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2岁拿起雕塑刀的民间雕塑家朱海祥

 吴越尽说 2020-05-13
 
吴江盛泽的雕塑艺人朱海祥

      每次有人称朱海祥为雕塑家时,他总是谦和一笑:我只是个普通的雕塑艺人。

      然而,不熟悉他的人,仅仅看他的作品,能觉得这个“普通雕塑艺人”并不像他所说得那么普通;熟悉他的人,更是感慨他的艺术生涯几乎是个传奇。要知道,他是在52岁那年,才尝试着拿起雕塑刀的。从此,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朱海祥都在和泥巴打交道。短短5年间,他迅速“登堂入室”,不仅制作了约80件作品,而且有的作品已被美术馆、纪念馆收藏。

      俗话说,“人生四十不学艺”。不少四五十岁的人已经躺在沙滩瞧着“后浪”自怨自艾了。可看朱海祥那势头,满满的全是“后浪”的劲头。

偷师到拜师 当过三个月的“民间画师”

      说起朱海祥的艺术根基,也不能说完全“空白”。

      朱海祥生于吴江桃源。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玩具是非常奢侈的东西。捡块石子在场院地上画棵小树、浇水和泥捏只小狗,是他百玩不厌的游戏。小学一年级,美术老师布置孩子们画只大象。图画本发下来时,朱海祥开心极了:他画的大象,老师给了5颗小红星。老师说:“你怎么画得这么好!”就是这句话,让朱海祥记了50年。老师的表扬,成了种在他心中的一颗种子。

      在朱海祥十五六岁时,一名走街串巷的画师到了村里。那个年代,老人大多会请画师为自己画一幅遗像。画师隔着一张八仙桌给朱海祥的外公画像,朱海祥站在画师身边目不转睛。画师在村里待了几日,朱海祥就这么盯了几日。从此以后,画画就不再是随随便便涂涂抹抹的事了。画得入了迷,一坐小半天,这是朱海祥课余时间的常态。

 
 
朱海祥工作室内陈列的部分作品

      二十岁那年,朱海祥高考失利。靠啥吃饭呢?他想起了几年前碰到的那名画师。打听一番后,小伙子就这么走着去了乌镇北栅,站到了那画师的摊位边。就这样悄悄偷师的小徒弟算是正式拜了师。靠着那些年积累下的“野路子”,加上师傅十来天的点拨,朱海祥很快“出师”了。“出师”后的他,就像师傅一样,辗转于浙江南浔、桐乡、乌镇……“画得不好不收钱!”老人们面前的这个后生仔自信满满。

      儿行千里母担忧,“民间画师”的生涯只持续了三个月,朱海祥就被母亲喊回了家。

52岁初试雕塑 第一座人像塑了个马云

      画笔放下了。1984年底,朱海祥进入盛泽一家丝织厂,算是有了份“正式工作”。此后,他一直在这行兜兜转转,画画离他越来越远了。只是在出差时,他还会抽空逛下当地的美术馆、展览馆,看看画,看看雕塑。

      直到2015年,已经经营着一家纺织品贸易公司的朱海祥觉得自己的空余时间越来越多了。“我得给自己找点事做呀!”是重新捡起扔下的画笔,还是新起炉灶玩一玩人像雕塑?朱海祥有过一番犹豫。最后,喜欢尝鲜的朱海祥选择了雕塑。“艺术是相通的。自己有画人像的功底,塑人像也有用。”

      那年,朱海祥52岁。52岁的他,开始“学艺”了。

      第一座人像塑谁?朱海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云。为啥?马云知名度高,大家都认识。塑出来像不像,很容易就能检验。初次尝试,拳头大的泥塑花了他一个星期的时间。好不容易完成后,他迫不及待拿去让人看。

      “看看这是谁?”他问。

      “马云啊!”大家不假思索。

      “这是我刚做的。”他又说。

      “……”几乎没人相信。“海祥你还会这个?你真的从来没学过?”

