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的方法之:(二)艾炷灸中的间接灸(附语音)

 为什么73 2020-05-13

原创彭鑫医师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
 
今天主要讲常用的灸法:艾炷灸中的间接灸。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间隔灸,指的是在艾炷和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隔物灸的方法和种类很多,广泛的用于治疗临床中的各种病症,所隔的物品有各种各样的中药,还有常用有药物作用的材料。(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中间隔的药物,因为病症不同而有不同。既有单方,也有复方,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可以发挥出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有独特的效果。
 
下面我跟大家介绍的是几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隔姜灸
 
第一种,就是老百姓经常用的隔姜灸,隔姜灸是把新鲜的生姜切成片,直径大约是2到3厘米,厚大概是0.2到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扎上一些孔,放到皮肤上,在姜片上再放上艾炷,然后点燃艾炷之后开始艾灸,当艾炷燃尽的时候,就把艾炷的灰去掉,然后再放一个艾炷,再继续灸。一般来讲灸三到六壮,病比较重的可能会增加到十壮。
 
灸到什么程度?灸到皮肤起红晕,但是以不起泡为度。这就是上节课讲的,每个人皮肤的耐受力不一样,有的人皮肤比较耐受,能耐受高温刺激,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皮糙肉厚的这一类人,灸很多壮,一点事都没有,就是微微的红。(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有的人皮肤很敏感,灸三、五壮之后皮肤就红了,第二天还起泡了,这就是体质不同。这个时候要根据患者的感觉,还有医生的经验来判断灸几壮。
 
在进行艾灸的过程当中,如果患者感到灼热,不可耐受的时候,可以用镊子捏着姜片往上提一提。因为灸到最下面的时候,火力特别大,烧到姜,姜传递热,就会把热力传到皮肤上,就感觉很烫。有些人不耐受,他就说:“大夫,疼”,这时候就得把姜片往上提起来,或者缓慢的移动姜片,让艾灸的穴位,往上挪一挪,或往下挪一挪,总之遵守一个原则,就是“离穴不离经”。虽然离开穴位局部,但不要离开这条经脉。
 
因为以前我讲过,穴位不是一个点,不是一个坐标轴,坐标轴横轴和纵轴当中交错的一个点,这个点无限小,不是这个概念。穴位这个点会随着身体的气血盛衰而进行变化。一般来讲是指的一个局部,这个局部范围有的时候挺大,尤其是在经脉上,它会上移。比如任脉的关元穴,会在关元穴往上挪半公分,往下挪半公分,都会有灸感。这个部位有时候范围会很大。(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您在挪动的时候不要左右挪,要延续着这条经脉,比如在任脉上的穴位,要沿着任脉往上挪或者往下挪,不要横着挪。横着挪就挪到其它经脉上去了。所以这一点也需要注意,就是可以把姜片向上提起,特别烫的时候,也可以慢慢地挪动姜片,这样让局部不至于那么热,这种隔姜灸的方法应用很广,目前看来应用最广的就是隔姜灸。
 
有一些治疗科室,还有一种火龙灸,记得是最近这几年兴起的,就是把姜铺到后背的督脉上,然后再铺一层艾绒这么来灸。这个灸力特别强,有的人就受不了。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古代还是比较提倡在穴位上进行艾灸,在整条经络进行艾灸的方法,在古籍里记载的不多。所以我还是提倡尽量选择一定的腧穴,这种不是那么痛苦,同时效果也非常好。隔姜灸这种方法应用非常广,多用于因寒湿而导致的脏腑疾病。比如因为寒湿导致呕吐、腹痛、腹泻、风寒湿痹、外感表证,比如因为风寒导致的感冒,这时候就可以在大椎穴上进行隔姜灸。
 
隔蒜灸
 
第二个隔物灸的方法是隔蒜灸,在古代非常多,现在不多,但是也有。方法是将新鲜的大蒜切成厚0.2到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一些孔,上面再放艾炷,放在应该艾灸的穴位上,再点燃艾炷,等艾炷燃尽之后,再换新的艾炷,一般来讲,灸三到六壮,和隔姜灸一样。
 
姜对皮肤的刺激性低,但是大蒜对皮肤的刺激性就比较强了。因为隔蒜灸上面有艾炷,艾炷燃到底下热力非常强,就把蒜片里的蒜液逼出来了,蒜液就会刺激皮肤,同时大蒜的汁液非常烫,因此就更容易起泡。什么叫起泡?就是局部有一些炎症,这种炎症是无菌性炎症,大家一定要清楚,有的炎症是没有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发炎。艾灸之后有很多的化脓,实际是因为没有细菌而导致的化脓。伤口破了之后感染了,化脓了,这就属于有菌性的炎症,这是免疫力抗击外感的这些细菌。(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还有一种是因为皮肤局部受了一些刺激,或者受了一些微小的损伤之后,身体进行修复的时候,局部会有组织液渗出。表面看好像起泡了,这种起泡实际就是没有细菌引起的。因此用隔蒜片这种艾灸方式,就容易起泡,因为刺激性特别强。很多人就怕起泡,要想不起泡可以将蒜片向上提起,也是刚才讲的隔姜灸,用镊子捏着蒜片往上提,或者缓慢的移动蒜片,就是用镊子捏着蒜片上下移动。
 
