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公祠和绣溪公园,无城的一双明眸

 万木无书 2020-05-13

小城故事多 赵莉

(按语:杨蓉老师的散文体察万物留痕,书写灵魂成长;以文字为药,细烹慢熬,医治时光里温柔的疼痛和生命中隐秘的渴望。笔调清新优美,思想灵动透明,如同一朵从血液里盛开的莲花,带来抵达人心的温暖和芳醇。其文意境高远、率真自然、清纯恬淡、简约宁静,读后总感觉有一种荡气回肠的豪情和云卷云舒般的惬意,在字里行间驰骋纵横。这次推荐她的两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回顾,写出了小城的历史和厚度,抒发了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赤子之心。其中《无城,让我看看你的眼》获首届“印象无为”散文大奖赛一等奖。)




杨蓉散文两篇
 
篇一:无城让我看看你的眼
 
如果说无城是一位娟秀的女子,墨池和绣溪就是她的一对明眸。轻轻一眨,芳名远播。
 
绣溪边,墨池旁,双狮守黉门,满园桃李香……”这是《无为师范校歌》里描述的美丽校园;我在她的怀抱里度过了飞扬的青春,墨池和绣溪也是我最常亲近的地方。
 
从古色古香的黉门出发,往右拐进一条叫鞍子巷的青石板小巷。民间流传无城有“九街十八巷”,那些曲折的街巷和错落的楼房织成了无城的衣袂,鞍子巷无疑是其最绚丽的一条飘带。再穿过嘈杂的中心菜市场,走上几百步就到了米公祠。


记忆中的米公祠饱经沧桑,隐退在滚滚红尘之外,咀嚼着寂寞。一个小园子,占地不到十亩,断壁颓垣下几间幽暗的砖瓦房。有一间门前竖着块木牌,上面用黑字写着“无为县图书馆”。最醒目的是园子中心,一方小小的池塘上耸立着一座四角飞翅的亭子。那时的我常常坐在亭子里读书,有时望着亭下的池水发呆:这水虽泛着混沌的苍绿,但并不黑,为什么要叫“墨池”呢?后来知道了米芾“投砚止蛙”的典故,原来这不起眼的园子,曾经住着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米芾知军无为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和神奇的传说。站在他泼墨挥毫的投砚亭中,我陡然生起了敬意。这一汪池水,沉淀了米公多少风采神韵!墨池旁直立着一块怪石,想到他为这“石兄”免冠下拜,我放下了瞻仰的姿态,只觉得那米颠是多么的率真可爱
 


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厚厚的《罗摩衍那》,坐在亭子里读到暮色四合,云深不知处。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在那个宁静的傍晚,掩卷之余,写了一首叫《夜色正浓》的诗,后来这首诗收录在《南国诗报》社出版的《九十年代短诗选》上。许是墨池的气韵,氤氲在柔软的夜色里,开启了一个懵懂女孩的灵感之门。
 
喜欢去的另一个地方就是绣溪。《无为地方志》载:绣溪筑于南宋,初名锦绣溪,新中国成立后更名绣溪公园。绣溪公园在师范对面约一千米处,南环城路下。仍是要穿过几条小巷,从小巷里走出来,眼前豁然开朗:碧水荡漾,绿柳披拂。一条长堤把椭圆形的溪水一分为二,堤上一座石拱桥,桥下有亭,亭前百米就是城中唯一的公园——绣溪公园。无为籍宋代诗人杨杰写道:“十里喧阗锦绣溪,秋千人健趁飞鸢。花明柳暗丹青国,日薄云浓水墨天。”诗中赞过的绣溪美景,盛日不再。眼前的绣溪公园素朴无华,大致分前后两区,前区有几株盘曲的古藤萝,一座堆砌的假山,山边一间“洗心亭”;后区矗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散布着一些烈士墓。除此之外,就是蜿蜒曲折的青砖小径,葱郁的树木和繁茂的杂草。
 


无为一中紧依绣溪之畔,绣溪的水声里流淌着琅琅的书声。周末,来园子里的多是学生,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或独自一人,来游玩散心,谈天说地,唱歌读书等等。平时园里则较冷清。有时候,公园的铁门还上了锁,让兴冲冲赶来的我,只能站在石桥边凝望着溪水,思绪随着水波上的烟岚飘荡。几条斑驳的木船泊在岸旁。
 
