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一吐为快

 望月舒文 2020-05-12

本文参加了【环保,从我做起】有奖征文活动


有两个故事都与一件事相关。

其一,曾经听说过一口唾沫打死人的故事:

有一天傍晚,两对新婚夫妇逛公园相遇,正擦肩而过的时候,其中的一位男士嗓子突然发紧随口吐了一口痰。没想到另一对停下脚步。男的问:“你他妈吐谁?”

“我他妈的吐唾沫你还管着了?我他妈就吐你了,怎么着吧?”

“去你妈的!”对方男子飞起一脚狠狠地向另一对的男子踹了过去。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之下,被踹的男子倒地不起。送进医院发现脾肺破裂,抢救无效死亡。

其二,曾经广泛流传过一口痰吐死一家合资企业的轶闻:

传说正当签约之际,企业老总不经意地一口浓痰,使得洋老板大为怀疑合作伙伴的素质,合资事宜不幸因此而夭折。

一口痰丢了一条命,好端端的两个家庭一个死,一个坐牢,活活被拆散;一口痰毁了一桩生意,吐死一家合资企业,可悲可叹!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此话不假。不要小觑随地吐痰这个细节,文明程度、修养习惯、法制意识、个人心胸和气度等等往往落在某个不起眼的细节上,就成了一把沉甸甸的锤子,一锤定音,翻转乾坤。

现在的人越来越自由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任性。有钱任性,有才任性,有貌任性,有脾气任性。许多人生活习惯任性,如,随地吐痰。为了一吐为快,在他们的心目中吐痰像眨眼睛、放个屁一样,纯粹是为了舒服,唯独没有顾及到自己舒服了却污染了空气,败坏了风气。

随地吐痰,可以说司空见惯。据调查中国有3亿人吐痰,公交站台、室外吸烟区、学校或小区的草坪甬道、甚至共用或民用设施的窗口等区域都是随地吐痰的重灾区。不管在什么场所,虽然垃圾箱就在眼前,但仍挡不住有人随地吐痰,而且还专门吐在垃圾桶周围。很多痰迹因为“年代久远”且重复叠加,已经在地面上形成黑色痕迹;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人不顾场合,不分地点,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中公然吐痰。即使在疫情之下,戴着口罩,很多人还是吐痰不已。

 1930年,细菌学家高士其留学归国发表文章告诫国人:每24小时之内,一个肺痨病颇深的人,口里所放出的结核杆菌共有15亿到40亿个……真是一痰之微,不知害人多少啊!

  痰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呼吸道传染病,象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气管炎、肺炎、麻疹、百日咳及白喉等的病原体,均通过痰液进行传播,危害性很大。呼吸道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就是咳嗽、喷嚏、吐痰甚至说话时(所以餐饮从业者通常要戴防飞沫透明口罩)产生的飞沫,或许也包括吐在地面,干燥后扬起的灰尘颗粒,还有随着痰液沾在鞋底被带往各处的细菌和病毒。据专家检测:100微米的小飞沫能够传播10米的距离,而50微米以下的飞沫可以在空气中保留很长时间。在人口密集的区域,一个喷嚏能够在5分钟内把病毒传染给150个人!

这次疫情,不少专家在呼吁戴好口罩,小心飞沫传播、粪口传播,为什么没人呼吁不要随地吐痰?从某种意义上说,随地吐痰和随地大小便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随地吐痰既不卫生,也不文明,极易传染疾病,不仅对别人有害,同时也污染了生活环境,对自身造成危害。因此,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清洁,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不能随地吐痰!

