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为人知的下鸾桥战斗,为何在八路军军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

 史说新域 2020-05-13

1945年2月,八路军晋绥第六军分区三十五支队在取得春景洼歼灭战的胜利后,又奉命在山西宁武县西部地区开展游击战,与日伪军作斗争。

2月22日晚,有侦察员回来向支队首长报告,宁化据点的日军27名、伪军29名,押送着4辆大车和10多个民夫一部,向宁武县运输粮食,当晚宿营东寨,第二天一早可能向宁武城出发。

侦察员还着重指出,日伪军携带的武器当中,包括1挺重轻枪、2挺轻机枪和一批“三八式”步枪,同时车上还押有被俘的八路军武工队、民兵3人。

“这一仗非打不可!有两个任务必须完成:一是要救出被俘的同志,二是要夺取敌人的机枪。”支队长郑志高一听到这个情况,当即决定打一场伏击战。

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各排各班都议论着要怎么打好这一仗。

当时八路军部队装备很差,如果能夺取敌人的武器弹药,可以大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此郑志高号召全支队一定要打好这一仗,争取全队武器更换“三八式”。二排向一、三排提出竞赛,战斗中要缴敌人的“拐把子”机枪。

黑夜,支队隐蔽在离东寨敌据点只有两三里的下鸾桥,突击队埋伏在公路两旁,像张开的口袋一样,布置好一个严密的伏击圈。

太阳出山的时候,敌人果然来了。敌、伪军大摇大摆,懒懒散散地走过来,没有尖兵,也没有后卫,日军后面跟着警备队,大车、民夫、牲口,稀稀拉拉一大串。

战士们早就等得心急了,大家都盯着夹在敌群中的那匹白骡子,大家估计,白骡子驮的可能是一挺重机枪。

日本兵走近了,突然,第一突击队迎头开了火,一阵猛烈的射击,把敌人打得四处逃窜。其余两个突击队一也在响亮的冲锋号声中冲上来,敌人拼命逃跑,有五个日本兵被我火力压在一堵墙根底,像一堆刺猬蜷缩着,根本不敢动弹。

副连长郭恩祥对准敌人接连投过去两颗手榴弹,然后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冲向敌人,敌人吓得哇啦哇啦惊叫起来,向着河滩跑去。

郭恩祥紧追不放,不幸被侧翼敌人击伤。

这时候,排长李芝敬带着突击队赶上来,他不顾自己身负枪伤,向逃窜的敌人追去,杀伤了几个敌人,救回了郭恩祥。

一排长王云带着第三突击队也冲上来,迎头碰上几个日本兵正在向他们射击。战士姚福寿准确地投去一颗手榴弹,冲上去缴了敌人一支三八式步枪。

小战士杜玉拴看见别人缴了枪,眼都红了,他尾追着一个伪军,边追边喊:“缴枪不杀!”伪军吓得腿软跑不动了,举起枪当了俘虏。

正想逃窜的敌人,在一座大庙旁边遭到第二突击队的拦击。副连长张元击毙一个企图顽抗的日军,又缴获了一支崭新的“三八式”步枪。

五班长张发才带着全班战士冲向退到河滩踞守的敌人,伪军架起机枪正准备射击。张发才手中的枪先响了,敌机枪射手不动弹了,战士们一拥而上,扛回来一挺“七九式”机枪。

预伏在村边的侦察员们,早就注视着那匹跑来的白骡子,终于抓住了白骡子,从驮上解下来一看,不是重机枪,是一捆步枪,清点一下共有14支。

一场激烈的战斗沉寂下来,战场上遗留下许多被打死的日伪军。战士们忙着搬运大车上的箱子、皮包,把3位被俘的武工队和民兵也救了出来。

这次战斗,不到40分钟就结束了,我们缴获敌人1挺轻机枪、35支步枪、10头牛、13头毛驴、4头骡子、4000多斤粮食,还有日军的指挥刀、望远镜、照相机等。

三十五支队撤出战斗后,东寨的敌人前来增援。他们来得太晚了,连八路军的影子都没见着。

下鸾桥战斗在八路军军史上是一次规模极小的战斗,因此至今鲜为人知,但此战大大提振了晋绥一带军民抗击日寇的信心,因此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