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埃及文学:教谕文学

 嘟嘟7284 2020-05-13

教谕文学是贤哲对百姓或长辈对后代的教导与告诫,源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教谕文学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教育人们如何做个堪称表率的人。它常采用独白、对话或箴言的形式。

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教谕文学作品是《王子哈尔杰德夫之教谕》,大约产生在第四王朝。王子哈尔杰德夫告诫他的儿子要成家立业,娶妻育子,营造墓地,以便在永恒世界安度下世,这篇教谕很短,但对今生作了安排,对来世的生活也作了设想。

《对卡盖姆尼之教谕》,主要讲就餐规矩。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面对一桌美馔佳肴,一定要克制,战胜贪欲,等待主人的敬食。即使有人狼吞虎咽,也不受影响,要始终保持温文尔雅的举止。这样才能免受别人挑剔,从而显示出上等社会的教养,得到人们的尊重。

古王国时期保存比较完整、内容也最为丰富的教谕文学当推《普塔荷太普之教谕》。全文除诗体的序、跋外,由37节箴言诗组成。每节句子的多少、长短不一,最少4句,最多12句,有的一节一个主题,有的几节讨论一个主题,有的主题反复出现。总的看,这37节诗并不是一个关于道德准则的完整有机体,在结构上也不按逻辑顺序,而只是分别讲述了当时伦理道德的最主要方面。

在那个时候,埃及人欣赏的主要美德是自我克制、谦逊、仁慈、慷慨、正直与诚实。在第一节里,普塔荷太普教育他的儿子不要骄傲自满:

“不要为你的知识感到自豪,

而应向无知者和智者请教;

艺术的探索没有止境,

没有任何艺术家的技艺能尽善尽美;

精辟的言辞比绿宝石还要深藏不露,

但在磨石女工那里却会找到。”

从被看作是无知者的磨石女工那里,也许会学到从智者处学不到的东西。这样评价劳动者,特别是女劳动者,在古埃及的文学中是少见的。

第二至第四节劝诫人们遇到一个爱争辩的人时,不管他是胜过你,与你相当,还是不及你,你始终都要保持缄默,“少说为佳”。如果他有过错,自然会受到惩罚:

“不要谋害他人,

神会依理治罪。”

神是最公正的“法官”,在神那里,人们一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要考虑他是否贫穷,

不要知道了过去的境况就蔑视他。

尊敬那些一点一滴地积累财富的人,

因为财富不会自己找上门来。”

这一节的意思不很连贯,不过根据上下文可作这样的理解:待人要一视同仁,不要以钱财取人。财富来之不易,一个辛勤积累财富的人就值得尊重,而不要去计较他拥有财富是多是少。

虚心与忍耐是值得赞颂的美德,即使身踞高位者也不应忽略:

“如果你是领头人,

就要耐心倾听别人的请求,

不要打断他为洗罪要讲的话。

痛苦的人多么希望倾诉衷肠,

这比取胜的愿望还要迫切。

如果打断请求者的话,

就有人会问:

‘为什么要拒绝?’

并非所有的请求都要得到赞同,

但是,耐心倾听也能安慰人心。”

这不仅劝告领头人要倾听别人请求,也表达了一位内心痛苦的人多么希望别人倾听他的申诉。

埃及甚至在古王国时期就有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

“如果你要保持与主人、兄弟或朋友的友谊,

无论走到哪里,

千万不要接近女人!接近女人是多么不幸,

打扰女人的人又是多么不受欢迎。

上千个男人被逐出友谊之门,

像做梦的刹那间,

死神便会来到,

只因他们认识了女人。”

贪财是一种痼疾,它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灾难。所以,人们一定要学会慷慨大方,而不要觊觎他人钱财。此外,对于担任不同职务、处于不同阶层的人,《普塔荷太普之教谕》也各有明确的戒律与准则,

这篇教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我们仅据此还无法全面了解古埃及人的思想,加之文字上的困难,因此对这篇文章的研究也还很不透彻。

中王国时期的《国王阿美涅姆黑特一世对其子喜兹斯多利斯一世之教谕》,起初被看作是阿美涅姆黑特一世在逃脱暗杀之后写下的一篇真实记载。后来专家们对此改变了看法,大都认为阿美涅姆黑特一世在位第13年,遇宫廷政变被杀,这篇教谕是奉喜兹斯多利斯一世的旨意,由一位宫廷文书写成。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王对王子即对未来王位继承人的教谕,内容与以前的同类教谕迥然不同。以前的国王比较信任宠臣近侍,而阿美涅姆黑特一世却非常多疑,他再三告诫其子,要提防任何人。这说明经过第一中间期的动乱,人们已不像过去那样相信一切,缺少个性思想。人们开始独自冷静地观察世界,分析问题。阿美涅姆黑特一世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怀疑一切:

