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时尚界和艺术界, 没有人不认识包一峰。 身为独立公关人, 他和众多明星名流成为好友, 和演员孙俪合影 2013年,包一峰创办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其实早在90年代中期, 他就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 包一峰家里放满100多件大大小小的艺术品。 既有中国当代艺术大家早年的作品, 也有青年艺术家作品; 既有新水墨、油画、版画、摄影、装置, 也有动画海报、潮流玩具。 “我希望能跟我收藏的作品一起生活, 这个房子我搬进来6年了,是1931年建成的,上海一个典型的装饰艺术(Art Deco)大楼。四周有很多不同的领事馆,走到淮海也非常近,闹中取静。 我收了一些老上海民国时期的红木家具,和这个房子搭配起来比较吻合。墙上挂的作品,是我从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慢慢收藏的,又有些现代感。家里的书已经堆得放不下,连走路都很难,但我就希望有自己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个性融入到这个家里面。 我们做公关的,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明星、名流,包括现在很多的网络红人、KOL合作。 跟我最亲的,就是张国荣。 哥哥对艺术非常有好感,也喜欢吃,我们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他来上海或去北京,我就带他去看一些他平时在香港接触不到的东西。 我还带他去了以前拍《红色恋人》的那个沙逊别墅,他在里面骑着自行车,去喂喂羊,划划船,非常的惬意。 哥哥那本写真集《庆》,里面有很多场景,是我无意中带他去一个什么地方喝茶,Wing Shya(夏永康)就直接给哥哥来抓拍。 在北京东华门边上,以前有一个叫四合的餐厅,当时二楼有一个小的雪茄房,有时候我们下午就去那边喝一杯。哥哥就喜欢坐在窗台沿上,看着外面的护城河,以东华门为背景,拍了几张照片。 跟这些明星接触,我一直是将心比心。 ![]() 充满文人气的家 平时在外面每天接触到明星啊、品牌啊、做大型的活动,所以我希望回到这个家以后,有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作品选择也比较安静,文人气息相对浓一些。 这个房子一共两个厅,两个房间。进门是一条很长的走廊,让人忘记外面这个非常喧嚣的城市。 ![]() ![]() ![]() ![]() ![]() 像我们这代人,以前电视机也是新鲜的产物,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铁臂阿童木》。 我接触当代艺术以后,也收集了很多老的电影海报,都是跟上海有关系的:主题发生在上海,或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 ![]() 饭厅那边墙上,有我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萧晓兰老师的一件版画。 我认识了香格纳画廊的创始人劳伦斯后,每年都会从自己的工资里筹一点钱,到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买一件作品。 ![]() 有好几件都是艺术家为我创作的。 ![]() ![]() ![]() ![]() 进门的长廊和客厅中间有一个过道,它有点暗,所以放一些色彩比较明亮的艺术家创作的小品。 ![]() ![]() 客厅这面墙以黑白为主。 我小时候接受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教育,跟一大家子亲戚住在一个像四合院的建筑里,有前天井、后天井,围着中间的天井有不同的厢房,亲戚过生日大家要去端面,有各种各样的习惯。 ![]() 这件徐震的作品(《天下》)我们通常叫它“奶油蛋糕”,常见的是颜色比较鲜艳的,这幅正好是黑色,整体搭配比较好。 ![]() ![]() ![]() 旁边这个小阳台的雕塑,是成都艺术家陈秋林的作品。 ![]() ![]() 客厅除了这面墙,我在角落里还有薛松老师为我定制的一件作品。那条红色的,代表“一”;“峰”字用的是毛主席的书法。后面的背景都是些文人墨客的字。 ![]() ![]() 还有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我非常喜欢,非常有幸能收藏这件作品。 他一直说,你给我照片,我来给你创作,现在说来,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 ![]() 卧室对每个来说是一个非常私密的空间。可能当你一睁开眼,或忙碌一天要睡觉,都能看到卧室里的作品。 ![]() 探访艺术家张如怡工作室 ![]() ![]() 她还用水泥来做很多现成物的翻模,比如她养的仙人掌。我在厨房的窗台上,还放了一块张如怡用水泥做的舒肤佳肥皂。 ![]() ![]() ![]() 影响我从事艺术收藏的三个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的花园饭店。