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武名言字句

 孺佛道 2020-05-13

孙武,字长卿,又称孙子,孙武子。因他在吴国建功立业,故又称吴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有北孔(孔子)南孙(孙子)之称。孔子和孙子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上两座巍巍丰碑。孙武被世人誉为“兵圣”、“兵学鼻祖”。

孙武祖籍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发生内乱。陈完奔齐,齐桓公任其为“工正”,陈完改称田完。田完五世孙田书,字子占,齐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从此孙武的祖父田书改称孙书,孙武的父亲改称孙凭。

孙武青年时期,因齐国田、鲍、栾、高四族谋为乱,避乱奔吴后,隐居穹窿山,一边潜心著述兵法,一边观察吴国政治动向,待机出山,施展抱负。此时,他结识伍子胥,两人志趣相投,交往甚密。公元前512年,伍子胥七荐孙武于吴王阖庐,吴王召见孙武。经过问对,吴宫教战考察,卒以为将。孙武为将后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孙武功成身退,归隐山林,修缮兵法,终老吴地。

孙武在吴地生活、战斗了三四十年。因此,孙州是孙武的第二故乡,苏州是孙武功成名就之地,苏州是《孙子兵法》的诞生地,苏州是孙武归隐终老之地。

一、计篇

1.兵者,国之大事

原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

2.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文  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来探索战争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原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译文  所谓“道”,就是让民众与君主、国家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国家出生入死而不畏惧危难。

4.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文  所谓“将”,指将帅的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

5.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原文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方有天时地理有利?哪一方的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这些情况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6.势者,因利而制权

原文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  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掌握战争主动权。

7.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原文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译文  敌人贪利就诱惑它,敌人混乱就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屈挠它,敌人辞卑慎行就骄纵它,敌人休整得好就劳累它,敌人内部团结就离间它。

8.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原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  在敌人毫无防备之处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之时采取行动。

9.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译文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计算周密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计算不周胜利的条件不充分。

10.多算胜,少算不胜

原文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译文  筹划周密就能胜利;筹划疏漏就不能胜利,何况不作筹划呢!

二、作战篇

11.兵闻拙速

原文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只听说指挥虽拙,但求速胜,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求巧而求持久的。

12.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原文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  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13.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原文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译文  武器装备自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秣供应就充足了。

14.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译文  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励部队的士气;要使军队斩关夺隘,就要用财物作奖励。

15.兵贵胜,不贵久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

译文  所以用兵贵在速胜,而不应旷日持久。

16.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原文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所以懂得用兵作战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危安的主宰者。

三、谋攻篇

17.不战而屈人之兵

原文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  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过交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18.上兵伐谋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译文  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挫败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占敌人的城池。功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19.必以全争于天下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靠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需旷日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疲惫受挫而胜利却可完满取得,这就是以计谋攻取敌人的法则。

20.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原文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  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道硬拼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21.将者,国之辅也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文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就会衰弱。

22.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原文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译文  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 ,能胜利。

23.识众寡之用者胜

原文  识众寡之用者胜。

译文  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用法的,能胜利。

24.上下同欲者胜

原文  上下同欲者胜。

译文  军队上下意愿一致军民同心同德的能胜利。

25.以虞待不虞者胜

原文  以虞待不虞者胜。

译文  以有准备对待无准备的,能胜利。

26.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危险。

四、形篇

27.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原文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译文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战胜,以等待机会战胜敌人。

28.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原文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译文  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在自己,可能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有疏漏。

29.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原文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译文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会被战胜,而不能做到使敌人必定会被战胜。

30.胜可知,而不可为

原文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

31.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译文  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进行防御;要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

32.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原文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译文  采取防御是因为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

33.自保而全胜

原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  善于防御的人,如深藏于不可知的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活动在极高的天上。所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34.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译文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

35.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原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译文  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则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祈求取胜。

36.修道而保法

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善于知道战争的人,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所以 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37.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

原文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译文  胜利者指挥作战,就像在八百丈高处决开溪中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五、势篇

38.可使必受而无败者

原文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译文  统帅全军,能够一旦遭到敌人进攻而不失败了,这是“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

39.以正合,以奇胜

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译文  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

40.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原文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译文  作战的战术不过“奇”“正”,然而“奇”“正”的变化就无穷无尽。

41.其势险,其节短

原文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译文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进攻时态势险峻,冲锋时节奏急促。

42.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原文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译文  示敌混乱,是因为有严整的组织;示敌怯懦,是因为有勇敢的素质;示敌弱小,是因为有强大的兵力。

43.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原文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译文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用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敌人就会上钩。

44.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译文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去造成有利的态势,而不苛求部属,因此能选择将帅去造成有利的态势。

六、虚实篇

45.致人而不致于人

原文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译文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46.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原文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译文  能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

47.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原文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译文  能使敌人不能进入我防区范围的,是制造困难阻止的结果。

48.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原文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译文  出兵指向敌人无法援救的地方,行动于敌人预料不到的方向。

