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当即回了4个字,成为经典

 卓君书馆 2020-05-13

中国的对联,也叫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千百年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追崇。一副标准的对联,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称为“出句”,后一部分叫下联,也称为“对句”。两个部分成双成对,互为表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具有艺术和欣赏性。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当即回了4个字,成为经典

对联从语言结构上来看,跟唐诗宋词非常的相似。对联讲究的是平仄押韵,而且对仗工整,而这些正好又是诗词创作的规则,因此对联也被称为诗词的浓缩版。

所以一副上好的对联,是对称和统一的。宋代《复斋漫录》记载,一日晏殊邀请王琪吃饭,在酒足饭饱之后,晏殊却出了一个难题给王琪,他谈到了一个上联“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是却想不出下句。王琪听到后,随即以“似曾相识燕归来”答对,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的对子写进了《浣溪沙》当中。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当即回了4个字,成为经典

中国的对联文化既可以登大雅之堂,成为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席间的谈资,也可以流入市井之中,成为百姓布衣插科打诨的娱乐方式。既可以走进象牙塔,也可以步入陇亩田,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对联的规则其实并不复杂,而且又都以短小精悍为主,来源于生活,取材于民生,不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正襟危坐,时刻板着脸,一副高雅的面孔。对联易学、易记、易懂,而且没有固定的答案,充满了未知性和趣味性,只要对得好,皆可以成对,也皆可以流传千古,这就是对联文化的魅力所在。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当即回了4个字,成为经典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就有很多经典的佳对,其中苏轼和苏小妹的对联趣事大家更是耳熟能详,读后让人忍俊不禁。根据冯梦龙的《警世恒言》记载,一日苏轼在家中读书,他的妹妹苏小妹走到苏轼的旁边,看着自己的哥哥,于是灵机一动,就拿苏轼的长相开起了玩笑,他当着哥哥说了一副上联“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当即回了4个字,成为经典

苏轼的脸长,而苏小妹的上联,正好是拿这件事来调侃苏轼,苏轼听妹妹发难,当即也不客气,随即吟出了下联“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小妹额头往前凸,而且眼睛是凹下去的,苏轼的这副对联,刚好对苏小妹的调侃进行了最有力的回击,两人听后哈哈大笑,这段故事也被后人传为经典。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当即回了4个字,成为经典

苏轼与佛印和尚也是一对欢喜冤家,佛印俗姓林,法名了元,宋神宗钦慕他的风骨,于是赐给他“佛印禅师”这个称号。佛印自幼就诵读诸子百家,而且擅长作诗答对,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其禅法造诣也是登峰造极。苏轼经常到寺庙与佛印谈经论法,两人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当即回了4个字,成为经典

一日苏轼又来到佛印居住的寺庙,刚进门就扯着嗓子大声的喊“秃驴何在”。苏轼这么一嚷,旁边扫地的小和尚老大的不高兴,毕竟佛印是自己的师傅,而且苏轼直呼“秃驴”,未免有些不礼貌,于是他当着苏轼的面,回了四个字“东坡吃草”。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当即回了4个字,成为经典

苏轼又叫苏东坡,小和尚的意思是说,你不是问秃驴何在吗?他正好在东坡上啃草吃呢,这也是暗中骂苏轼也是“一头驴”,苏轼听到小和尚的答对,脸一下子就红了,自知言语多有冒犯,于是急忙认错,客客气气地对小和尚说:“请问你家师傅佛印禅师现在何处?”小和尚见苏东坡主动低头认错,也就顺坡下驴,告诉了佛印所在之地,这也是给苏轼一个台阶。

不得不说,小和尚面对苏轼的突然发难,反应是十分迅速,而且应对的下联也是恰到好处,堪称经典。二人的一问一答,也被载入史册,成为对联故事中的一段佳话。

  • 今日话题:苏轼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假如你是佛印,能对出下联来吗?

文 | 国学大观园

参考文献 | 《浣溪沙》、《警世恒言》、《复斋漫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国学大观园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小和尚当即回了4个字,成为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