绣溪是黉门学子,甚至无为学子照相留影的必选之地。翻开那时的相册,绣溪定是不变的背景。它收藏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装帧成青春的扉页,在时光的纪念册里永不褪色。
 
黉门在我离开后不久改头换面,无为师范变成了“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让路过它身边的我,不由地生起淡淡的惆怅。随着无城城区的建设规划和快速发展,墨池和绣溪,明眸善睐,变得流光溢彩,令我逸兴遄飞,沉醉流连……
 


是前年参加市作协“走进无为”的采风活动,才在十年后再次走进米公祠。新扩建的米公祠好似返老还童,容光焕发,让我陌生又熟悉。推开赭色厚重的木门,“米公”三个鎏金大字镶嵌在雕梁画栋之间。跨入祠堂,诗书字画,阵容齐整;宝晋斋里,碑帖刻石,古朴安详。登上巍峨的聚山阁,鸟瞰四方;碑廊、拜石、投砚亭等景观层次清晰,格调大气。在这道新构筑的风景线里,墨池的面积和园区一样扩大了几倍,米公若在,定能够书写出更加酣畅淋漓的人生!历经千年,我似乎看到他潇洒的身影,听到他清越的吟哦。
 
重新整修的县图书馆独成一体,深秀清幽,静静地守候在米公祠背后。在如雨后春笋般冒起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广厦间,精心扩建的米公祠,让我们看到了执政者的高瞻远瞩和宏伟气魄。这一块书法圣地,彰显出这座城市独特的传统魅力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它雅致超逸的情怀散发出华夏文明悠久迷人的气息。无城,闪动着墨池这深邃而辽阔的眸子,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脚步。不知为何,墨池上的投砚亭,竟让我想起离这不远的醉翁亭,我从中读到了某一种类似的意趣。
 
掬一捧米公的清梦,向着那波光潋滟处走去。环城河像一串晶莹的蓝宝石项链挂在无城的脖颈,把这佳人衬托得熠熠生辉,脉脉含情。南环城河上新架设了一座桥,命名绣溪桥”,和绣溪长堤的古石桥两相呼应,双桥卧波,把绣溪公园和环城景区连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绣溪公园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造后,更加开放而具有时代风范。拆除了大门和围墙,全园以水景为中心,兴建了亭台轩榭,增添了游乐设施。整个园区布局活泼,因地制宜,融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看,有划着船在水上自在徜徉的,有在健身器材上积极锻炼的,有在球场腾挪跳跃的,有在亭下吹拉弹唱的……更多的人,是伴着歌声在翩翩起舞1999年去杭州,在一个傍晚逛西湖,我第一次看到很多老人在荷花池边的亭子里唱歌跳舞,那样优雅的老年曾让我心驰神往。曾几何时,这种场景已在无城遍地开花。连那绣溪岸边漫步的行人,亭中听风的过客,也显得风雅在胸,气度雍容。绣溪之于无城,犹如西湖之于杭州
 
现在,常和孩子来绣溪公园。他自去打球下棋或者嬉戏玩耍,我捧本书选一荫浓处坐下;阳光细细地把光屑从参天的枝柯间筛到书页上,落叶簌簌,不知今夕何夕。园中闲步,透过轻歌曼舞的人群,粉墙黛瓦的廊壁上一行字映入眼帘:“清以自廉,勤以爱民,淡以明志。”我往园后一一看去,新建的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里,坐落着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忠魂亭等。这里早已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时候我想,长眠于此的英雄儿女,定是微笑着的。他们的鲜血注入绣溪,一同汇入浩荡的长江,滋润着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而在这土地上生长的一百四十万无为人,他们汲取了勤劳和智慧,挥洒着开拓和进取,谱写出一页页的锦绣篇章,创造了一个个的神话传奇。
 
从不敢言,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简单的我,与水相亲,浸润了一缕灵光,撷取了一瓣神采。而只是,沿着无城的经脉回溯,如鸣佩环里,读懂了和她的血脉相连。我在寻找最美的彩笔,绘出她灿烂的笑颜。
 
