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菊次郎的夏天》看北野武:儿童视角下的孤独内心

 公众号阿黛小姐 2020-05-12
我们都是孤独的。



引子



一个热衷于暴力美学的男人,一旦温情起来,是会让你落泪的。北野武,就是这样的导演。
1999年,北野武执导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这部影片摆脱了以往暴力与血腥的标签,转而将视角放在人与人的温情和慰藉上。这也成为了北野武作品中最为明朗温暖的一部影片,为观众带来清新明朗的夏天回忆的同时,也让我们直视内心的那份温暖与孤独。
凭着优秀的口碑,《菊次郎的夏天》在1999年获得金棕榈最佳影片提名,同年,北野武获得第44届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国际影评人奖。
其实,北野武的这部影片,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三年级学生正男与邻居大叔菊次郎,在暑假去找妈妈的故事。在找妈妈的旅途中,内敛沉默的孩子正男与痞子大叔菊次郎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在孩子眼里,这个夏天代表了什么呢?
我们就从儿童视角入手,去解读影片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视听语言和深层内蕴。

什么是儿童视角?


视角,是创作者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简言之,不同的人,就是不同的视角。采用哪种视角,就决定了创作者如何表达意图。
儿童视角,最初是运用于小说创作的概念,它是指小说借助儿童的口吻和眼光来讲故事。这类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儿童化风格,即非理性。因为儿童的思维被有被固化,所以通过儿童视角所展现出来的世界,往往是最原始的,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
后来,这种新鲜的视角被移植到电影创作中,于是出现了儿童视角的影片,《菊次郎的夏天》就是典型的以正男的视角,讲述了夏天暑假与痞子叔叔菊次郎的一次寻母旅行。
在这部影片中,作为成人的导演北野武,选择儿童视角讲述两个人的夏天旅行,他不仅是为了体现作为孩子的正男的眼中世界和心中世界,也是想通过正男的视角来展现别致的成人世界,借助正男的眼光和口吻表达自我对童年、对母亲、对孤独、对温情的情感表达。
那么,儿童视角是如何在这部影片中绽放魅力的呢?

儿童视角决定了影片的叙事结构——片段化叙事和AB双线索



相比于成人思维中的完整记忆,儿童的思维更多呈现片段化特征。因此,在这部影片中,北野武以正男的旅行日记为线索,把整部电影分为九个部分,分别是“婆婆的朋友”、“哎乌公”、“先生好古怪”、“行不通”、“天使之铃”、“先生陪我玩”、“先生跌落楼梯”、“八爪鱼人”、“拜拜”九个章节。其中,每一个章节都以抓人眼球的照片开始,充满童趣,也符合儿童特色。
这种片段化的叙事,一方面遵循了儿童思维片段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这种略显跳跃的场景转换,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儿童视角的融入,还决定了影片的叙事线索——AB双线索。在这段双人的旅途中,最明显的线索是正男找妈妈,菊次郎带领正男找妈妈。但看过影片的小伙伴都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旅行,这不仅是正男找妈妈的旅行,也是菊次郎寻找自我,并与自我,与母亲,与孤独和解的一段旅程。
之所以选择儿童视角,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直观地看到正男的童年;另一方面也是借助儿童视角,有意淡化成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也因此,影片呈现出了明朗清新,而又有一股经久不散的哀愁感。
由此观之,北野武选择正男的儿童视角,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和建构儿童世界,更是为了将儿童眼中的成人的孤独感以轻松幽默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以此来宣泄导演内心积郁的悲伤和孤独。


儿童视角决定了影片的人物形象——温暖的痞子大叔菊次郎


在第一遍看这部影片时,心里有个大大的疑问:菊次郎明明就是个地痞流氓,可为什么整部影片看下来没有一丁点的批判的意味呢?
菊次郎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态主人公,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欺软怕硬,爱占便宜;他挑战规则,坑蒙拐骗;他满口粗话,流里流气。可是,这样一个如此不正经的人,作为“正经人”的我们,是如何容忍他的存在,并爱上这个流氓大叔的呢?


