棣梦到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大圭,并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圭”在古代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这一吉兆使得朱棣醒来后十分悦愉。

朱瞻基完全符合朱棣对儿孙的所有期望,聪明伶俐、健康开朗,又能文能武。本来他对立哪个儿子为太子一直在犹豫,却因解缙一句“好圣孙”,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储君。

朱高煦很失望,心存怨言。朱棣也许是对他有愧疚,比较纵容。本来是让他就藩云南的,但朱高煦赖着不去,愤愤不平地说我有什么罪,要把我发配到万里之外。

朱棣无奈,只好让他留在京城。朱高煦就带上三弟朱高燧,一门心思地找大哥朱高炽的麻烦,朱瞻基很机敏,一直保护父亲免受叔叔们的迫害,双方的梁子越结越深。

朱高炽也很神奇,他虽然知道兄弟们心怀叵测,却还时常维护他们,做足了好哥哥的样子,就连朱棣也不得不赞他一声心胸宽广,将朱高熙改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强令他就藩。

朱高熙一到封地,就暗中招兵买马,谋划着父亲去世、兄长继位后就造反。但是,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了,不足一年,没等朱高熙准备周全就死了。

得知讯息之后,朱高熙更高兴了,这不就是朱允炆之事的翻版吗?父亲当年能成功夺取侄子的江山,他也能。

可他万万没想到,他这侄儿比朱允炆厉害多了,早在防着他呢。

朱瞻基继位,虽知道二叔有异心,但明面上还是多次封赏他,对他提出的建议全都采纳。

朱高熙就被麻痹了,觉得这侄子不过如此。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叛军不敌,军心混乱,朱高熙为了避免被手下们绑出去邀功,主动出城投降。

直到此时,朱高熙还心存侥幸,以为朱瞻基会看在至亲的份上放自己一马。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朱瞻基全给他记着账呢。以前谋算父亲,现在想夺自己的皇位,这如何能饶?

朱高煦被囚禁皇城西安门内,过了一段时间,朱瞻基想去看看他有没有悔改也不知道朱高煦脑子是不是被门夹坏了,居然一个勾腿把朱瞻基给撩倒了!

堂堂天子摔在地上,威仪尽失,朱高熙站在一旁狂笑,朱瞻基怒从心头起,新仇加旧恨,命人扛来大缸把他烹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