且看,她衣袂飘飘,眼波盈盈,正风姿绰约地走向那“无为而治”的明天! 
(写于2012年


篇二:一个人与一座城
               
找不到自己的时候,我常去小城的两个地方走走。
 
这两个地方,我把它们比作小城的一双眼睛。代表着历史和发展,文化与经济,深度和气度;明眸善睐,哺育和滋养着一座正在崛起的皖江城市。
 
 一个人与一座城,相遇相守,是缘分。小城生我养我,这两个地方——米公祠和绣溪公园,它们安静地陪伴着我,这么多年,已融入我的血脉,安抚着我的灵魂。
 
很静。莲花开在墨池里,池水是澄碧的,花是粉红的,有的躲在亭亭的碧叶底下,有的出水怒放。院墙外,一株财大气粗的老榆树,挂着满身的榆钱,也是静的;树顶上灰白的云影、天空是静的,车声市声仿佛也是,一切都像沉淀在池水里,时光停滞。 明月夜,在这里,米公写下“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杆十二,宇宙若萍浮。坐在投砚亭里的我,在静的空气的包围里,就觉得模糊了古今,千年好似一瞬。这些绿柳,藤萝,赭红色的古色古香的窗格,亭台上的祥云花纹,石砌的栏杆,安静地注视着我,握笔的姿势。在叠放着黑色小瓦片屋脊上的电线杆上的小麻雀也是安静的,眺望着高远的天空。眼前的水碧得像绸缎,却有泠泠的水声,不知从何而来。且让我享用这无边的宁静,吸纳宇宙的飘逸,感应米公的清俊,冥冥中触摸着他博大的心灵,潇洒的风神。
 

前尘往事,纷至沓来。
 
那是怎样年轻的一个暮晚,星星刚刚点亮幽蓝的天幕,墨池开启了懵懂女孩的灵感,也为爱情作了见证。我挥笔写下《夜色正浓》:
就这样紧握着夜色
在我们身后渐渐变浓
迷离的灯火
岸边的疏枝
在微风中轻轻呢喃
我读你星光般的眼睛
你抚我唇角边的笑颜
就这样紧握着夜色
在我们身后渐渐变浓
 
不知道米公是否也在一旁轻叹:选择用文字去世间行走的女子呀,注定了一世清醒的孤独!
 
可是,文字已化为光和暖,指引着生命穿越了一场又一场的迷雾,抵达云淡风轻。如同米公,你拜石为兄泼墨挥毫,虽桀骜不驯,与世难容,但又抒写出多么酣畅淋漓气韵生动的人生!
 
那是三月,我在洁白的纸页上写着:如果你能感受到我的爱,那么深沉的爱,你就会知道,此刻,坐在投砚亭里的我,蘸着这春日的阳光,鸟鸣,池水,在和你作心与心的交流。每一处发现,我都渴望与你分享,每一缕情思,我都期望能飞到你身旁。你怎么有这样大的能量?
 

野桃花已开,腊梅快要退场,这百花的时序总这样自然安排着,有风拂过来,吹过我不再如花的容颜。
 
在这石桌一角写字,亭台轩榭都在身旁注视着我,这一刻的阳光,该和千年前的一样。和熙,祥宁,慈悯众生。那些倒映在墨池里的飞檐翘起了多少梦想?每一个这样宁静美好的时刻,我都觉得你也在场,微笑地注视着我,并发现着我的发现,欢喜着我的欢喜。每一个美丽的发现里都有你。你在风中,在一树花香中,在水面的波纹里,在我掌心下的纸页间,在每一寸阳光里,啊!我怎能把你忘记?
 