因为,正男的儿童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充满多面性的菊次郎。在他的视角里,菊次郎的行为不涉及好坏善恶,他只是冷静观之,把完整的菊次郎带到我们面前,至于是地痞流氓,还是温情大叔,儿童视角不会先入为主。
评价,是成人的事情;还原,是孩子的本能。因此,正男的儿童视角很大地消解了菊次郎身上的不良因素与观众潜在的正义感的冲突和抵抗,而是让我们看到流氓菊次郎原来还有温柔、善良、可爱的一面。


儿童的世界是单纯的,因此儿童视角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往往是儿童们以最直观的方式来呈现的,没有先入为主,没有功利性,没有意识形态的染指。所以,正男眼里的菊次郎才是一个鲜活的丰富的人物形象,他会欺负弱小,也会帮助弱小,他会骂骂咧咧,也会低头示弱,他“折磨”过正男,但也陪伴了正男,给予了他一个难忘的夏天。
所以说,儿童视角下的人物,往往被过滤掉了好坏善恶,而呈现出人物原本的样子。这对于成人而言,恰恰是异化的陌生的,这种异化,也让成年人重新去审视我们日常所忽略掉的本质,摈弃我们的偏见。
没有道德评价,我们往往更能看到真相。


儿童视角决定了影片的视听语言——镜头、色彩和音乐


北野武在拍摄影片时,镜头比较任性随意,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但是在影片《菊次郎的夏天》中,我们依然能够捕捉到儿童视角与镜头的关系——远镜头的运用。
在影片中,有很多远镜头的运用,在这些远镜头下,正男和菊次郎都很渺小。比如,放暑假后,正男一个人在足球场的镜头,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天地之大,但人很渺小,孩子更是。此时,围绕在孩子身边的是漫无边际的孤独。


再比如,正男发现妈妈已经有了新家庭,他和菊次郎悲伤地站在海边的镜头,也是一个典型的远镜头,在镜头下,身材矮小的正男是孤独悲伤的,身材高大的菊次郎也是孤独悲伤的。同为被抛弃的孤独之人,只能相互依靠,但不能消解孤独本身,就像汹涌的海水,潮起潮落,永不停息。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拍摄菊次郎和正男背影的镜头,配上空旷苍茫的乡间野路,有一种独特的宁静感,但更有一种遥远感:寻母之路,很是遥远与漫长。这都符合正男的心理状态。


作为孩子,即便内心有孤独感,但他也能比成人更敏锐地观察到大自然最细微的惊喜,比如绿油油的毛毛虫,比如呱呱叫的青蛙,儿童比成人更注重细微之处,所以,影片给我们留下了独属于夏天的图景。
同样,也因为儿童视角的参与,影片的色彩都是以绿色为主,不仅符合夏天的主题设定,也暗含了无限生机,这似乎是正男心里的不灭的希望。


该部影片的音乐自不必多说,大师久石让的《summer》,让这个夏天充满了轻快、清新与自然,它就像一个欢快的儿童。但《mother》的低沉忧伤,又让我们回到主题上来:对母爱的渴望与遗憾。
当影片最后《summer》再次响起的时候,我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即便留有遗憾,但也依然充满了欢愉和诗意。

儿童视角决定了隐晦的内心世界——正男的梦境


正男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北野武是如何让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呢?通过四次梦境。
第一次梦境是他跟菊次郎在赌赛车中赢了钱之后,自己在睡梦中看到的是赛车场上的敲钟和放大变形的陪酒女孩的脸。儿童视角让我们看到,于正男而言,这是一个变形的世界。成年人对于金钱和女人的追逐,对正男而言是难以理解的,甚至带有一些排斥心理。这其中也暗含了正男对菊次郎追求刺激的否定式表达。


