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寡妇征婚上联“上心下心都忐忑”,穷秀才妙对下联,两人喜结连理

 xcaq 2020-05-13
原创 国学大观园 2020-05-03 22:41:57

我国对联文化,可以说在传统文化当中,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不管是民间的市井布衣,还是高朋满座的文人府邸,对联作为一种文字游戏,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对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和诗词很像,都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有很多诗词都是从对联中演变而来的。

寡妇征婚上联“上心下心都忐忑”,穷秀才妙对下联,两人喜结连理

比如《红楼梦》一书中,就有大量的对联,最著名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无为有处有还无”说尽了红楼梦一书。无独有偶,《西游记》中对联也是相当丰富,比如第15回的对联:“千仞浪飞喷碎玉;一泓水响吼清风”,还有第四十回的对联:“日暖岭梅开晓色,风摇山竹动寒声”等等。

寡妇征婚上联“上心下心都忐忑”,穷秀才妙对下联,两人喜结连理

对联文化不仅仅活跃在文学作品和诗词歌赋当中,道教中也有很多对联,读起来也是十分的发人深省,细细感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人生在世追名逐利,为了利益的多少彼此身不由己,困顿一时,而如何淡化名利就成为了道教修为的终点,有副对联写道“利锁名缰,笼络许多好汉”,下联是“晨钟暮鼓,惊醒无限痴人”。

从古至今,对联文化经过多次的演变,最初对联的形态是桃符,也称为楹联,后来随着对联文化的普及,逐渐用起了对联这个称呼。对联发展到唐宋一代,可以说是初具规模,尤其在宋代,苏轼常常以对对联为乐,还流传了很多诙谐幽默的对联趣事,现在品读依旧能让人忍俊不禁。

寡妇征婚上联“上心下心都忐忑”,穷秀才妙对下联,两人喜结连理

到了明清两代,对联文化早就深入民间,明朝过年,家家户户就有了贴春联的习俗,而春联就是对联的分支,其中的唐伯虎、解缙等人,也是对对联文化情有独钟。清代的纪晓岚和乾隆之间的一问一答,我们也时常在电视剧中看见。

对联有的长,有的短,但大多数对联一般控制在十字以内,而长一点的对联几十字、几百字也是不计其数。对联的种类也有很多,比如回文联、数字联、拆字联、谐音联等等,本期就和大家分享一个对联小故事,运用的就是拆字联的创作手法。

寡妇征婚上联“上心下心都忐忑”,穷秀才妙对下联,两人喜结连理

在北宋仁宗年间,民间就流传以对联招亲的说法。有一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就曾以对联招亲的方法,选取到了如意郎君,两人生活得十分美满。可是好事多磨,这名女子的丈夫因为常年出门在外做生意,有一年乘舟溺水而死,这名女子就成了一名寡妇。

很多邻里乡亲就劝女子改嫁,毕竟在中国古代,女人如果一个人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一开始这名寡妇是反对的,毕竟自己丈夫死后有三从四德的约束,而且与丈夫情深意笃,就没有改嫁的想法,后来经过亲朋好友不停做思想工作,也就同意了。

寡妇征婚上联“上心下心都忐忑”,穷秀才妙对下联,两人喜结连理

这名女子虽然失去了丈夫,但是她本人却多才多艺,想找一个肚子里有点墨水的如意郎君,于是就采用了对联招亲的方式。很多媒婆不停地东奔西走,再加上女子的老爷子举办了一次招亲晚宴,很多才子佳人纷纷来到了府上,决定碰碰运气。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女子在绣房之中写了一副上联,管家把对联悬挂在高堂之上,众人抬头观瞧,只见上联是“上心下心都忐忑”。

这副对联是个拆字联,“忐忑”最早出自《西游记》第45回:“八戒闻言,心中忐忑”,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曾说:“听松声谡谡,宵虫哀奏,中心忐忑,悔至如烧”,忐忑代表心神不宁的意思。

寡妇征婚上联“上心下心都忐忑”,穷秀才妙对下联,两人喜结连理

很显然这是在说女子家人的心情,而想要对出下联,也绝非易事。在场之人看到这副对联,纷纷摇头晃头,寻找对句,可是一时半会又无法搜罗出与其匹配的下联,一时间难倒一片众人。

正在大家都陷入思考的时候,一位穷秀才刚好从门前经过,一眼就看到了这副对联,打听清楚以文招亲这件事后,他进入了堂中,大声地对出了下联:“山奇山区山崎岖”。

寡妇征婚上联“上心下心都忐忑”,穷秀才妙对下联,两人喜结连理

​这副对联一出口,在场之人纷纷叫好,闺中的寡妇听到这副对联,也是芳心暗许,于是两人就约定好了日期,三天之后拜堂成亲,喜结连理,过上了幸福生活。

中国的对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仅是交友的利器,还有征婚寻找伴侣的功效。而对联又没有固定的答案,也就是说只要你够聪明,够机敏,你也能对出下联而名垂青史。

  • 今日话题:如果上联是“上心下心都忐忑”,你能对出下联来吗?欢迎在下方写出自己的高对,我们一起学习和分享。

文 | 国学大观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