“要警惕不知名的臣民,

警惕怀有阴谋的人。

不要相信兄弟,

不要结交朋友,

他们毫无价值。

你躺下的时候,

要守卫自己的心脏,

因为大难临头时谁也不会有追随者。

我施舍乞丐,

我养育孤儿,

我让贫穷者和富有者一样成功;

但是,吃我的面包的人起来反对我,

我宠信的人利用我对他们的信任谋害我。”

第二部分写国王夜间休息时遇刺的经过。第三部分讲述国王转战南北和他取得的成就。阿美涅姆黑特一世战绩辉煌,结局却是悲剧。这种明显的对比不能不激起人们对他崇高的敬意。

《诺弗尔提之预言》成于阿美涅姆黑特一世统治时期。它借预言反映历史,可以说是为阿美涅姆黑特一世歌功颂德之作。贤哲诺弗尔提是第四王朝巴斯坦特地区的一位讲经师,擅长演讲和书写。他被国王斯尼弗鲁召进王宫预测未来。

诺弗尔提预言,这个国家平静的后面正酝酿着一次极大的动荡。到那时,太阳将被遮住,看不到阳光的人们会变得麻木不仁。尼罗河将会干涸见底,人们可以从岸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国家将会变得混乱不堪,以至外族入侵,内战四起。没有人为死者哭泣或送葬,甚至发现别人被杀也无动于衷,而是把脸转过去,只当没有看见。这个国家统治者多,税收多,而作物收获却很少。

在如此动荡的年代里,南方将出现一位国王,他就是阿美涅,亦即阿美涅姆黑特一世。他将统领两支强大的力量,驱逐亚洲人与利比亚人,战胜所有的叛逆者,满足上下埃及人要求和平的愿望。《预言》详细地描写了社会动乱,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使人们更加珍惜社会安定,服从国王的统治。

《预言》中用了许多隐喻,如:“南风将与北风斗,天下缺少唯一的风”,“一只筑巢于人类旁边的怪鸟将要在三角洲的沼泽地孵卵”,“鱼塘里充满了食鱼者”等。

《预言》似乎也反映了古埃及人“乱世出英雄”的观念,他们为了颂扬一个人,常常把他置于一个极其动乱的年代,以便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国家和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为激起人们对他的敬畏感,不惜运用种种夸张手法,赋予他神秘莫测的色彩。

这个时期还有一篇反传统的教谕文学作品,即《一个人与他的“巴”(即灵魂)的辩论》。它主要反映了第一中间期以后一些人们悲观厌世的情绪。

一个人遭受不堪忍受的重荷,不愿再活下去,想一死了之,他的“巴”被他对生的抱怨所激怒,威胁要离开他。他十分恐惧,因为他的“巴”一旦抛弃他,他将不能升天进入永恒世界。因此,他求他的“巴”不要离开他,也不要反对他对死的追求,他期待的不是自杀,而是自然死亡,死后进行传统的埋葬。他的“巴”劝告他:“听我讲!听是有益的。欢度节日,忘掉忧愁!”“巴”还告诉他,死是一件悲哀的事,有考究坟墓的人,并不比没有坟墓的人幸福。“巴”鼓励他尽情享受人生的快乐,不要抱怨,不要烦恼。然而,他仍然悲叹人生痛苦,渴望死后升天,最后,他的“巴”被他说服,答应和他在一起。

此人对痛苦的倾诉和对死的恳求,是通过4首抒情诗表达的。每首抒情诗分若干节,第一节的第一句在以后几节重复出现,各节的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如第二首诗:

“今天我向谁诉说?

人心贪婪,

无人可以信赖。

今天我向谁诉说?

