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不负韶华,我的传媒梦

 大鹏冲天林振中 2020-05-13

本文参加了【逐梦之路】有奖征文活动

  

神交已久

那时我还是小学生,起初与其相遇、相识,其名为《黄冈报》,为周三版周五版之类,后来扩版乃至现在的规模,也为当初之不可想象。而我与其相交也见证着该报的不断成长,就投稿方面,先是寄信,后来单位有了传真机,传真机也有人工(如两人对面喊山,总得几分钟才能接上头)到程控(就比较便捷),到现在的投稿平台,其变化可说是日新月异。其时是二十世纪七十末至八十年代初期,在那个书刊缺乏的年代,《黄冈报》自然成了我小学和初中的精神食粮,“思想火花”“智慧火花”“人生哲理”等虽说是只言片语,启迪思维,陶冶情操,锤炼精神,成了我的最爱;有故事或小说连载,往往看了前面,总是期待着刊载后面的情节、内容和结局的报纸能早日来到。当然也有与本地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引起了我的关注,如邻县的一个小伙子来到我生活的镇子拜师学艺,我还清晰地记得小伙子是叫李明江吧,因为当时龙坪的棉花种植技术享誉鄂东,引来了众多的学艺者,李明江就是其中的一位。该报有关我所在的村、镇、县(市)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都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喜欢分享,由此我因“一睹为快”把家乡的有关新闻报道向我的周围传播发散开来。应该说,成为《黄冈日报》的“粉丝”,竟是使我走上写新闻报道道路的“外部诱因”,是我在工作中某些领域能够小有成就的“星光大道”的第一步。

  武穴市福人缘老年公寓

  

  

巍巍大别山余脉

亦师亦友

巍巍大别山,绵绵长江水。在父辈的影响下,那时可以说《黄冈报》《黄冈日报》是我的启蒙书之一,还是我小学初中时的课外读物(包括时事政治、历史人物、模范人物、党的历史、政策法律、新闻特写、典型事件等等)。今天看来,读报仿写成了我日后走上新闻报道道路的最初引导。30年前我参加工作,特别是进入乡镇干部队伍,《黄冈日报》等党报党刊更是成了“生活必需品”,阅读之余,在单位领导的鼓励和引导下,我舞文弄墨,走上了与《黄冈日报》的互动之旅,为我的传媒生涯添了崭新的一笔,且不说编辑老师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如何审慎严密,也不用说他们对文章的框架顺序、遣词造句的追求完美,单就文字修改的删繁就简、突出中心。多年后,作为读者、作为通讯员,我能体会到他们的殚精竭虑,从中本人也能深刻体验到自己稿件刊登的成功喜悦或未被刊用时引起的反思,以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单位同事和社会同行往往反映我的文笔好文章来得快,我总是解释是反复推敲和揣摩、模仿、学习《黄冈日报》等的文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2017年我参加了我的第一次正规的通讯员培训,受益良多,在那次培训,见到了一些编辑,结识了很多通讯员同行,一直到现在与他们还有很多联系,相互鼓励,共同切磋,在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上一展风采。

  

二十四孝图

缘起缘来

“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之为“三不朽 ”。能够“立言”是人生的一大成就和荣耀。文章贵在鲜明、新颖、特色,可谓“一招鲜吃遍天”。从二十多年前的每年几篇到现在的每月几篇一年竟有几十篇的变化。在30年中我断断续续地发表了多篇新闻报道,仅在每年《黄冈日报》上发表几篇乃至数十篇,笔耕不止,兴趣逐增,竟然在《湖北日报》《黄冈日报》《鄂东晚报》和县市级报刊以及公众号上发表新闻报道和其他文章500篇之多。有一篇报道我记忆犹新,题目是《范国龙九回家乡献爱心》,因为该文章是前一天发传真过去,第二天就见了报;农民企业家朱振兴把原本属于自己200多万个人收入无偿的奉献给教育、民政和其他公益事业;本镇在外工作的老板张才富回乡创业,创办了与自己从事的冶金行业相异的生态农庄;还有企业发展、城镇建设、农业结构产业调整等等,都成了我报道的题材。我与该报互动融合更为深切、紧密,涉及的品类涉及到新闻报道、文学、社评等,以致现在我作为一个镇处政府公众号的主要撰稿人、总编兼编审的四年里,很多思想和做法都源于对《黄冈日报》的学习或是《黄冈日报》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单位领导对我说,对新闻报道和办新闻传媒应该秉持的政治理念、传播导向以及与受众的互动影响要像《黄冈日报》学习,真正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言简意赅,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追梦逐梦,我和我团队在公众号的刊登在确定中心、题材选择、文字推敲、篇章构造等方面力图在视野、思维方式方法等要有新的进展。

  

会元文化

文图:黄亚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