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败家娘们!我妈还穿补丁袜子,你怎么有脸买两千块的连衣裙?”

 唯晨说 2020-05-12

文/唯晨
去年看了一个综艺节目,柳岩在里面说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她说:“我带家人去世界旅行,我想给他们最好的。我们在一个比较有名的景点,我爸单独跟我走在一块,他对我说了一段话。
他说,我活到这个岁数,人生够了。我看了世界上那么好的风景,我以后再也不出来旅游了,因为我不配。我没有付出过什么,我的母亲没有享受过这一切,我在乡下的两个妹妹没有享受过这一切,而我享受了,我不配。
他一直在跟我讲这番话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这样的事情深入人心,“不配”的思想渗透在很多子女的生命中,于是他们的人生一直备受折磨生活在苦难中,即便经济充盈也消费不出幸福感,因为“匮乏感”在他们的骨子里已经生根且无法拔除。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门亲戚,逢到春节父亲就会带我去拜年。那大概是父亲的姨或者姑姑家,每次我都极不情愿地跟着父亲去走亲戚。
四五岁的我不愿意去走这门亲戚是有原因的,因为每次到他家就会有一个和爷爷年龄差不多的老人絮絮叨叨讲述过去的日子有多苦,这种“话家常”一聊就是一下午,我收了压岁钱不能出去花,又不能自由走动,几乎一下午都被父亲圈在怀里被迫“忆苦思甜”,那感觉别提有多痛苦。
每次见他都是那么几个故事翻来覆去地讲,到现在我都还记得他说生产队记工分和因为穷吃不起白面吃麸和红薯的事情。每次讲到动情处,他还会揩揩眼泪以示辛酸。
末了再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指责小辈们不会过日子,铺张浪费,饭粒掉到地上后不捡起来吃掉,衣服补补还能穿就直接扔了...
我听的头皮发麻,因为每次他讲完故事,回到家后父亲都要再跟我讲一遍,然后要走我所有的压岁钱,说:“我先帮你存着,等以后有大用处的时候才能花。”可是当时的我只想用压岁钱买糖和果冻吃,小卖部还有兔子造型的气球很好玩。没有零花钱,让我的童年很是匮乏。
现在想想那个亲戚的“忆苦思甜”便是匮乏感,只不过在当时的人们心中,那是真理,是人生经验。
匮乏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它折磨着一代人,同时又影响着另一代人。
来找我咨询的大多是女性,也有少数的男性。这位咨询者今年不到30岁,虽是90后却给人一种60后的感觉。
张先生说:“唯晨,我的妻子很爱花钱特别败家,怎么跟她说都不听,上周因为一句话非要离婚,闹到现在仍不罢休。你帮我劝劝她。”
经过艰难的沟通后,我才得知张先生和妻子上周是因为一条两千块的连衣裙而吵架。他和妻子结婚以来经济一直分开管理,张先生每个月工资不到六千,但他严格要求自己每个月至少存下五千,妻子每个月工资有小一万,可最多只能存下两千,她会不停地买购置生活用品买新衣服偶尔还会做美容。
就拿厨房的锅来说,原本用的是30块钱的普通炒锅,妻子却不吭声给换了个六百多的品牌不粘炒锅,也没见做出的饭味道好到那里去。
张先生讲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比如妻子会买成卷的垃圾袋,会换掉涤纶布料的床单,还会丢掉他放在冰箱里的剩饭等。
最可气的是上周妻子买了一件连衣裙穿给他看还问他好不好看,裙子看起来很合身也很亮眼,在毫不吝啬地夸赞一番后,却看到发票上的价钱一千九百九十九。
这四个数字刺激到他的神经,刚刚还一脸欣赏的他瞬间满脸暴怒,因为他想到了远在老家的母亲,去年回家还看见母亲穿着补丁袜子。他怒吼道:“败家娘们!我妈还穿补丁袜子,你怎么有脸买两千块的连衣裙?”
妻子被他突如其来的愤怒镇住了,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那是你妈有病!你摸着良心说哪次回去我不给她买新衣服,光红包都要包上五千。”
确实每次过年回老家张先生的妻子都会给婆婆买衣服包红包,但听到她骂自己妈妈有病,怎么听怎么大逆不道,于是他顺手摔了茶几上的一只玻璃杯:“你少跟我嚷嚷,婆吃咸菜媳就不能吃海鲜,这是老祖宗的规矩!”
张先生说这场争吵妻子败下阵来,但她不仅不知悔改还非要离婚。这都冷战5天了还没想明白。
这场咨询我几乎插不上话,全程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都是他在讲述和抱怨,在咨询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小时候那位远房亲戚的“忆苦思甜”,张先生有着同样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唯晨看来张先生的妻子应该是个爽朗洒脱之人,自己有能力赚钱,对自己好的同时也对家人和婆婆好,妻子不是个小气的人,不然她也不会每年都给婆婆添新衣服包大红包。
而张先生显然继承了母亲的匮乏感,生活过度节俭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这样的两个人能结为夫妻还共同生活了几年,实属不易。也许两千块的连衣裙对一般家庭来说确实偏贵了点,但也不至于闹到离婚的境地。
当然,我没有去劝他的妻子,只是跟他讲个几个关于匮乏感和美好人生的故事。希望他听完之后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能够悟出一些生活道理,从此用轻松的心情和美好的心境去面对余生。

唯晨的话

“不配”是个凉薄的词,它像一朵乌云悬在自责之人的头顶。有的人能在人生的顿悟中醒来主动驱散头顶的乌云,有的人却始终陷在内心的昏暗当中,错把乌云当伞蓬。
作为子女确实不应该刻意地去强迫长辈改变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没必要为了追求内心的“心安理得”而让自己活在深深的负罪感之中。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就不要再去施加给别人。这个“别人”可能是亲朋好友也可能是伴侣子女,总之是身边之人。
一代人吃过的苦就不要让下一代再继续延续,唯晨在此奉劝那些在经济条件富足的情况下仍旧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幸福尽量不要在不多的团圆时光里“忆苦思甜”,有些苦早已一去不复返,没必要反反复复拿出来念叨,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毕竟,有孝心的子女才会为父辈的苦而心生压抑,而无孝心的子女在听完“饥饿”的故事后仍旧不会为之所动。既然如此,曾经痛苦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吧,不美好的回忆,要它何用!
今日话题:我们该不该因上一辈人吃过的苦生出负罪感?期待你的留言点评。

唯晨说:愿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后 更加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