无人主持正义,

国土留给造孽者。”

第三首诗娴熟地用了许多比喻,例如: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没药的香味,

像微风天坐在风帆下。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荷花的芬芳,

像酒醉后坐在河岸上。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雨过后的晴天,

像人发现他所忽视的东西。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人被囚禁多年,

期待着探望他的家眷。”

古埃及人对永恒世界崇拜、向往,但对待今世也很少持悲观主义态度,他们不放弃对现实世界享受的追求。而这篇作品的主人翁却想以死亡来摆脱人生的苦难,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怀疑,乃至悲观的处世哲学,这反映了第一中间期的社会大动乱给人们造成的严重的精神创伤。

《雄辩的农夫》记述了一位农夫在途经奈姆梯纳赫特(意为盗墓人)的麦地时,被奈姆梯纳赫特挡住去路。这个盗墓人在路上铺上一块布,不让农夫及其驴子走过时踩着布。当农夫上前与他争辩的时候,驴子吃了一口大麦苗。这样,霸道的奈姆梯纳赫特就蛮横地抢走了农夫的驴子。农夫花了十天的时间向他请求,他却置若罔闻。最后,农夫去找财政大臣拉尼西(意为拉神的人),向他控告强盗奈姆梯纳赫特。农夫每次向他请求,他都沉默不语。农夫接连向他请求九次,要他伸张正义,惩罚强盗。

农夫的辩才在这九次请求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劝告拉尼西,为官者应主持正义,惩罚罪犯,安抚百姓。这也是这篇文章被列入教谕文学的缘故。农夫为了说服拉尼西,有时极力赞颂他:

“因为您是孤儿之父,

寡妇之夫,

弃女之兄,

无母之子的保护人。

财政大臣、

财政大臣,我的主人,

您就是太阳神一一天空的主人。

您的随从和您在一起,

人们的食物源于你

就像源于河水一样。

你是尼罗河之神,

使农田变绿,使荒原焕发出生机。

您是整个国家的舵手,

国家按您的命令行进。

您是图特神的同侪,

没有偏见的法官。”

有时,农夫也指责、讽刺拉尼西,说:“曼鲁之子(指拉尼西)继续犯错误。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的心迷失方向,不听人们的呼唤。”甚至把他比喻为:

“你像一个没有首领的城镇,

一支没有将领的军队,

一艘没有船长的船只,

一个没有头领的帮会。

你是一个偷盗的法官,

一个侵吞财产的首领,

一个为罪犯树立榜样的地方官。”

农夫请求九次后,对拉尼西感到失望,正准备向阿努比斯神请求,突然被拉尼西召回。他十分害怕,以为他的末日来临。但是,他没想到,拉尼西已把他的九次请求一一记录下来,禀奏国王,国王授权拉尼西处理此案。最后,拉尼西没收了奈姆梯纳赫特的财产,判归农夫所有。出人意外的结局歌颂了统治者主持正义的美德。

《对各种职业的讽刺》是一篇父对子的训诫,父亲在送儿子上书吏学校的途中,谆谆嘱咐他要刻苦学习,以便将来出人头地,进入上层社会。

这篇作品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书吏与其他职业作比较,用嘲讽的笔调描述各种职业带来的苦难,认为只有书吏才是最理想的职业,“没有任何东西优于书,读书犹如水上行舟。”相比之下,理发匠走街串巷,劳筋伤骨,即使工作到深夜也填不饱肚子;割芦苇的人要遭蚊虫叮,受太阳晒;园丁早浇菜,晚锄草,整日累死累活地在地里干活儿;织工干活时,膝盖顶着胸,很少吸得到新鲜的空气,甚至连见太阳还得贿赂监工,即使是宫廷的侍从,有时也不得不去遥远的沙漠地带办事,须时刻提防野狮与亚洲人的袭击。文章许多地方都对体力劳动者表示鄙视,如把陶工比作烂泥中的猪,把锻工的手指比作鳄鱼的爪子,渔夫的气味像死尸散发出的臭气。有的地方运用夸张的比喻,如说农夫若幸福,那么在狮群中生活的人也会感到幸福等。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处世之道与各种行为规范。他们基本上与古王国时期《普塔荷太普之教谕》提到的内容相似,如忍耐、谦逊、诚实等均属高尚的美德,尽力完成上级或长辈交付的任务是不可推卸的职责。文章最后,父亲还希望儿子把他的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可以说,这篇教谕是古埃及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典型作品。

教谕文学反映了古埃及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到中王国时期,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已基本上定型,故以后的教谕文学在内容上没有多大突破。

古埃及文学:教谕文学

古埃及文学:教谕文学

古埃及文学:教谕文学

古埃及文学:教谕文学

古埃及文学:教谕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