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那些最能“忍”的人

 韩林图书馆396 2020-05-12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字头上一把刀。纵观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众所周知的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孙膑受膑足之刑、韩信忍得胯下之辱、司马迁被宫刑及非议、司马懿装病卧床形神分离、朱元璋守“缓称王”的“忍”字战略等。
这些足可以说明,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必须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能装能演,能自嘲能解脱,能审时能度势,能拿得起能放得下,能心存高能行致远。只知一味地勇往直前而无所顾忌,就必然事事掣肘,处处碰壁,弄不好就落得下场凄凉,甚至身首异处。
今天,我们就说说古代那些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忍出了高度,忍出了境界的那些还不被人熟知的故事。

>>薄姬忍得“青春”,终成“天子之母”
薄姬原是魏王魏豹的姬妾。后来,魏豹背弃和刘邦所订的攻楚盟约,意图坐收渔人之利,进而吞并天下,这令刘邦怒火中烧,于是派曹参率兵征讨,魏豹被杀,魏王宫中的所有女人全部被俘,薄姬也在其中。
话说当初在魏王宫时,薄姬有两个如同姐妹的女友,一个叫管夫人,一个叫赵子儿,她们曾盟誓“苟富贵,勿相忘”。到了汉宫,管夫人和赵子儿在受宠的情况下将盟誓当成一个笑话来说,刘邦无意间听到了,转而同情单纯的薄姬,就给了薄姬一次侍寝的机会。就这么一次偶然的机会,薄姬居然就怀上了身孕,当年便生下了儿子刘恒。但是,刘邦很快就把薄姬抛到了九霄云外,薄姬虽为刘邦生了儿子,却还是长年枯守孤灯。
薄姬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默默地在掖庭一角抚养着刘恒。由于极不受宠,偏偏又生了个儿子,故为诸宠姬所嫉妒。渐渐地,薄姬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忍让的性格,就连侍候其的宫女都不去得罪。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吕后大权在手,其对戚夫人进行残忍报复的同时却对薄姬特别的恩遇,又送薄姬到刘恒的封地让母子团圆,还赐“代王太后”的封号。这主要是因为薄姬为人谨慎,加上薄姬和吕后俩人是同病相怜。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吕氏家族很快就覆灭了。此时刘邦的七个儿子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了。刘长有一个阴狠的外戚家族。而代王刘恒之母薄氏家族一向以克己谨慎闻名于世。相比之下,大臣们怕再遭吕氏之患,于是拿定主意推刘恒。就这样,远在晋阳、与世无争、已经做了17年代王的刘恒在陈平、周勃的推荐下继位。

刘恒即位后,封母亲薄姬为皇太后,薄氏家族也受到尊崇。薄姬在权倾天下之后,没有将吕后的棺椁从刘邦陵中迁出,也没有以“文帝生母”的身份挤进刘邦陵,其始终认为,吕后才是刘邦真正的妻子。
后宫中的夺嫡之争,朝堂上的尔虞我诈,都被“忍”字当头的薄姬一一化解,历史最后还是成全了自认苦命的“老实人”薄姬。

>>刘秀忍得兄长被害,终于开创东汉王朝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起义军四处起事,汉王朝刘氏宗族刘演和刘秀也参加到这个行列。俩兄弟是刘邦的九世孙,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刘秀的为人与其兄刘演不同,刘演自幼侠肝义胆,倾家荡产交结天下豪杰,不知防范小人;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讲诚信,性温善,处事极为谨慎。
刘演的南阳舂陵军与附近的绿林军联合,决定打上“恢复汉室”的旗号。在拥立哪一位汉室宗亲来做皇帝的问题上,起义军将领们推出了没有实力,且表面懦弱无能的刘氏宗室刘玄,主要是将领们认为刘玄更容易被掌控。刘演虽主张合力打败王莽后再共立皇帝,迫于众人力主,刘演也不好再坚持,只得顺应众议。
刘玄当上更始帝后,任命刘演为大司徒,实际上刘玄并不信任刘演,特别是在新野事件和昆阳大战中,刘演兄弟的力量和威信触痛了刘玄,因为刘演率部队到达新野后,守将是不战而降;而刘秀则在昆阳城下大破王莽的军队。

