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即行动,是打败拖延症的致胜法宝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5-13

      你有拖延症吗?领导交给你一项工作任务,本来你感觉很简单,时间很充裕,你是否会靠到最后要结果的时候,才去着急忙慌或手忙脚乱的应付呢?

      的确,很多人都有拖延症,对吧?凡事都要拖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刻,才去完成。这事困扰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

    通常,我们对拖延症的看法,这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意志力不够坚定,态度不够坚决,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但是拖延症的深层次原因,绝非如此。

      1955年,有位英国的政治学家,叫帕金森,提出了一个“帕金森定律”。简单说就是:一个组织,总是会趋向于层级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膨胀,人越来越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帕金森提出这个定律,是源于对英国官僚体系的观察。那是因为当时英国政府很腐败吗?不是。当时英国政府公务员,也觉得自己工作很辛苦的,每天忙得要死。那为啥呢?是因为人类组织的自然规律:不是干多少活儿,需要多少资源。而是有多少资源,组织就一定会膨胀到那个程度,直到把这个资源耗尽为止。至于活儿有没有多干,干得好不好,反倒不在考虑之内。

       拖延症的问题,其实也是消耗到时间资源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拖延症?不仅是因为自我管理不严格,而是因为只要时间资源在那里,你就会倾向于把它用光用尽。

       以前,无论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我们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物品,无论种一亩地的庄稼,还是在流水线上加工一个零件,物品的边界是清晰的,所需要的工作时间就是有限的。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各种工具和创新,节省时间资源,获得更高的效率。

      但是现在我们的工作对象呢?越来越是“事情”。比如写一篇稿子,比如炒股,比如准备一场演出,比如做一次营销活动。只要是“事情”,背后包含的复杂度就太高了。而且,只要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膨胀成任何规模的工作。

拿投资股票这件事来说,你要决定买一只股票,请问这件事需要多少准备工作?没头儿啊。你可以去看这家公司的财报、可以去了解它的企业文化、了解创始人和高管的背景、了解它的产品和服务、了解股民对他的评价、了解分析师对它的看法。只要有时间,你可以无穷无尽地围绕着这个决定做准备,没有一件事是毫无必要的,也没有一件事是确定有必要的。从投资结果上看,这么做准备,其实也不见得就一定比随意做决定要好。

       得到《心理学基础30讲》主理人,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刘嘉就总结过拖延症的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完美主义。在准备一个选题的时候,他就会想,如果这个选题不做得特别有新意,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那么做这件事情就没有意义。于是,完美的想法还没有来,截止时间先到了。第二个原因,他称之为梦想家。所谓梦想家,就是有了很好的想法,但是却不愿意花时间干具体的事而去实现它。比如我有了很好的想法,但是一想到要写出这个好的想法,还需要查文献这些繁琐的事,就立刻觉得手中的笔有如千钧重负。第三个原因是担心。为什么担心呢?因为会害怕重大的变化和挑战会产生难以控制的后果。比如心理学和我们的很多常识是相反的,于是我就会担心,如果脑洞开得太大,把大家吓到怎么办?第四个原因是对抗。我们拖延,有时候是为了对抗他人的反对意见。当他和得到的主编在内容上产生分歧时,那么拖延就变成了他坚持自己观点、表达不满的武器。第五个原因,他称之为危机制造者。面对危机,飙升的肾上腺素会让人们精力充沛。于是,我就期望在最后一刻的危机,能榨出我百分之百的精力。第六个原因就是过劳。当面临一大堆截止日期,感到忙不过来时,就会处于焦虑无助的状态。这在职业心理学中称为倦怠。太累了,干什么事都无趣,干脆就不干了。这通常是我们产生拖延症的六大原因。

     而功能表格应用服务公司Jotform的创始人艾泰金(Aytekin Tank),他在内容平台Medium发表了一篇文章,也分享了导致拖延的原因。

     首先,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取得什么成果。接受新任务时,人们会感到兴奋,但几个星期过去后,会产生挫败感。科学表明,人类更倾向于即时满足,而不是延迟满足。但有价值的事,很少能够一夜成功。艾泰金建议,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就可以用预先确定好的方式来奖励自己,这样能够带来继续前进的动力。第二,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做。艾泰金在创建JotForm的早期,也不清楚自己应该从哪儿开始做,他经常会做一些低价值的活动,来结束自己的“拖延”,但是“缺乏计划性会导致不必要的混乱和逃避”。他建议,你可以问问自己的导师和朋友是怎么做的,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合理安排时间。第三,害怕失败。艾泰金也会害怕失败,他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同时还错过了发展客户基础、建立商业伙伴关系等机会。人们经常会把自己的表现和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他建议,我们要不断地去想想“我们是谁和我们取得的成就之间的关键区别”。第四,我们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儿。拖延症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不喜欢手头的任务。艾泰金在做不喜欢做的事时,还会询问自己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果我完成这项任务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不完成这项任务会发生什么?我的总体愿景是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他会通过这些问题,帮自己找回目标。

      其实拖延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当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美国人类心理学者皮特·霍林斯(Peter Hollins)在他的新书《科学走出舒适区》里提出了两个建议,来帮助解决“拖延症”的问题。

