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本草经》常见病名汇总

 高手wjn7lwzuw3 2020-05-12

贲豚(bēn)

贲豚,又称奔豚、奔豚气,病名,出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难经》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寒热往来,病延日久,可见咳逆、骨痿、少气等。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

躄(bì)

①跛脚。②〔躄躄〕,行进不止的样子。③仆倒。

痹(bì)

①病症名。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出自《灵枢·痹论》等篇。根据病邪偏胜和病变部位、证候特点,有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热痹、历节、痛风、周痹、血痹、气虚痹、血虚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肠痹等。②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导致肢体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不包括上述痹证中的内脏痹(见《证治汇补》)。③病理名。闭阻不通之意。

瘥(chài)

① chài,病愈。② cuó,病。如瘥疠(疫病)。

疢(chèn)

热病,亦泛指病。

瘈(chì)

症名。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筋脉拘急而缩。

瘈疭(chìzòng)

病症名。也作瘛疭,指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出自《素问·热论》等篇。瘈,筋脉拘急而缩;疭,筋脉缓疭而伸。瘈疭常见于外感热病、痫、破伤风等病症。

瘳(chōu)

病愈。《素问·痹论》:“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容易混为“疗(療)”。

疮(chuāng)

①病名。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①疮疡之简称。《外科启玄》:“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②指皮肉外伤而言。《外科启玄》:“疮者伤也,肌肉腐坏痛痒,苦楚伤烂而成,故名疮也。”如金疮、刀疮。③指皮肤病。凡发于皮肤浅表,有形,

焮痒,破后糜烂的病统称为疮。包括疥、癣、风丹等。

疸(dǎn)

〔黄疸〕病症名。出自《素问·平人气象论》。身黄、目黄、小便黄是其三大主症。多由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瘨(diān)

① diān,古同“癫”。② chēn,腹胀病。

癫(diān)

①精神病的一种类型。出自《灵枢·癫狂》等篇。多由痰气郁结所致。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喃喃独语,或哭笑无常,幻想幻觉,言语错乱,不知秽洁,不思饮食,舌苔薄腻,脉弦滑等。②即痫病。

痱(fèi)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八。又名汗疹、疿疮、痱子。由于暑湿蕴蒸,汗泄不畅所致。多见于炎夏,以小儿及肥胖人易患。分布于头面、颈项、腹、背、肩、股等处。皮肤汗孔处发生密集如粟米样的红色丘疹,很快变为小水疱或小脓疱,有瘙痒及灼热感,常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皯(gǎn)

皮肤(尤指面色)黧黑枯槁。

疾(jí)

病痛,身体不舒适的统称(疾“急”,病“缓”)。

瘕(jiǎ)

病症名。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腹腔内痞块,一般以隐见腹内,按之形症可验,坚硬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者为瘕。《圣济总录》等书认为与“积聚”相类,而癥瘕以发生于下焦为多。常由情志抑郁、饮食内伤导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日久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痞块固定

不动者为癥,虽有结块,可推移者称为癥瘕(《诸病源候论》)。

痂(jiā)

伤口或疮口表面凝结成的块状物,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

疥(jiè)

病名。出自《刘涓子鬼遗方》卷五。一种传染性瘙痒性皮肤病,多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而成。隋·巢元方已分辨出疥虫为其病原体。本病以手指缝最为多见,亦常见于肘窝、腋下、小腹、腹股沟、臀、腿等处,甚则遍及全身。皮损为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疱,痒甚,故体表常见抓痕和结痂,据抓后有无滋水,又有干疥、湿疥之称。如因搔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化脓者,则称脓窝疥。

痎(jiē)

病症名。出自《素问·疟论》等篇。后世对痎疟有不同的理解:①疟疾的通称。《圣济总录·疟病门》:“痎疟者,以疟发该时,或日作,或间日乃作也……寒热瘅疟,动皆有时,故《内经》统谓之痎疟。”②指间日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痎,二日一发疟也。”清·王筠《说文句读》:“谓隔一日(发)也。”③指老

疟、久疟。《丹溪心法》:“痎疟,老疟也。”《医学纲目》卷六:“久疟者,痎疟也。以其隔二三日一发,缠绵不去。”《诸病源候论·痎疟候》:“夫痎疟者,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

痉(jìng)

病名。出自《灵枢·经筋》等篇。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痉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所致;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而致。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风痉、风痰痉、痰火痉、虚痉等。“痉”“痓”两个字比较

像,也是中医古籍中经常混用的两个字。

疽(jū)

病名。出自《灵枢·痈疽》。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宋末以前的疽仅指无头疽,自宋《卫济宝书》始见有头疽的描述。现按疽病早期的有头与无头,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

欬(kài)

① kài,亦作咳。咳嗽。②〔欬逆〕ài,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疴(kē)

病:沉疴(重病)。

癞(lài)

病名。出字《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癣、疥等皮肤病。

羸(léi)

瘦弱。

痢(lì)

病名,见《济生方》,《内经》称肠澼,《伤寒杂病论》以痢疾与泄泻通称为下利,又名滞下,为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疾患之一,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黏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本病的分类,从病因分,有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

等;从大便性状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有疫痢、毒痢、气痢、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虚痢等。

疬(lì)

见〔瘰疬〕。疬字不单用。

疠(lì)

①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古人认为,其产生及致病流行与久旱、酷热等反常气候有关。②疫疠:某些烈性传染病。③麻风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注意:不可与“疬(癧)”字混淆。

本文摘自《神农本草经》精注易读本。

你也可能感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