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的立意 散文的立意是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且是首要步骤,是构思过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讲一讲散文的立意。 一、什么是散文的立意 上次在讲散文的线索时我曾简单讲过散文的立意,我对什么是散文的立意,曾这样表述—— 什么叫立意呢?“立”就是确立;“意”则指你要写什么,也就是怎么立题,或称中心思想。“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你要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意是文章的灵魂,它决定文章的品质高低、价值大小。同时,写作过程中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立意的需要来确定。所以没有立意,文章可能就是“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其内在品质也就无法形成。 其实呢,散文的立意就是作者在写作中对情感与事物的定义,是情感与事物两者的完美结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立意也可以这样说,就是作者通过文本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和写作意图。 二、散文写作为什么要重视立意 第一,这是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所要求的。这里我们要记住,散文的取材是散,但要求“形散神聚”。散文不像小说,无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取胜;也不像诗歌那样特别讲究语言的凝练简洁;更不像一些论文那样以严谨的逻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散文说到其根本是什么呢?我觉得散文就是表达作者的感悟,包括情感上的、认识上的,这是散文的共同特征,或者说散文是一种融入了个人生活体验的书写方式。这样说来,散文就应该有一种魂魄在内,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散文写作的立意就显得格外重要。 再进一步说,立意为先,有了好的立意,还对题材的处理和表现奠定了基调。立意就好比是幽烛的灯光,贯玉散珠的红线——线索就是基于立意才产生作用的;有了好的立意,貌似松散的材料可以组成有机的整体,看似平常的事物也可以挖掘出深刻的主题。 第二,我们写文章无非是为了达意,因此进行散文写作首先就要先立意。立意是我们行文的出发点,也是行文的终极目的。立意有无价值,深刻、新颖程度如何,往往是衡量文本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尺。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把立意视为文本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非常重视文本的立意。 还要看到,散文文体的个性化色彩强烈,往往依作者的情性流走,而人性善恶皆备,美丑俱存,容易使文本失之低俗。所以散文立意的精彩与否,决定文本境界的尊卑和品位的高低。 在中散网,我看了一些散文,总觉得写得有灵气有味道的并不多,称得上佳作的更是少见。另外有些哼哼丫丫的东西,虽然文笔很不错,但感情总是觉得浅薄,相反倒不如一些语言平实的作品。特别是有些作品,不知是怀旧呢还是思亲呢抑或是吊古呢?看完了总感觉一头雾水。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要么立意平淡,没有新意,要么没有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主题不突出或没有得到升华,缺乏应有的内涵。 第三,刚才说到,写作就是要达意,是说散文的目的都在于写情写意。而情意的表现形态又千差万别,或隐或显,或强或弱;或者就是一种情趣,一种感觉,一种意绪,这是很难用明确的观点、见解、主张、思想之类的概念来确切说明的。正因为这样,散文尤其要讲究立意,散文的立意也就更难把握。可以说,散文是立意的艺术。 作为散文作者,功夫首先就表现在立意上。散文的题材广泛,没有意在其中,就会真像人家说的那样:形散,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立意,散文就不能充分发挥小题材、小文本的文体优势,让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审美享受。有人说:论形式精美,散文不如诗;论主题的凝重价值,散文不如戏剧、小说;论表意的直接明白,散文不如史传与论文。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散文的文体优势也在于这种自由与灵活,在于赋予这自由灵活的文本以超乎寻常的审美价值,这就显出散文立意的重要作用。有了好的立意,就使散文文本在读者心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效应,甚至超越时空局限,产生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散文就是这样。 三、散文立意的追求 毫无疑问,重视立意,就是要求散文作者对于自己的描述对象,既要有真切的感受和精到的见解,又要有一种可以与上述思想认识因素互为表里的审美情致。这就涉及到对立意的追求。 首先应当是新颖—— 我们说新颖,并不是要故作高深或追求一种玄妙莫测的东西,恰恰相反,它应该出自平凡,从平凡中显出非凡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力求出新,怎么出新,举一些例子: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的立意,就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标题紧扣立意,在今天仍有一定意义。 