刘玄及一些反对刘演兄弟的人觉得这样发展下去不是好事,便决定杀之而后快。后来,刘玄借刘演亲信战将刘稷不满刘玄为帝并违抗君命为由,命手下人杀了刘演、刘稷。
哥哥突然被杀,刘秀悲痛异常。但刘秀知道,此刻只有隐忍不发,才能保全自己,进而为哥哥报仇。于是,刘秀独自到宛城请罪,认可更始帝杀害哥哥的理由,没有表露出丝毫的不满。刘秀这样做,刘玄反倒感到十分惭愧,遂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为进一步蒙蔽刘玄,刘秀还立即与心爱的女人阴丽华结婚,这也得到阴丽华更深情的安慰和支持。那段时间,每当独处时,刘秀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托哀伤。
后来,刘玄经过一番商议,确定派刘秀代表朝廷到河北一带宣示旨意和命令,这就给刘秀提供了避开矛盾漩涡、自由施展才干的机会。刘秀此去,竟是猛虎归山、蛟龙入海,最终,不但灭了更始政权,还统一了全国,创建了东汉王朝。

>>娄师德教诲弟弟“唾面自干”
娄师德,今河南原阳人,其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为抵御吐蕃来犯,唐高宗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娄师德以文臣身份应召入伍,“安西之役”中“颇有战功”,授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使,之后驻军边境,埋头屯垦,兵饷充裕,朝廷为此下诏褒扬,随后调洛阳委任为平章事,仍兼营田大使。
娄师德身居高位,从不居高自傲,其待人十分宽厚,对于别人有意或无意冒犯都不以为意,甚至还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娄师德比较胖,走路走不快。一次他和同为宰辅的李昭德一起上朝,李昭德走的快,娄师德被远远的落在了后面。李昭德往回看时,娄师德还在后面慢慢的走,只得停下来等他,并愤愤的说道:我被你这乡巴佬给拖累了!娄师德不仅没生气,反而自黑道:我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被人嘲笑,还能这样对待,李昭德也被他弄得没脾气了。

娄师德官至宰辅后,其弟又被任命为代州刺史。赴任前,其对弟弟说:你被放为封疆大吏,咱们家得到荣宠太多了,难免会招来别人的嫉妒,凡事要忍耐。其弟回答说:你就放心吧,就是有人淬到我脸上,我也只是擦掉就罢了。娄师德不无担心地说: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这就是“唾面自干”的典故。
狄仁杰为宰相时,认为娄师德乃一武将,便瞧不起,一再加以排挤。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说:他担任将领谨慎守职,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则天又问:那他懂得赏识人才吗?狄又说:我曾跟他共过事,没听说过他赏识人才啊。武则天笑道:我之所以任你为宰相,就是因为娄师德的推荐,他是真的能赏识人才啊。并随手拿出以前娄师德推荐的奏章。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地说: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在武则天时期,娄师德没有遭到酷吏的迫害,实在是从其身上挑不出毛病的缘故!

>>李褚儿“百忍千忍”之后最终成功复仇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漂亮的姬妾数不胜数,几乎过着帝王般的生活。但是,其在外面打拼的时候总是担心姬妾红杏出墙。于是就想学皇帝养几个太监。由于非皇家用太监是要获罪的,所以他只能自己动手。
安禄山第一个就看上了李褚儿。李褚儿是契丹人,安禄山的勤务兵,虽然只有十二三岁,却机灵过人。这一天,安禄山找了个机会,假装生气,顺手拿出刀子亲手将李褚儿给阉了。因为失血过多,李褚儿整整昏迷了一天多。安禄山早有准备,他拿来热灰给李褚儿包扎治疗,结果竟然成功了。等李褚儿慢慢醒过来,无奈的“小李子”已成了一个太监。
李褚儿那是一个恨啊!拿到当今来说是极大的污辱,在当时若不是万般无奈,谁又愿意去做一个太监?别说传宗接代,就是平常也会被众人蔑视。再说李褚儿,虽然遭受净身这种生理、精神上的摧残,但为了活命,只能尽力讨好主人,等待成为安禄山最信任的侍从了以后再说。