 我想我已重生,借着文字的翅膀,更加洁净,丰盈,会更加有力地奔跑。我一点点探寻着爱的真谛,人生的意义。你在,或者不在,我就在这里,不悲不喜……
 
在红尘里行走的尘埃,都可以在一池碧水里稀释。我常常会看到,十七岁的我,第一次走进小城,踏入黉门,来到这里,捧着书坐在墨池旁的一个个晨昏。在它的容颜变迁里,我依然能够读懂它古老的灵魂,并在时光飞逝中,看到那个最初的我,带着明媚的忧伤和对世界温暖的憧憬,揣着梦想从这里启程。
 


去绣溪公园。
 
从课堂里出来,径直朝着波光潋滟处走去。秋阳澹远,闪烁在湖面上,风拂过柳丝,落进我的眼眸。这样打破常规的出走,且把它当做一次逃离。或者,是一场无预谋的私奔,和秋天。
 
现在的我,更喜欢来到公园后区烈士陵园。不再如从前,只在前园打球,或者读书。
 
翠碧浓郁的香樟树连成了一堵绿墙,又像是恪尽职守的卫兵,守卫在陵墓旁。这些香樟树都有些年头了,十多年前,当揣着澎湃青春的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它们就在了。
 
枝繁叶茂。奇怪的是,粗壮的枝干全都倾向有阳光的一边,伸展着身躯,形成一幅天然的绿屏障。我就坐在这屏障下的石椅上。叶子在地面晃动,我抬头,透过枝叶摇曳,看到一串串铃铛一样的香樟果,看到秋阳洒落。远处,薄雾中高楼林立,隐隐的车声,渐趋忙碌……
 
墓群静默,有几个老人闲适地靠在那儿聊天,不时传来争论和笑语,如此亲切随意。把躺在墓里的烈士,当做了最忠实的听众。
 
不复存在的生命,也就挣脱了所有活着的枷锁。躺着的人,不再是套中人,功过,任由后人评。生命、价值、意义……走到这里,自然而然的,会想到这些问题。这里真安静。
 
安静的,让你的脚步停下来,听听来自心底的声音。没有鸣噪纷纷,偶尔的几声鸟鸣,清旷悠远。水波澄明,在远方闪动。
 


林间落叶,簌簌而下。看到两块静静躺在地上的墓碑,上面年轻的名字,镌刻着纷飞的战火和热血抛洒的岁月。烈士纪念碑下的广场附近,有人打球,打牌,打拳,也有如我一样闲步的。有时候走着,看着,会莫名的落泪。正是这些躺在地下的人,换来了静好的岁月。那样纯粹的为了信仰而献身的年代,坦荡大气的灵魂,铸成不朽的巍巍丰碑,值得我顶礼膜拜。有些懂得,真的需要时光来点化。诸如“伟大”“英雄”此类铿锵的词语,并不是遥远空洞,而是血肉丰满骨骼挺拔地立在心里。提醒我,生命有博大,奉献,悲悯。这些安睡的伟大的魂灵,他们的生命,是有硬度有温度的载体。胸怀苍生,正义凛然,才会构建出大气磅礴的人生。
 
面对这些躺在地下的人,我常常会想到,过去,现在,未来。
 
人,最无法战胜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灵魂的荒芜吧,所以我们,总在寻找桃花源。这世间有太多的考验,人生有太多的磨难。有没有什么能让人无惧生死,无惧这寂寞沉重的人生?那就是,怀着单纯而坚定的信仰。爱,应是信仰的核心。爱天地,爱众生,爱国,爱家……   
 
和平生活,不善于生长传奇,而更容易沉溺于个人的忧患得失。可是,生活可以平淡,心境却能高远。超越世俗,跳出狭隘,触摸高尚,让灵魂中闪光的苏醒。你当然知道,生活中的你平凡普通,但绝不妨碍,你去亲近这些大词。例如“大气”。这个词应来自于生命源头的觉醒,不造作,不牵强。做大我,才会心胸开阔,心存敬畏,感激并奉献着。
 
在这里走一走,割断喧嚣的红尘,于我,会跳出眼前和那个小我。水碧天蓝,天高地阔。眼前的一己悲欢离得好远,生命该有大气象和大格局的。安静地走一走,体味生命的内涵,从虚妄中走出幽暗薄弱,注入宁静,厚重,深远……
 
小城,给我生命,记载着我的青春、爱情,却不知会不会挽留我的一生?而无论身在何处,这两个地点,都会停驻在心灵深处,静静地注视着我,温暖着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写于201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