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在他们眼里,最伟大的诗人不是李白,而是他?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5-12

“在诗歌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如果想知道最伟大是个长什么样,他们的作品就是范本。这些诗人创造了诗歌应如何被平键的真正的价值。”

是谁给予杜甫如此高的评价?

在BBC推出了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给出了答案,该片由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执导,在片中,他走访探寻了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的足迹,向人们介绍杜甫波澜壮阔的一生。

至于这位“最伟大的诗人”为什么是杜甫而不是李白?

本片的主持人迈克尔·伍德在纪录片开头就给出了答案:

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但寻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国当代找到古中国文化的价值。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跃的诗歌传统,上下延续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

而杜甫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最好的时代”,他的一生亲历了唐朝由盛转衰,因此杜甫的诗歌记录的不仅仅是他的人生经历,更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变化。

在片中曾饰演过《指环王》中的“甘道夫”一角的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用优美的莎士比亚腔诠释了《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杜诗,让中国观众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和品味杜甫的诗歌。

这是西方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

从黄河到长江三峡,再到重山叠翠的湖南,迈克尔·伍德一路探寻着杜甫的足迹。他采访了普通百姓,舞者和音乐家,讲述了一个个将诗歌和历史完美融合的精彩故事。

杜甫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就是个小天才,七岁就能成诗。

在《壮游》里,他回忆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片中英文版的诗歌均由汉学家洪业翻译,偏向直译,虽然有些典故缺失,但也还算能传递情感。

所以,英国人听起来,大概就是这样子:

“我才7岁的时候,满脑子浪漫主义,作的第一首诗就是歌咏凤凰。”

带着这样的才华、理想,杜甫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但或许是那时还年轻,一时的失利并没有让他变得颓废,此后的几年他开始了肆意人间的游荡之旅。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后来,在快30岁左右的时候,杜甫遇到了改变了他一生的知己——李白。李白当时颇负盛名,杜甫称赞他‘金闺彦’,杜甫拜倒于他的魅力之下。李白让杜甫领悟到诗歌艺术的无限可能。”

杜甫和李白的追星故事已经被广为传颂,那些年杜甫为李白的诗,你肯定读过不止一首,比如:

得知李白流放夜郎,他积思成梦,醒来之后写了首《梦李白》: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在这部纪录片中,你会了解杜甫不凡的一生,他为民请命,他不平时事,他用尽全力替活在底层的人民呐喊,他的眼里满是家国情怀与人文悲悯。

这部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既为西方介绍这位来自中国的伟大诗人,也是通过探访现代中国,试图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

杜甫,或是说,诗歌,正是急剧变化的现实洪流中潜藏的某种永恒,为我们,特别是处于疫情危机中的人们,源源不断提供着某种信念。

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正如诗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这就是中国诗人的风范,他们站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无谓于安身立命,勇于说出社会现状,体会人间疾苦,用自己手中的笔,用心中的情写出了一首又一首震撼时代的诗篇,让我们在其中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美。

比如像宋代的苏轼,他的词作的转折点始于一场政治风波,这就是1079年的乌台诗案。当时苏轼被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表中称苏轼在上表和诗文中讽刺朝廷和执政者,于是,苏轼被押解回京,入御史台受审。

在经历了百余天的关押后,苏轼终于洗清了那几项可治死罪的罪名,被贬黄州。

这段流放一直从1080年持续到1084年,也是在这一段时期里,苏轼进入了词创作的重要阶段。

那个时候的苏轼其实也是陷入了焦虑之中,经历过一次“文字狱”之后,苏轼不敢轻易再写诗文,可要是直接封笔,对苏轼来说无疑也是另一种折磨,在这种痛苦和焦虑之下,苏轼把创作方向对准了词。

因为从传统的观念来看,词并不在“诗文”之列,词不入文集,甚至都算不上是文学。

苏轼在焦虑下的新尝试,为后代诗人更彻底地改革词风开辟了坦途,词所能表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并最终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了和诗一样重要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