安禄山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放心的侍从,于是把姬妾全部交给李褚儿管理。开始安禄山对李褚儿宠信有加,不时还给些“封赏”。后来,安禄山全身长满毒疮,由于病痛,性格更加暴躁烦乱,动辄使用体罚,就连谋臣严庄也遭过鞭棍抽打,李褚儿也没能例外。李褚儿自然就更加窝火。
755年,安䘵山发动属下唐兵及同罗、奚、契丹共15万人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顺利攻下了洛阳,自立为帝。称帝后,由于安禄山的姬妾太多,“皇子们”就争着当接班人。此时,安禄山最宠爱段氏,有意立段氏之子安庆恩,而原配康夫人之子安庆绪按理是法定接班人,其自然不会服气。安庆绪在严庄的怂恿下就找到李褚儿,这时的李褚儿已是带刀太监,是安禄山身边最信任的人,李禇儿没有忘记十几年前被阉割的情景,所以两人一拍即合。那天,安庆绪在外望风,李褚儿走进安禄山的营帐,“小李子”心头带着万千愤恨,挥起大刀就刺向安禄山肥硕的腹部,一刀结束了安禄山的性命。

>>唐宣宗扮成一个“傻子”,最终成为明君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李忱之母郑氏原本是节度使李锜的小妾,李锜谋反兵败,郑氏被俘入宫,因美貌被唐宪宗临幸而生下李忱。李忱小时候被一场刺杀惊吓,以致变得呆傻起来,更因母亲身份低微,李忱的童年是一个人孤零零长大的,愈发给人反应迟钝、目光呆滞的印象,常常成为皇室茶余饭后的嘲讽对象。
唐朝晚期,权利斗争十分激烈,为了争夺皇位,杀的是你死我活,同时还有牛李党争、宦官为患,局势凶险到了稍微有权利欲望的就有可能被谋害。正因为李忱被当做是一个“傻子”,没有人去注意,反倒很安全。众人对其“傻”是深信不疑,唯独武宗李炎认为年龄相仿的皇叔李忱是在装疯卖傻。原来李炎曾经看到李忱被众人讥讽,甚至行为羞辱,但李忱依然心平气和,当时就觉得李忱并非真傻,而是忍耐性极强,城府很深。
李炎即位后对李忱进行了“考察”,结果是认为李忱是在装,其必有野心,故决心除掉这位皇叔。

不过李忱也真是命大,武宗数次安排的“意外”也没能要了李忱的命;后来又要太监将李忱捆绑之后丢进粪坑,可李忱再一次逃脱。武宗见状,干脆直接派权宦仇公武去杀李忱,仇认为李炎体弱,必定命不长久,于是想到如果自己以后立李忱为帝,岂不是能够大权独揽?随后,李忱被仇公武送出宫外,让李忱当了和尚,在寺庙隐居下来。
846年,武宗病逝,李忱被马元贽等宦官以皇叔身份拥立为帝,是为唐宣宗。李忱当上皇帝后,一改往日的“傻”,变得睿智彪悍!
继位后的宣宗勤于政事,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政务上选贤任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抑制宦官势力,结束党派斗争,为死于甘露之变中的百官平反昭雪。在对外问题上,屡屡击败吐蕃、回鹘、党项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中兴”的局面。
史家对李忱评价极高,认为其是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千古明君,历史上也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在隐忍中“憋大招”的宋理宗赵昀
大宋权柄转移到太宗一脉后,太祖子孙多半流落民间,处境各异,赵昀一家便是定居在绍兴府山阴。
话说宋宁宗有9个儿子,均幼年夭折。1220年,其养子太子赵询又去世,赵竑被选为皇子。这位皇子对宰相史弥远颇为不满,为了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史弥远决定亲自扶持一位皇位候选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宗室子孙赵昀被选中。于是,赵昀在十八岁那年被接到了都城临安。在首先的贵族教育中,赵昀进步很快,仅两年时间便实现了脱胎换骨;再经过名儒悉心调教,赵昀成了一名磊磊大方、天庭饱满、嘴阔耳方、温文尔雅、英气逼人的青年。
1224年,赵昀被宋宁宗立为皇子。
初为皇子,赵昀便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素质,其凝重寡言,洁修好学。如,每次早朝等待皇帝时,其不苟言笑,安静伫立,老成持重;出入殿廷,也是严守规矩,含蓄低调,谦恭有礼。
宋宁宗去世后,史弥远以矫诏的方式将赵昀拥立为帝,是为宋理宗。

