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峰的古往今来

 捉光凑影 2020-05-12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行政区域设置主要有州、郡、道、府、路、军、监、省、司、卫、厅、县等名称。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的有:州、郡、道、路、省等各种建制。

州:州的名称始建于《尚书·禹贡》,古代有禹治九州之说。九州指的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当时只是大约相指,界限并不十分清楚,可是后来人们常用九州作为中国的别称延续至今。据《左传》引西周《虞人之符》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径启九道”,当时赤峰市地区在九州之中的冀州之境。商因夏制,西周分冀为并州、幽州,当时赤峰市南部地区属并州地。

郡:郡的名称可以远溯到春秋末年,当时各诸候国在边地置郡,但不属一级地方行政设置。郡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是秦统一中国后起用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秦汉时期赤峰市大部分地方隶属于右北平郡,右北平郡的境界是:北至赤峰以北,西抵围场、承德以东,东及东南为辽西郡,南到河北蓟运河下游。右北平郡都尉治所在资县,即今赤峰(劳贞一:《秦汉帝国的领域及其边界》现代学报卷一)。三国时期匈奴人宇文部基本控制了经赤峰市全境。官渡之战后,曹魏控制了辽西郡、右北平郡。当时赤峰市南部分属辽西,右北平二郡。

赤峰的古往今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沿袭了秦汉制度。由于中原战端四起,政权更替频繁,对赤峰市地区的控制,往往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之中。赤峰市先后分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这些地区政权。

州、郡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自秦汉一直延续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道的名称始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根据山川形势之便,把全国划为15道。道下统领府、州、县。唐在赤峰地区设置府州,即:饶乐都督府(领五州)、松漠都督府(领八州),管辖奚、霫、契丹等民族。

辽代统治者在华北、东北和赤峰市地区,设置了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5个道,道以下设府、州、县。同时在上京道,还设置了头下州军。上京道最多时候下设32个州,四城(边防城)。赤峰在辽朝地区的祖州、怀州、永州、仪坤州、龙化州、降圣州、饶州、丰州、松山州、黑河州等,均在上京道统辖范围。

赤峰的古往今来

成吉思汗第二十九代孙、清宣统朝资政院议员、敖汉右翼札萨克旗(海力王府)首任王爷色凌端鲁布

中京道设有大定、兴和二府。大定府直属10州9县。这所属的10个州内和赤峰有关的是: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桥附近土城子),惠州(今敖汉旗西境波罗科古城),武安州观察(遗址是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松山州(赤峰市郊区城子乡),高州观察(地址在现赤峰市元宝山区兴隆坡)。

辽王朝是以赤峰市地区为中心建立的政权,他的沧桑岁月,也是赤峰市古代历史上的鼎盛之时,今天的赤峰人对此段历史应引起自豪。

赤峰的古往今来

明万历二十八年岱青杜棱重修的达延车臣汗(巴图孟克)万寿白塔

路:路的名称始于宋朝,宋、金、元都有路的建制,但把路作为第一等地方行政区域,只是宋、金两朝。金朝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位路、府、州、县,赤峰市全境当时属北京路。北京路下属4府10州。北京路所属赤峰市的地区如下:大定府、临潢府总管府、庆州玄宁军刺史、全州盘安军节度使。

省:元代地方政权的建制有了很大变化,在路、府、州、县之上,建立了出京畿地区直属中书省外,另外设置了11个行中书省,也称行省或省,这是我国正式设省的开端。明改中书省为直隶,改行省为布政使司。清朝又改回称省,沿用至今。

元代赤峰地区分别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中书省、辽阳行省所辖于赤峰市地理有关的为上都、全宁、大宁,应昌等4个路。其中上都路,在今赤峰市郊区西部、喀拉沁旗北部;全宁路管辖为现在的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大宁路所辖州县在赤峰市地理有关的有高州(元宝山区兴隆坡);惠和县(今敖汉旗波罗科旧城址);武平县(辽代武安州,金改武平县,治所在敖汉旗白塔子)。应昌路在达里湖西约2公里处,今克什克腾旗元代属应昌路。

卫:明朝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内陆设置两京和13布政使司,在边疆地区设置都司、卫所和属部。卫,是边境地区的行政区域,多数为二级区域,少数和县同级。赤峰市地区明代初期属大宁卫、全宁卫、英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兀良哈三卫和东北南部的分界是:“自大宁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明史》)