49.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原文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译文  进攻而必然得手,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易防守的地方。

50.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原文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译文  防御而必然能稳固,因为扼守的正是敌人不易攻克的地方。

51.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原文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译文  所以善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

52.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原文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译文  善于防御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

53.攻其所必救

原文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译文  所以,我军要打,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与我作战,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必救的地方。

54.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原文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译文  所以,防备了后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无处不防备,就无处的兵力不薄弱。

55.敌虽众,可使无斗

原文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译文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的。敌军虽多,也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

56.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原文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译文  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57.避实而击虚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译文  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地处,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它的弱点。

58.兵因敌而制胜

原文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译文  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流向,作战则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夺取胜利。

59.能因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原文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  战争没有固定的态势,流水没有不变的形态;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夺取胜利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60.五行无常胜

原文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五行没有哪一个固定独胜,四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变,白昼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

七、军争篇

61.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原文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译文  两军争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困难变为有利。

62.军无辎重则亡

原文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译文  所以,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保障就不能生存。

63.先知迂直之计者胜

原文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  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的就胜利,这是军争的法则。

64.勇者不得独进

原文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译文  全军行动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就不能单独前进,怯懦的就不能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65.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译文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

66.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原文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是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击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67.以近待远,以佚待劳

原文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译文  以自己的部队的靠近战场对敌人的远道而来,以自己部队的安逸休整对付敌人的奔走疲劳,以自己部队的饱食对付敌人的饥饿,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方法。

68.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

原文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译文  不去拦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堂皇、实力强大的敌人,这是掌握动机变化的方法。

69.穷寇勿迫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译文  用兵的法则是:敌军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不要去迎击,敌军假装退败不要去追击,精锐的不对不要去攻击,诱兵不要去理睬,退回本国的敌军不要去正面拦截,包围敌人要虚留缺口,濒临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

八、九变篇

70.将受命于君

原文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译文  大凡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军队,动员民众,在“圮地”不可宿营,在“衢地”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不可停留,在“围地”要巧设计谋,陷入“死地”就要坚决奋战。

71.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译文  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

72.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原文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  在不利的条件下要看到有利因素,大事才可顺利完成;在顺利条件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才能解除。

73.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力量使敌人无法进攻。

九、行军篇

74.半济而击之

原文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译文  敌人渡水而来,不要迎击它于水内,让它渡过一半时去攻击它,才有利。

75.兵非益多

原文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译文  兵力并不是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力量,判明敌情,取得部下信任,也就足够了。

76.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原文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译文  那种既不深思熟虑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77.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原文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译文  要靠宽仁相待来使士卒亲附合心,要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才能取得士卒的敬畏和拥戴。

78.令素行者,与众想得也

原文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军令平素就有很高威信的,表明将帅同兵卒之间相处融洽。

十、地形篇

79.料敌制胜

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译文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夺取胜利,考察地形的险隘和道路的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

80.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原文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译文  进不求名利,退不避罪责,只求保全民众而有利于国君,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珍宝。

81.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惧死

原文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豁;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惧死。

译文  对待兵卒如同对待婴儿,兵卒就能与他赴汤蹈火;对待兵卒如同对待爱子,兵卒就能与他同生共死。

82.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

原文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译文  对待兵卒厚养而不使用,爱宠而不教育,违法而不惩治,那就好比受溺爱的骄子,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83.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原文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译文  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的行为决不迷惑,他的对策变化无穷。

84.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译文  所以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

十一、九地篇

85.合于利而动,不合利而止

原文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译文  对我军有利就行动,不利就停止。

86.兵之情主速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  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87.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

原文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

译文  休整部队不使疲劳,提高士气积蓄力量。

88.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原文  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译文  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

89.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译文  善于统帅部队的人能使部队象“率然”一样,“率然”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过来就应,打它的尾巴头就过来就应,打它的身子头尾都过来就应。

90.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原文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译文  使部队齐力同勇如一人,这是管理组织的方法问题;使强者弱者都能发挥作用,这是利用地形的法则问题。

91.静仪幽,正以治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译文  统帅军队,要冷静而幽邃,公正而严明。

92.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原文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译文  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使指挥全军如同指挥一人。

93.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原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译文  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村;使士卒陷入死地,才能转死为生。

94.同舟共济

原文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译文  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恨的,他们同舟渡河遇到大风,互相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

95.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原文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译文  破除陈规,敌变我变,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

十二、火攻篇

96.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原文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译文  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它,贤良的将帅要认真的处理它。不是有利不行动,不是能胜不用兵,不是危急不出战。

97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原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译文  国君不可因一时之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之忿而出阵求战。有利才用兵,不利就停止。

98.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原文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译文  愤怒可以恢复到喜悦,气忿可以恢复到高兴,国家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

十三、用间篇

99.成功出子众者,先知也

原文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译文  贤明的君主、优秀的将领之所以能克敌致胜,成功超出众人之上,就在于事先了解敌情。

100.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原文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译文  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祈求于鬼神,不可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去验证,只能从人、从知道敌情的人的身上去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