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

 石不言斋 2023-07-20 发布于江西
《石门铭》,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元恪永平二年(509年)刻。原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洞内东壁上,1967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乃将原刻石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铭》原刻高175厘米,宽215厘米,27行,行22字。字径5-6厘米。后附题记七行,满行9至10字。楷书。铭文由北魏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郡人王远书写,河南郡洛阳县人石匠武阿仁刻字。

一、《石门铭》碑文的主要内容及历来记载
《石门铭》全文叙述了自东汉开凿石门后,随着东晋的南迁,褒斜道废弃不用,石门因而闭塞。至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南梁梁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魏。正始三年(506年),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奏请修复褒斜道,重开石门。魏廷派遣左校令贾三德率领工徒一万人,石匠百名,进行修复。工程至永平二年(509年)竣工,由梁秦州典签王远写了这篇歌颂羊、贾二人功绩的铭文。
《石门铭》下方,还有一小方摩崖,称为《石门铭小记》。大意是说石门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修复于北魏永平年间,前后皆“永平”,是一种千古因缘。从文意来看,似是左校令贾三德所记。
《石门铭》最早记载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卷四《后魏石门铭》载:“右魏石门铭,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自晋代南迁,斯路废矣。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遂开,假节龙骧将军梁秦二州刺史羊嗣开创旧路,诏遣左校令贾三德共成其事,起四年十月,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功,其余文字尚完,而其大略如此。”之后,宋代洪适《隶释》、赵明诚《金石录》均有著录。
自清代以来,金石学家对《石门铭》颇为推崇,列为“石门十三品”之一。
毕沅《关中金石记》说:“《石门铭》,永平二年已丑正月立,王远撰文并正书,在石门中,远无书名而碑字超逸可爱,又自欧、赵以来不著录,尤可宝贵也。”
 王瓘跋曰:“是铭运用超妙,如天马行空,王远亦当时之巨手。”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第十三》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
 梁启超评曰:“《石门铭》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
 于右任对《石门铭》 评论道:“下笔简纯,自然优雅。”

二、 《石门铭》的艺术特色
《石门铭》摩崖刻石笔阵森严,气势雄峻,书风自然开张、 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 堪称鸿篇巨制,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三点:
1、线条圆润,以篆入楷,笔势飞动,伸展自如。《石门铭》起笔多用正锋圆笔,取法篆籀,用笔以裏锋为主,线条似“绵里裏铁”,圆厚有力。点画则长短变化,长则跌宕舒展,气韵悠长,短则或险峻,或内敛,加上笔势飞动,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
2、结字多变,随势生态,疏密相间,气势开张。《石门铭》字形大小任意变化,欹侧错落,随势生态且呼应连贯。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气势开张、浑穆大气,具有阳刚之美。同时布白疏朗简洁,字间行间通透空明,吸取汉隶跌宕开张、奇崛大气的特点,超逸疏宕、舒展自然。
3、雄厚苍茫,浑劲凝涩,筋骨内蕴,流转遒劲,加之经千余年风雨剥蚀, 使石刻极具金石气,具有苍茫浑雄的自然美。

三、临习《石门铭》的注意事项
近代以来,取法《石门铭》的著名书家有康有为、李瑞清、于右任、张大千、胡小石、萧娴等。
马宗霍先生在《书林藻鉴》 云:“南海(康有为)书法想在六朝脱化成一面目, 大抵主于《石门铭》, 而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山石刻》 诸种参之。”
 钟明善在 《中国书法史》 一书中也提到于右任与《石门 铭》的缘分:“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有一首诗,说他自 己:' 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 于右任的众多魏碑作品中,也出现不少 《石门铭》 字法章法上的原貌。
杨诗云在《论张大千先生的书法》一文中称:“脱胎于《石门铭》”“沉浸于秦汉石刻,复又研学六朝诸碑,尤对《石门铭》理解最深。”

康有为书作

于右任书作

在临习《石门铭》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要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 收笔注重变化,借鉴篆书“绞转笔法”来表现圆笔线条的苍茫、 圆润和张力的效果。临摹时不必太刻意,否则反失自然。
2、要注意字体大小、疏密的变化。《石门铭》线条粗细变化不大,疏密关系和字体大小对比强烈,有的则是由笔画的极力伸展夸张和极力缩短而形成对比,有的则是利用字的高矮来制造对比,这些是临习要加以注意的。
3、要注意气息的贯通。《石门铭》虽为楷体,却彰显着浓厚的草书意味,在贯气、笔势的呼应与联系下驰骋奔涌、大气盘旋, 犹如一个有机体。临习时应注意体会其形式美感的整体意义和完美性,感受贯气、笔势在书法创作空间构成应用时的重要意义。 

清  李正华临作

曾熙临作

萧娴临作

胡问遂临作

李松临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