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老”葫芦虫具

 bg1bgb 2020-05-13

谈及“老”葫芦虫具,首先要定义它们的出产年代。

范制葫芦虫具以清中期道光年间为盛,民间也出现安肃模、“三河刘”等代表作,再后来,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宗室绵宜曾在盛京少量范制葫芦虫具,其法取官模与“三河刘”之长处,既有官模之华贵又采三河刘糠胎之出音,实为养虫之利器。民国时期,天津先后出现旋大爷、李六爷、史老启、常春堂张家等几位范制名家,在器型、工艺等方面将范制虫具推向高峰。


建国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范制葫芦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王世襄先生《谈葫芦》一文的发表,京津两地重新迎来范制葫芦的高潮,出现了北京“喜字张”,天津王强、李德林、李广、黑俊芳等代表人物。天津范制的题材多为八骏图、勾连、麻姑献寿、福禄寿、漱口盂、麒麟送书、山鬼等。

按照葫芦虫具发展的时间线来看,个人认为“老”葫芦虫具的截止时间应为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范虫具则应称作早期新葫芦或“半老”葫芦。

如何区分老葫芦呢?

清、民两个时期是范制虫具的繁荣期,诞生了一批各具风格的范制名家。但是从器型、工艺等方面综合判断,还是能够区分出该时期的葫芦与后面所范葫芦的差别。

看器型。老葫芦为了方便上怀,鲜有大器型,且多圆底,没有葫芦套立不住。而且当年每家范制器型大都固定,了解每家大致出产过何种器型及代表作,也可做大致判断。如“三河刘”和早期安肃素模均无高身黑白虫葫芦,这种器型自民国天津就开始出现。

看工艺。老葫芦多用木模或瓦模范成,模制葫芦表面多可见四道或六道范制痕迹。王世襄先生曾在《中国葫芦》一书中对官模子葫芦的模具是这样描述的:“四道痕者其范四瓣。所范先用梨木四条拼合,断面作⊕形,中心依拟定之造型挖空,阴刻花纹。所范年年可用,唯不论葫芦能否长成,每年只能用一次,故成品数量大受限制……六道痕者,制模先用梨木七条,拼成木棒,断面作⊕形。其中心一条,上大下小,顶端留柄,以便抽出。木条先胶粘牢固,车床旋削成形。雕刻阳文花纹。随即如水泡开,束以铜箍,木模便告完成,实例如风雨归舟一具。下一步在木模外敷泥,厚约二厘米,待稍干,将木模中心一条抽出,所余六条可一一依次抽完,此时中空内有阴文花纹之泥范已具。入窑烧焙,便成瓦范,亦称砖模,用以套束葫芦幼实,秋老破范取之。用此法一模具可翻制无数瓦范,不受四瓣木范年仅一用之限制,实范匏工艺一大突破。”

看装配。老葫芦鲜见有厚口框,因为薄口框出音效果更好;蒙芯受当时技术限制以及上怀需要,也少见有过高的样式。

看色泽。老葫芦由于经年累月把玩,传至今日颜色多如蒸粟或重枣,内敛却又不失色泽,这种颜色是人工做旧所不能比的。

BG1BGB免责声明
图文来自网络,本人对文中观点不持立场,对文章观点不负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