比如“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是贾平凹《丑石》的立意,很新鲜,仔细一想,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概括出来了。 再比如“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是刘义庆《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一段的立意,也说出了一定的道理,很有韵味。 这些立意,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为一种哲理。 再看我们身边的例子,比如玉凤的《玉石旧事》,鉴石的过程就是鉴人,这个立意也很新鲜。胡琳珍的《盐官观潮》,“许久期待,为的就是这瞬间精彩。一生打拼,换的就是这良久回味?”这个立意给人以深思,话到意远,很有嚼头。 我说过这样的话,就是写散文不要贪多,写一篇就应该要超过自己以往写的。什么意思呢?就是立意要新,要有新意,尽量做到不同凡响。所以,写文章不要嚼别人吃过的馍,不能千篇一律,那就没意思了,写了也不好发表,何苦来呢。当然初学者练笔,那是另一回事。 其次是要独特—— 新颖与独特相连,单独提出来说,是强调我们在写作前要学会思考,尽量做到对事物要有独特的发现、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须知愈是个性的,便愈是新颖的,它的魅力也必定会经久不衰。古今那些散文珍品,其立意大都比较新颖,其源就在于有独特的感受。就是那些写事物之美的散文,其立意——就是对美的独到发现和理解,也往往是超出了常人的,让我们领略到了宇宙间一种不同凡响的美。 的确是这样,文章立意容易,但精于立意难。散文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在内容方面要求新,而且在立意方面更要求新颖和独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他人所不能的精神产品。 这里我讲一下我自己,我写东西笨,如果要写一些景物,如果有条件,非要到现场体会一下不可。比如写壶口瀑布,我事先想到已经有许多好的散文摆在那了,包括一些大的手笔,怎么办?没别的辙,只有去体会一下,写出独特的我,写出我的独特认识。我写过《夜枕黄河》,又想写雪落黄河,其实不同地方的黄河我都见过,还多次在结冰的黄河上走过,可是时间不一样了,地域景物有变化了,怎么办?还是要去,不去心里不踏实。呵呵,不管是谁,表面看妙笔生花,后面不知道有多少辛苦呀! 第三,怎么才能学会新颖和独特—— 立意的新颖和独特与阅历、生活经验、学识有关,我们应当尽量多吸收知识,多参与生活,多看一些好的文章,多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要知道,散文的“意”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和理解。因此,作为写作者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与时代同人民共呼吸同命运,才能感受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丰满的思想内含。这种内含,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是文章的立意。这种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灵感,在写作中,我们要学会和善于捕捉这种心灵的颤动、思想的火花。 散文表达随意,这样就容易使文本流于平庸。作者可能是想写就写,有感即发。写出来一吐为快,轻松惬意。而读者则是有求而来,或求消遣愉悦,或求有所教益。如此种种,则有赖于散文文本立意的多样性,而立意的多样性会使文本境界呈现出多样性。 我喜欢胡琳珍《盐官观潮》最后那一段话,刚才我举例了。为什么?就因为它留有空白,让大家去想。怎么想?当然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这就是立意多样化的例子。 第五,立意需要造境来烘托—— 我以前说过,散文和诗歌是亲戚,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两者都讲究营造意境,都是以浓烈的情感感动人,以美妙的意象、意境感染人为美学追求的。所以,散文和诗歌一样,也应追求一种“境界”。因此散文写作就是要追求一种“造境”的艺术。 呵呵,这都是相关的,立意的艺术,造境的艺术,这样讲就是为了突出散文的这种特点。 散文的境界也和诗词的境界一样,具有相同的内涵构成和美学价值。散文和诗歌都是作用于读者情感的。情感不真不足以感动人,情感不强烈则不能震撼人,情感没有普遍性意义就无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美的衡量,永远都着意于对作品的思想情感与立意价值的评价。所以,散文的情感投入、立意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散文的思想情况一旦确立,也需要造境来烘托。所以,有人说散文是立意的艺术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在写作中,怎么营造意境呢?散文如同细绢,文笔细腻,情丝绵密。如同写意画,需要穿插其中的或深沉或细微的情感来支撑整体的基调。这样在写作方法上,对于文章所需的议论,有的就多穿插于表面的行文中,比如鲁迅、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这样;而有些作家文风素雅,不善直抒胸臆,多隐于写意状物中,比如沈从文、汪曾祺的散文。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写作风格,对于题材的表现,应该是在富有深刻理解或感情基础上给予精准的描写或感情充沛的刻画,以此来打动读者。但是要注意,尽量不要出现大段苍白的描写或议论,要将抽象的感受与具体的描写如同串珠与丝线那样紧密有序的结合。 总之,在写作中,情感的真实动人最重要,另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笔与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做到行文流畅,内涵丰富。希望大家努力。 就讲到这里,下次讲构思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