第二次梦境是在酒店里,正男看到菊次郎的纹身后,就梦到了魔鬼和母亲。北野武虽然没有明确表达正男对母亲和菊次郎的情感,但却在梦中一览无遗。他在遭受欺负的时候,渴望母亲的保护,但母亲除了流泪并没有给予他保护。这说明了正男内心渴望母亲,但又与母亲有隔离感。这场恐惧之梦,揭示了正男缺乏安全感,无论是对母亲,还是对菊次郎,他都无法亲近。


第三次梦境是在嘉年华,菊次郎被带走后未归,正男在长椅上等他回来,梦中有两个妖怪,跳着诡异的舞蹈。这时候正男的内心恐惧,一方面是源自于陌生人,另一方面是因为菊次郎的缺失。因为经历了寻母失败,菊次郎是当时正男最为信任的人,所以菊次郎的短暂离开,让正男再次害怕。这也暗示了,正男对菊次郎的态度,从恐惧到接受,甚至依赖。


第四次梦境则是在知道北斗七星的传说之后,梦见了菊次郎、光头佬、肥佬和流浪作家在与自己玩耍。这段伴着星光的欢快的梦境,暗示了正男卸下心防,融入到了这群成人里,他感受到了陪伴的快乐。
北野武用四段儿童的梦境,展示了正男对成人世界的认识:从不解到恐惧,从恐惧到提防,从提防到融入接纳。同时,四段梦境的圆满,也预示了正男创伤内心的愈合。


儿童视角决定了影片的深层内蕴——成人的儿童化和孤独


提到影片的儿童视角,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个观点就是:影片的儿童视角不等于儿童影片。儿童视角,是导演自觉采用的一种叙事策略,以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所以,我们知道,北野武虽然是以正男的眼光来看待这次夏天之旅,但他真正的意图却是通过正男的夏天之旅来为一群孤独的成年人找一个宣泄的出口。
正如北野武在受访时所言:“只是集合了一群无聊寂寞的大人,以小朋友为借口自己玩起来而已。”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反观菊次郎,就是一个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的人。菊次郎的童年如何,北野武没有详细讲述,但我们可以从细枝末节猜测一二:被多次改嫁的母亲所抛弃,过早地走上社会,在成人世界里被迫武装自我。
菊次郎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他的流氓气质与其说是他的性格使然,不如说是他的保护色。
阿德勒认为,当一个主体感觉压抑和自卑时,就会设法通过“抗议”“调整”以及其他合适的方式,与父母、老师、规则、权威、形势和制度等针锋相对,以此来获得某种虚假的优越感。


也就是说菊次郎的流氓行为,实际上是保护自我的行为,为的是从中获得缺失的安全感和优越感。因此,相比于健全的成人人格来说,菊次郎带有明显的成人儿童化色彩,谁不想活得像个孩子呢?尤其是没有美好童年的人,成人之后会对童年有一种补偿心理,菊次郎对正男的守护,其实,也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弥补。
影片的后部分,有一句经典台词:为了那个孩子,我们一起来玩吧。于是,我们看到了光头仔、肥佬、流浪作家和菊次郎陪正男恣意玩耍的场景,真的像极了一群孩子,真的像极了快乐的童年。在那一刻,没有成人,都是儿童。


沉默如北野武都说:这部片子的话……毕竟还是有些味道啊。自己的味道。真是没办法啊。
由此可见,《菊次郎的夏天》其实就是北野武通过正男的儿童视角,为自己对童年的幻想进行实现,既然自己的童年已经回不去了,那就去守护别人的童年,以此弥补自我童年里的痛苦、孤独和遗憾。
弗洛伊德在《有创造力的作家与白日梦》里写到:
我们可以断定,一个快乐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只有得不到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原动力就是未获得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没实现的愿望,是对令人不满的现状所做的一次修正。
在儿童视角里,菊次郎终于卸下伪装,弥补了童年的遗憾,与母亲和解,与孤独和解,与自我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