      首先是使用四七原则,在完全准备好之前就开始跑起来。我们常用的拖延借口之一就是: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收集足够的信息。那么到底需要多少信息才能开始一件事呢?霍林斯认为,这个数值在40%到70%之间。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在做决策和具体行动时,就使用了四七原则,也就是当你面对一个艰难决定时,掌握的信息应该高于40%、低于70%,而到了这时就可以开始行动了。这样你既拥有足够的信息去做一个明智的决定,同时又不至于太多冗杂信息带给你干扰。低于 40% 的信息容易做出鲁莽的决定,而如果高于70%,你会因为多余的信息产生犹豫和不确信,甚至自认为“懂得多”而丧失兴趣。

      其次是走出舒适区。拖延问题也许是我们呆在舒适区里太久了,不适应舒适区之外不舒适的环境,导致事情拖着不做。所以要降低原本舒适区中的标准,从小处逐渐培养应对不舒适的能力。而在走出舒适区时,直接对抗我们自己情绪化的欲望,我们常常会面临失败。方法是从控制理性决策的能力来实现。比如,以减肥为例,你可以列下自己在饮食上的开销是多少,然后砍掉25%。当你在看到便利店有巧克力时或者同事问你要不要带一杯饮料时,你就会更容易控制自己。在少看电视剧减少时间浪费问题上,控制情绪化的欲望就是克制不去看,而控制理性上的决策能力就是不再购买视频网站上的会员。

      对于有拖延症的人来说,“明天再说”是一句很熟悉的话。我们想要拖延的,往往是那些现在就要花力气,但要以后才能看到好处的事,比如更美满的夫妻感情、更成功的事业、更大的成就感等等。怎样做才能避免目光短浅,让自己去做待办事项上难做的事?经济学家、咨询公司麦肯锡前合伙人卡罗琳·韦伯(Caroline Webb)的答案是,想办法改变大脑感受到的好处与坏处。如果让大脑自行决定,它的感受是,“现在要做事很麻烦”要比“长远来说能完成一件事”重要,“我们得让自己觉得‘采取行动带来的好处’大过‘现在要花的力气’”。

      韦伯在《如何拥有美好的一天:运用行为科学改变你的工作生活(How to Have a Good Day:Harness the Power of Behavioral Science to Transform Your Working Life)》这本书里,给出了战胜拖延症的5个建议:

       第一,幻想一下完成目标的好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哈尔·埃斯纳-赫什菲尔德(Hal Ersner-Hershfield),想知道怎样才能让人们愿意做那些不会立即带来好处的事,比如怎样才能让人储蓄?他和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受试者看见自己未来的照片、对未来更有真实感的时候,就会对存钱会产生很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做了四种实验,问所有受试者愿意把一千美元中的多少钱存下来,如果受试者看到电脑上自己变老时的模样,大脑就能真实地感受到未来,他们存的钱是其他人的两倍。韦伯说,如果你的待办事项上有一直拖着不想做的事,只要在心中仔细想像做完的好处,就会有动力去做。

      第二,给自己能立刻享受的小奖励。如果你制定了一个长期规划,需要努力很久才能看到成果,这时可以答应自己,只要完成计划的一小步,就可以先得到一个小奖品。

      第三,把踏出第一步变成一件开心的事。当你很怕去做某件事时,可以先找出“最小的第一步”,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开始往前走。如果不害怕,只是拖着不想做,其实也可以用这招,让大脑觉得短期付出的成本并不高。此外,还可以把“最小的第一步”和“今天很期待的事”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把想逃避的事和不想逃避的事绑在一起。这时候可以使用一个“如果……就……”的公式,比如,如果走过了一个能让自己心情变好、绿意盎然的公园,就花一点时间思考你正在逃避的工作。韦伯说,我们可以靠着小小的奖励,让大脑觉得眼前要做的事,其实是一个个享受的机会。

      第四,提醒自己不做的话会出现什么后果。人们会评估做一件事的好处与坏处,那不做会怎样呢?继续维持现状会发生什么?人们通常不会去想不行动的结果,这种现象叫做认知偏误(omission bias),“什么都不做”感觉上要比其他选项更有吸引力,拖延症就是这样出现的。韦伯以她的一位朋友为例,这位朋友总会拖延自己的演讲稿,于是她想象了自己不准备的结果,发现那是自己最大的噩梦,她可能会在台上发抖,讲得很差。想像完这些,她就有了执行动力。

      第五,说出口就无法反悔。如果第四条也无法给你行动的动力,可以提前向大家宣布自己要做某件事。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家莫利·克罗基特(Molly Crockett)从研究中证实,人们在抵抗诱惑时,提前做一些准备和承诺,要比靠意志力有用。这是因为大脑中的威胁与奖励系统,十分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公布自己的计划,相当于给自己增加不完成计划的成本,没有人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很好笑或是很懒惰。比如,很多人在报名马拉松之后,会告诉所有的朋友。韦伯要是想要拖延某个活动的话,就会提前告诉老公她要去。

      总结一下,战胜拖延症,初级阶段我们可以使用的办法是排除诱惑因素,并立刻行动;而中级的办法是去除完美主义,学会迭代更新;高级的办法则是养成习惯,减少对意志力的依赖。

      总之,行动起来,不要给自己任何理由,就是克服拖延症最好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