“禁止随地吐痰”——即便在平常,这也是一条理所当然的公民操守 “不随地吐痰”,早已不仅是一个常识问题,而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但是,一种文明习惯的形成往往会经历漫长的等待。

我们记忆之中的启蒙教育几乎都是从“不随地吐痰”开始的。“勤洗手、不吐痰”等内容的文明守则至今记忆犹新。但仍旧还是可以看到各个年龄段的人,在不同场合做着相同的“嗽嗓子、吐痰”的系列动作。分泌痰液是人类一种生理现象,吐痰也是人类一种正常的反应,吐痰这事是不分国籍的。几个世纪以前的西方国家,随地吐痰虽然为上流社会的人所不齿,但也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到了19世纪末,德国医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而结核杆菌就是肺结核的病因。不久后,科学家又发现,结核杆菌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唾沫。从那以后,吐痰从一个礼仪问题,变成了公共卫生问题。1886 年,法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反吐痰法规。而后,欧美各国纷纷效仿,随地吐痰被视为一种违法行为,政府禁痰的力度非常大,态度非常坚决。美国1889年颁布的《为了防治肺结核扩散必须遵从的规则》,第一条就是:疑似肺结核病人不允许随地吐痰到地上或衣服上,必须吐在痰瓶和痰杯里。美国人不但立法禁痰,还在法规中歧视吐痰者。当你在公共场合拿出痰杯、痰瓶,周围的人就会以异样的眼光看着你,怀疑你是不是有肺结核。也就是在这种严苛的法规和变态的歧视之下,美国人很快就改掉了随地吐痰的毛病。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就曾感慨随地吐痰和任意放屁是中国人的两大恶习。

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政府搞起了反吐痰运动。防痨协会教导孩子们唱的《劝导吐痰歌》:

路上吐痰有阴沟,家里吐痰有痰盂,大家都能如此做,痨病毒菌永减除。

为了引导国人正确地吐痰,当时卫生局规定,理发店、旅馆、澡堂、茶馆都要多设痰盂。

到了80年代,全国大面积取消公共痰盂,开展轰轰烈烈的禁痰运动。火车站广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总是有一群戴着红袖章的大爷大妈,到处巡逻,逮到谁随地吐痰就罚款。1989年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在长春火车站,我就曾经被一位老太太罚了十块钱。

环保和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倡导任重道远。不知是为什么一直到这次疫情人们被迫戴上了口罩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随地吐痰的害处,各种场合,人前人后,“嗬——呸!”一口浓痰划出一道抛物线后,落在了地上,吐痰者毫不在意,如此重口味场面,如此令人恶心的吐痰之人依然层出不穷!实际上,在那次我被罚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对那个老人家是耿耿于怀的。这就说明随地吐痰治理并非易事,它涉及到道德熏陶、民族习惯、社会教化、综合国力、生活条件、法制管理等等诸多因素。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专家和公民都纷纷再次发出“不随地吐痰”的呼吁,这既是出于防疫的迫切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素养的需要。

此前,北京市发出“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其中一条是“不随地吐痰”。前不久,这一要求也被写进国家卫健委编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

与此同时,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要落实到环境保护教育这个重大课题上,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在全社会形成“随地吐痰为耻,文明卫生光荣”的舆论氛围。

改掉随地吐痰的恶习,眼下是防疫工作的刚需,是切断病毒的传播渠道;等疫情结束,必须维护胜利果实,不随地吐痰的习惯应该一直保持下去。

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要培养,甚至需要约束那就是依法治理。2019112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等行为,最高可处500元罚款。社会倡导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需要刚性执法,像治理公共场所吸烟一样治理随地吐痰。该罚就罚,理直气壮地罚,在公共场所抓一些典型人物,顶格处理,形成人人不敢吐痰不愿吐痰的气候。要有效地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实现“三治”即,人治、物治、技治。努力克服执法过程中,取证难,执法难等弊端。

这次疫情,人们能从思索中领悟到生活的经验和道理,能够戴上口罩主动防御病毒侵袭,实际上就已经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所以,当喉咙痒的时候,你会知道“三缄其口”和“一吐为快”关系重大,你会意识到你的一口“小不忍”“一吐为快”,是对多少人的“大不敬”“内心伤害”。

所以,为了环保,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请君切勿“一吐为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