赵昀是个明白人,其十分清楚是史弥远的策划和托举才坐到皇位的。其一方面感激史弥远的栽培和拥立;另一方面又畏惧史弥远的权势和手腕。为了求得自保,赵昀将朝政大权交给史弥远,自己则当起了傀儡皇帝。
即便如此,史弥远也时不时用各种方法对赵昀进行试探。有一次,君臣两人一起喝酒闲聊,史弥远突然发问:臣闻近日劾臣者甚多,陛下不可偏信啊!赵昀听后大惊,面对试探,镇定地回应道:朕知之,我都放到一边去了;你还记得前朝那次闹蝗灾吗?幸好没有祸害江南。赵昀提及蝗灾,就是在暗示史弥远咱俩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其实,赵昀也还是有自己想法的一位帝王,其曾在一首诗中表达:宣王修政日,光武中兴时;继述惭非称,规恹动概思;肯堂心翼翼,景行日孜孜。意思是自己也渴望像汉光武帝刘秀那样做出一番伟业,只是迫于现实,暂时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1233年,史弥远撒手人寰。属于宋理宗赵昀的时代才真正到来!

赵昀亲政后,一改之前的含蓄寡言、碌碌无为,开始积极强硬、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
当时,南宋的形势是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一方面是朝政腐败,官吏贪污严重;另一方面是北方的蒙古、辽金势力逐步向南推进。在这种复杂局面下,赵昀保持战略定力,系统地做出了兴复理学、整顿吏治、修缮民生、改革财政、部署抗蒙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尤其在用人方面,赵昀颇有主张和建树,其将史弥远的党羽悉数罢免,然后召回了一批早前被史弥远打击的能臣良将。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南宋气象大为改观,先是南宋联蒙灭金,一雪大宋几代人的耻辱;其后,南宋与蒙古展开南北正面对峙,又利用蒙古内乱,全面充实军事防御体系,以长江为线,把千里江面分为上、中、下三流,从而有效抵御了蒙古军队的攻击。这一时期的赵昀可以用“赫然独断”四个字来形容,其政治军事成就达到了巅峰。
宋理宗赵昀当政的前十年是隐忍和等待,既是识实务的自保,更是爆发前的蛰伏。

>>孝庄太后忍到时机成熟后一举生擒鳌拜
康熙8岁登基,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辅臣统揽朝政,而四大辅臣逐渐分为三派,其中以苏克萨哈和鳌拜的斗争最为激烈。孝庄太后明白,他们明争暗斗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若四大臣一心那才是危险。
可惜康熙年轻气盛,沉不住气,急于扳倒鳌拜,在苏克萨哈撺掇下,决定由苏克萨哈状告鳌拜矫旨圈地、结党营私等四款大罪。其时,鳌拜权利处在巅峰期,又受蒙蔽选择鳌拜的亲信班布尔善来做证,以致在朝堂上鳌拜反戈一击状告苏克萨哈六款大罪,要求康熙马上处置苏克萨哈。康熙这下是进退两难,而鳌拜竟不顾君臣之礼,胁迫康熙下旨拿办苏克萨哈。
孝庄太后知道后,指出康熙急于冒进,势必惹得鳌拜狗急跳墙,于事于己均不利。后来,鳌拜前来请罪,孝庄太后先是用强硬的态度严加训斥,说得鳌拜是哑口无言,连连磕头谢罪。见此情景,孝庄太后又采用了软的一手,说皇上是被人利用,也有错处,以此稳住了鳌拜。

孝庄太后着人捕拿苏克萨哈并处以绞刑,这才真正稳住了鳌拜。鳌拜与康熙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其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练习布库游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沉迷嬉乐,心中暗自高兴。二年后的五月,康熙“忍”到了时机成熟,征得孝庄太后同意后,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其先将鳌拜的众多亲信调虎离山派往各地;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小说称是九门提督“铁丐”吴六一,乃杜撰)。康熙还亲自布置了逮捕鳌拜的具体事宜。然后,康熙召鳌拜入宫觐见,这一次,鳌拜毫无提防就来了。等到鳌拜一入宫门,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审实其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据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到其为救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遂对其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死在禁所。

>>上述这些“忍者”一个比一个淡定,宁受羞辱也不还击,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儒家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佛家说: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如忍,万万不如一。
道家说:忍耐是远离灾祸的法宝。
集儒家的深邃和道家的机敏于一身的曾国藩更是认为: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惟一法门。
故而,忍,是理智地谋求长远目标的体现,是一种大智慧。善忍者才能成大事。

更新于 2019年09月0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