九十年代中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还没有那么多,而在酒店里完全就像一个敞开型的小社会。 我那时候在花园饭店的实习工资是126块,等到正式拿工资,到手差不多是1000块钱左右,除去各种各样的开销,能省下来的钱并不多。 我记得画廊当时卖画,还是以美金来结算的,基本都要在1000美金左右,所以我也只能在一年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买一件小作品。 包一峰和劳伦斯合照 香格纳画廊最早在劳伦斯建国西路的家里,和我以前的办公室在一条弄堂;慢慢又搬到波特曼酒店二楼、复兴公园、M50,现在又到了西岸。 其实劳伦斯非常执着地在帮助中国的年轻艺术家,现在有些艺术家也已经步入中年、年纪挺大了。他一直坚持做这样的事情,非常感动我。 陈逸飞赠言包一峰 第二位是陈逸飞先生。他是一个提倡大美术概念的美学大师,不单单自己能画,还做城市公共雕塑、创办《青年视觉 Vision》等几本非常漂亮精美的杂志。他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挖掘年轻设计师,王一扬、张达,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设计师界的顶尖人物。 我主要在模特公司这一块帮陈先生,平时也一起接待国外的媒体、客人,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怎么做好自己喜欢的事业,又把美和艺术融合在一起。 另外一位是林明珠小姐,她是一个香港的千金小姐,从小接触到的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设计师、艺术大师。 我跟她工作了8年,做了衡山路41号项目。她对一些著名大师的推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Baccarat的水晶吊灯、不同大师设计的椅子、Thomas Goode的餐具,老佛爷卡尔·拉格斐设计的制服。林小姐之后有了自己的画廊,在上海、新加波、香港有不同的分支。 ![]() 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九十年代初期,上海在全国来说已经比较开放了。但事实上,外面的餐厅也没有那么多,酒吧也非常少。 ![]() 我们有很多时候去劳伦斯家聚会,其中有很多外籍公司的高管、上海电视台的主持人、一些作家、艺术家,包括丁乙老师,周铁海,大家都在一起。没有太多吃的喝的,大家就拿个啤酒,拿个可乐,就这样聊一个晚上,最后放一点音乐,在家里跳跳舞。我觉得那段时光非常美好。 ![]() 这20年来,关注的艺术家非常多。从老一辈的现在有七十多岁的,到现在刚刚大学毕业、00年前后的。 收藏的大多数作品,我都是认识了艺术家,跟他有交流以后,才会买这个作品。 跟艺术家聊天,能够捕捉到他们对现实社会,对美术史,对传统技艺的不同概念。我喜欢能跟我人生某一个阶段、某些回忆有碰撞的作品,里面有一个点能够深深打动我。 ![]() 如何进行艺术收藏 我一直非常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 近两年,因为网络的发展,很多艺术家开始做一些网络上的小拍卖、群拍;艺术家办个展,当画廊把图册发给很多藏家,大家也会在里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 以前这个市场没有那么蓬勃,你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慢慢考虑艺术家的作品,现在很多时候要去靠抢。 ![]() 想收藏而没有收到的作品,太多了。拥有一件作品是一种缘分。有时候是资金周转的问题,或者不太可能去拥有一件这么大的作品。 ![]() 总结三点对于艺术收藏建议: 1、多看。 我也不是学艺术史的,也不是专业学美术的。 2、选择一个好的画廊。 做画廊并不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没有热情很难支撑。我觉得画廊主都非常有个性、有情怀。 国外的画廊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我们中国的画廊有的接近30年了,大多在十年左右。 3、长期坚持。 收藏需要一定的坚持,不是我今天有钱,把钱一下子砸进一堆东西以后就不再收藏了。这个不叫收藏,只能说是短期的投资,甚至投机。 我觉得收藏作品要量力而行,细水长流,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些作品,我可能会跟画廊申请,做一个分期付款。一旦画廊认定你是个好藏家,真心喜欢作品,对艺术家的将来的发展也有好的帮助,他们也乐意接受这样的方式。 ![]() 坚持收藏的意义 可能每个人有自己那个愉悦的方式。我很年轻的时候,除了工作以外,一个星期可能有三、四天都在钱柜(KTV)里面唱歌。后来,我的周末基本上都是泡在画廊、美术馆里,已经变成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要把我跟艺术、收藏完全划开,我觉得的很难很难。 我也不是一个真正的藏家,作品的尺幅没有这么大。接下来真的需要做一个梳理,给它们编号,列一个清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