      大伙的反应让原本心里没底的朱海祥有了底气。

遍访名师补短板进修班里来了个“老学生”

      全靠自学,朱海祥起步起得不错。不过,他自己知道,毕竟没有系统学习过,真要“登堂入室”,还有许多不足。

      于是,朱海祥开始遍访名师。凡是能找到联系方式的雕塑家,就想办法联系;取得联系后,就把自己的作品发过去。专家们看了以后,普遍认为朱海祥的雕塑技艺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朱海祥作品中对人物面部,特别是眼睛的把握,更是得到了广泛好评。当得知他其实入门不久而且全靠自学后,直呼“不简单”。

 
 

不厌其烦对作品进行修改

      有机会,朱海祥当然更愿意登门拜访。这些年,桐乡、杭州、马鞍山、天津……朱海祥专程前往拜访的雕塑家也不少。每一次,他都觉得收获满满。

      2018年,他辗转与中国美院的雕塑大师龙翔取得了联系。在看过朱海祥的作品后,龙翔向他发出了前往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进修的邀请。接下去的一年里,朱海祥频繁奔走于杭州和吴江之间。55岁的他,乐此不疲。

      进修的同学中,他算是实实在在的“老学生”了。可朱海祥这“60后”的“前浪”却真真融在了“后浪”里。有一次下课后,台上的模特径直走了过来对朱海祥说:我最喜欢你做的这个。虽然这不是专业的点评,但能得到模特本人的认可,这给了朱海祥莫大的鼓舞。

      由于擅长画人像,朱海祥学雕塑,是从塑头像开始的。可他对人体的比例、整体肌肉骨骼的线条把握却明显不足。这次进修,弥补了他在雕塑艺术上最大的短板。

拜师朱文茜 他在56岁又开了一个头

 
 

为悼念金庸先生,朱海祥创作了这件作品

      2019年春节期间,朱海祥创作完成了他在进修结束后的第一件整体人物塑像。那是一尊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大师的立像。那时,金庸先生过世不久,朱海祥决定用自己的雕塑技艺,来缅怀先生。为了体现金庸先生一身的侠义情怀,他构思了一个身披斗篷、仗剑直立的形象。这件高约70厘米的作品,构思巧妙,人物面部饱满、身姿挺拔。从泥塑翻制成树脂展出后,得到了一致好评。朱海祥本人,也很喜欢这件作品。

      近期,一件名为《抗疫英雄》的作品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朱海祥位于盛泽纺织科创园的工作室也无法正常进出了。得知将被管控的前夜,他急忙赶了过去,搬运了一些雕塑工具和材料,在家中搭起简易工作台。那些天,朱海祥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务人员肃然起敬,于是着手创作抗疫题材的作品。整整四天,他废寝忘食,全身心扑在这件作品上。

      《抗疫英雄》以山体造型为基础,雕塑主体为钟南山院士半身像。钟老头微仰,目视前方,眼神坚毅,右臂前伸,紧握拳头;他右臂和胸下的9个浮雕人物组成了一组医务人员抢救病人的场景。整件作品长50厘米,宽25厘米,高42厘米,高山和人物、立雕和浮雕相结合。目前,这件作品已翻制成树脂,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作品《抗疫英雄》已入藏江苏省美术馆

      他的作品并不是第一次被收藏。早在2017年,一件根据意大利摄影家焦尔乔·洛迪《沉思中的周××》的摄影作品塑造的周××小型铜坐像,就已入藏淮安周××纪念馆。

      一件件作品,让半路出家的朱海祥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并被聘为苏州市雕塑协会副秘书长。然而,他又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拜非遗传承人朱文茜为师学习苏州泥塑技艺。

      苏州泥塑,又称虎丘泥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虽说都是泥塑,这项传统技艺与朱海祥此前做的人物雕塑区别很大,前者写意,后者写实。这样的跨度,对他而言又是不小的挑战。然而,思虑再三,朱海祥还是决定再开一次头,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苏州泥塑技艺的传承做一些贡献。

      56岁,再做这么大的艺术转型,晚吗?他说:“52岁拿起雕塑刀的时候我就这样问过自己。只要真心热爱,只要肯下功夫,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2020-05-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