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幽幽,风水永不眠丨文化专栏

 建喜图书馆 2020-05-13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古人发现,同样的橘子树种,如果分别种在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虽然果树和果实都很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却大相径庭。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水土异也。

用现代的解释:是环境的差异所造成。

不同的岂只橘树,相同农作物品种,在不同的田地种植,所收获的产量和品质也是不同。

自然状态下,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植物。在向阳的山坳、盆地和靠近水源之地,生长着的往往是生物量最大的、最茂盛的品种和个体。简而言之,在这些地方生长的植物体量大,生长快。

这些现象是漫长岁月中生命对环境的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也是环境对生命的压迫结果。

经曰: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宁人驻,山走人离,山雄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青囊海角经》

大地不会讲话,但它却表达出很多信息,也会记录下人类在大地上发展的历史,记录下物竞天择的结果。

在山区,在高原地区,人口总量少一些,每个民族或族群的人口数少一些,此地的人民生活质量差一些,贫困一些。

在盆地、平原地区、靠近江河湖海地区,人口数量大一些,人民富裕一些。地球上绝大部分城市和富裕之地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在大江大河的沿岸和出海口周围。

人类的生存和植物的生长,何其相似。如果说我们人类和植物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我们可以走动,可以较为自主地选择生活的环境,有避免被不利环境所压制和淘汰的可能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生存和发展。

经日:土形气行,物因以生。《郭璞古本葬经》

大地的形态决定了生气的行止,进而影响着大地上万物的生、旺、兴、衰。在古人的世界观里,万物皆因气而生。无论是种植农作物,还是人的居住和工作,都要选择生气旺盛之地。

甚至古人还认为,由于先辈与后辈之间,尤其是母子、父子之间存在着感应关系,只要让去世的先辈骸骨感受到大地的生气,在世的后人也能有所感应。所谓“庇佑子孙、福荫后代”,能得到好的命运而兴旺发达。

经曰:理寓于气,气囿于形。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青囊经》

“葬者,乘生气也。”埋葬先人的骸骨,就是要乘大地的生气。

传统风水理论的核心、各种思想和方法都是以寻找适合埋葬先人的有生气之地和如何才能“乘生气”而展开。

古人也认为,找到和正确利用这些地点,就能得到美好的生活,因为大地生气积聚的位置,是孕育之地、兴旺发达之地,是福荫的源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所谓“迷信”,疑惑、分辨不清、失去了判断能力,就是迷。不断对“迷”加以探索,才能不断有新的“信”确立。知识是无限的,懂得越多,就会发现不懂的更多,令我们疑惑和分辨不清的事物永远存在。

埋葬先人而福荫后人的思想,多是被认为迷信的,但选择埋葬先人骸骨之地的原则却可能是古人从选择适宜种植农作物之地的原则类推而来。因此,寻找聚气之地的思想和方法也并不完全是迷信。

从老鼠、蚂蚁、蜜蜂等众多动物选择栖息地挖洞或筑巢的本能行为,到现代人寻找居住地的思想和筑城建屋的行为,很多方面都与古人寻找聚气之地的思想和方法存在一致。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无论古今中外,在人类文明史中,从择地聚居、筑城、建屋,到族群的兴衰、国家的扩展和灭亡,存在大量的事实可以印证不少源自埋葬死者的理论的规律性和合理性。

研究古人埋葬先人的理论,也并非认同“葬先人能福荫后人”的思想,而是争取从风水理论的最初形成入手,从古人最原本、最朴素的思想和意识人手,分清哪些是风水理论的推导,哪些是在风水理论形成中融人的生命本能和生活经验,再以大量城市的历史变迁来印证传统的风水理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身边有的朋友提到想依据“葬先人能福荫后人”的理论进行风水改善。此时,我多会告诉他这首古诗。

这是一首我们很多人小时候在语文课上背诵的古诗,是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这首诗,有的人看到的堂前燕,有的人看到的是堂下人。

古诗里的王谢,是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之合称。然而,一段岁月后,这些名门望族已然土崩瓦解。难道是王谢两家没有找到厉害的风水师延续他们的富贵吗?

预测再精准,风水再灵验,法术再通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风水只是一个手段和工具,根本还是自己本身的修行和人品。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风水的思想和不少基本名词本就朴素和直观,是古人朴素世界观的反映。但在传统风水理论的形成和细化过程中,因认知所局限及部分风水从业人员有意识的误导,导致很多风水名词和概念被神秘化和迷信化。

后续风水专栏文章中的风水将不同于传统的风水,大部分内容将会是从传统的风水和古代文明中进行提炼。

纵然,在浩瀚的古籍里,还有很多蒙着迷信外衣的真理,就如在现代的作品中,有很多披着真理外衣的迷信一样,这些都吸引并有待我们进一步考究和论证。


本文作者:马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