明末蒙古部落先后进入兀良哈地区,赤峰市全境又置于察哈尔部控制之下。

盟:蒙古族原来的社会组织有部落,无盟、旗。清朝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主要是省、道、府(州)、县四级,但是为了削弱蒙古各部大汗和济农、诺颜的权利,便于控制,在蒙古地区则实行另一套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或盟旗制。清朝沿用满八旗制,在行政区域设置上,把内蒙古编为六盟四十九旗(不包括内属蒙古归化城土默特和察哈尔)。“旗各建其长,曰札萨克,各执其事”。

赤峰的古往今来

敖汉旗札萨克旗印盒

据《清代边政通考》第十章第一节——内札萨克会盟中记载:“顺治元年题准会盟敕书,由内阁撰给”。盟是中央政府对各旗的监督机构。正副盟长由理藩院从各盟札萨克及闲散王公中选人,奏请皇帝任命。朝廷指定适中的固定地点为会盟处,(会盟处即成为盟的名称)。各扎萨克定期在这里集会。盟设盟长,盟长平时不能干预各旗事务,也无权发布命令,只有遇到旗扎萨克不能解决的民事案件时,盟长可以会同审理。盟长主要是会盟的召集人。

清朝时赤峰市所辖区域大部分属昭乌达盟,另一部分属卓索图盟。昭乌达盟,会盟于昭乌达,《蒙古游牧记》和《中华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记载:昭乌达盟会盟地在翁牛特左翼旗境内。昭乌达盟共8部11旗。其中的敖汉旗、巴林二旗(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包括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二旗(翁牛特左翼旗和翁牛特右翼旗),包括今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一部分,在赤峰境内。奈曼旗、扎鲁特二旗、喀尔喀右翼旗在今通辽市境内。卓索图盟五旗,现在赤峰境内的仅有喀喇沁中旗(宁城)和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旗),其他三旗在辽宁省境内。

赤峰的古往今来

昭乌达盟盟长印,本印系银质,原大为10.7厘米正方形,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印文中前两行系满文,后两行系蒙古文,为“昭乌达盟长之印”。

厅:清朝在新开发的地区设置厅。厅分为直隶厅和闲散厅,直隶厅隶属于省,闲散厅隶属府、州。雍正七年,清代于平泉设八沟厅,当时赤峰属八沟厅北境。因为“乌兰哈达”人口日益增多,特别是入境汉民,清廷开始设治委官治理。乾隆39年(1774年8月)经吏部议准,置乌兰哈达厅,受热河都统管辖。

乾隆43年,即1778年,乌兰哈达厅改为赤峰县。赤峰县管辖翁牛特、巴林、阿鲁科尔沁旗等地。1906年赤峰县改为赤峰直隶州,两年后新建立的林西县和巴林左右两旗归林西县管辖,同属于赤峰直隶州。自乾隆以后,县制日盛,旗制日衰,蒙古王公的权力逐渐削弱,盟已处于有名无实状态之中。

民国前期,赤峰市地区旗、县、设治局并存。旗仍保留蒙古王公的世袭世禄,县和设治局由热河都统管辖。有的旗与县分权并立,克什克腾旗就是1913年从察哈尔划出,次年设立了经棚县,克什克腾旗扎萨克由百岔迁往经棚,旗县并存。有的旗受县管辖。整个赤峰市地区当时均属1914年设置的热河特别区(后改热河省)管理。

赤峰的古往今来

赤峰的古往今来
热河省地图

1933年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热河省,同年侵占了内蒙古东部地区。1934年建立了所谓“满洲大帝国”,设官制府。当时在赤峰境内的设置,基本承袭了民国初期的行政建制。1940年(康德7年)伪满政府撤销平泉,宁城二县,恢复喀喇沁中旗(治所在平泉),撤销建平县,恢复喀喇沁右旗(治所在平庄),撤销赤峰县,恢复翁牛特右旗(治所在赤峰),撤销全宁县,恢复翁牛特左旗(治所在乌丹),撤销新惠县,并敖汉左、右、南三旗为敖汉旗(治所在新惠)。这次废县存旗制直到日本投降,以上归热河省管辖。当时西拉沐伦以北的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腾四旗,和林西县属伪兴安西省(后改为兴安总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