一般来讲,我们身体的十二经脉、任督二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经八脉当中所有的脉络几乎都是上下运行的。大家记住路线,人只有一条带脉是横着走一圈的,一般的脉络都是上下走。所以进行缓慢移动的时候,要循着艾灸穴位所在的经络的循行路线上下来移动。
 
隔蒜灸这种方法多用来治疗瘰疬、肺结核、腹中积块、溃疡等疾病,但是在临床中都是在临床医师的操作下进行应用的。还有一种就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我刚才讲的,叫做铺灸。就是灸督脉的方法,也可以用蒜从大椎穴开始到腰腧穴铺上蒜泥,蒜泥上面放上艾炷进行施灸叫铺灸法,也叫长蛇灸。刚才铺姜方法叫火龙灸。长蛇灸是民间的一种灸法,多用于治疗虚痨病、顽固性的痹症、风湿病比较多,这是第二种常见的间接灸,也是隔物灸。
 
隔盐灸
 
第三种叫隔盐灸。盐在古代讲有很大的功效,可以除湿,可以排寒气。我以前讲儿科保健的时候,讲到有些小朋友肚子特别寒,用一些粗的海盐颗粒,再混上小茴香、干姜、丁香等,再放上些肉桂,肉桂打成比较细的颗粒,放在布包里包好,相当于海盐粗颗粒和其它中药材混在一起。以前没有微波炉的时候,我记得是放在铁锅上炒,把它加热。趁着热力放在小朋友的肚脐上,小朋友胃寒、腹泻就能很快得到治疗。
 
现在是放到微波炉里加热,然后拿它熥(tēng)肚子、后背、关节等。我为什么讲这段?就是因为盐外用的时候可以祛湿、祛寒。隔盐灸的方法只适用于肚脐,因此也叫神阙灸。(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肚脐是中医学的一个穴位,名字叫神阙,也叫神阙灸,是用纯净的、干燥的食盐放在肚脐上,肚脐有个窝,把盐填进去,让它与肚脐相平,上面再放上艾炷进行施灸。患者感到灼痛的时候灭掉艾炷,然后再更换艾炷。也可以在盐上再放一片姜,然后再进行艾灸,一般灸三到六壮,这种方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功效,但需要连续的艾灸。
 
在古代文献记载叫做“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症候改善。”就是灸到脉搏好了,肢体温暖了,诸症改善了。看这个词就知道古代用这种方法治疗什么,有点像治疗现在的一些急重症患者,像脱症、厥症类似的疾病。现代在临床上经常治疗虚寒性腹痛、吐泻、小便不利、中风等。在临床上也经常用隔盐灸的方法治疗这一类的疾病。我们见到文献上也有很多报道。
 
隔附子饼灸
 
第四种叫做隔附子饼灸,用附子片或者附子饼作为间隔物。附子饼实际上就是把附子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和,黏糊在一起,把它制作成直径大概3厘米,厚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用针穿一些孔,上面放上艾炷,再放到腧穴的皮肤上进行艾灸。为什么用附子?因为附子是辛温大热的一种中药材,有温肾补阳,疏通经络,通行百脉,温通经络的功效。(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经常用于治疗命门火衰导致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疮疡久溃不敛。疮疡久溃不敛是疮起了好久,一直收敛不了,说明身体的阳气不足,无法修复皮肤。所以就用隔附子饼艾灸的方法,帮助身体补充阳气,阳气足了就能让疮疡收口。
 
以上四种方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我不是特别建议大家自己在家里做,因为这些方法也比较偏于医疗,你要是灸不好的话,还容易起泡,泡破了还容易感染。所以这些方法尽量还是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来用会比较安全。一会儿我会跟大家讲什么样的艾灸可以自己在家里做。艾炷灸里直接灸和间接灸都不建议自己在家里做。(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因为,第一是对自己的体质不太了解,对自己皮肤的敏感度也不了解。同时您也没有艾灸的经验,很容易造成皮肤损伤,一旦损伤就很麻烦。所以我建议这些方法还是要去医院找专业针灸师给您操作,他会对您的身体进行辨证论治。同时他的操作方法也比较熟练,有经验,会根据您的体质来进行调整,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我讲的艾炷灸的第二个方法叫间接灸。
 
今天就讲到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中医彭鑫博士讲解《艾灸养生》系列课程(附语音)-之二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