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小被遗弃的牛顿、乔布斯,成名背后的动机有何不同?

 长沙7喜 2020-05-13



屡屡成为热播剧的“主角”,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
 
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锦、《不完美的她》中的林绪之,都被刻画成各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电视剧中,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往往呈现得过于概念化、肤浅化,流于“父母皆祸害”的刻板图解。
 
幸福或不幸的培养模式,如同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流淌,无法摆脱,但可以有意识地改变。
 
作为父母,作为子女,只有对此具备足够清醒的认知,才能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尽可能往正向引导。
 

01

牛顿:为了不被抛弃,他把自己交给了科学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结合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
 
然而,我们往往过于看重这位天才的杰出成就,而忽略了他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牛顿的孤独、不安、忧郁和紧张,都可以回归到他的原生家庭——一个没有父亲,也没有母爱的童年。
 
牛顿是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前的3个月就去世了。3岁时母亲改嫁,迫于继父的压力,他被留在了外祖母家,直至11岁继父过世。
 
然而,重新回到牛顿身边的母亲既不了解儿子,也无意去了解,她看不到牛顿好学与天才的一面,而是强迫他在15岁时退学务农,赡养家庭。
 
有过被遗弃经历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在亲密关系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牛顿亦是如此。
 
他从小性格就极端谨慎、恐惧多疑,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也是离群索居。他几乎不能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对仅有的几个朋友也异常冷淡。
 
被孤独感围绕的牛顿,将自己献给了唯一不会抛弃他的父亲——上帝,他把普通人对情感的需求,转化为祷告默想和对科学的思索。
 
牛顿曾说:“与神的伟大创造相比,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拾取小石子和贝壳的小孩子。真理浩瀚似海洋,远非我们所能尽窥。”
 
他的最高目标是用思想去关照世界,任何主观的东西都要放在一边。这源于他内心的恐惧——如何保护自己不被抛弃?最好的方式是断绝一切连接。
 
50岁之后的牛顿曾陷入一段特殊的癫狂期,他断绝同朋友的往来,躲进自己的角落,指责身边的人陷害,不再与人交谈……
 
我们无从得知这段特殊经历是源于牛顿长期的心里抑郁还是后期所从事的神秘炼金术,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同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密不可分。
 
这一次的癫狂之后,牛顿像换了一个人,开始追逐名利,当选国会议员——这似乎也印证了经历过早期亲子分离的人往往通过寻找成就去弥补心灵创伤的事实。
 
他终身未娶,孤独到老,也许只有这样,世界才不再有抛弃和拒绝。
 

02

乔布斯:创伤被养父母治愈了

没有人的童年是完美无缺的,正面教育从来都不会太晚。

2011年,当“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离世时,全世界都在歌颂他光鲜亮丽的创业史,却少有人关注他生命中无法忽视的灰色地带——私生子身份,和由此带来的心灵创伤。
 
乔布斯是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的出生就意味着与父母的分离,因为他是一个私生子父亲从知道这个孩子存在的那一刻起便从人间消失
 
母亲出于无奈,在生产之后就将他送到了养父母的身边。对一个弱小的生命而言,与亲生母亲的分离无疑是最恐怖的事情。
 
从呱呱坠地起,乔布斯的生命就进入了创伤中。
 
与所有很早失去与母亲的连接的孩子一样,乔布斯从小就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叛逆:他觉得杀虫剂好吃,被送到医院洗胃;把蛇带到教室,在老师的椅子下点燃炸药……
 
然而,面对一个具有共生性创伤、调皮任性、到处惹麻烦的孩子,保罗夫妇并没有像大多数收养家庭的父母一样,在乔布斯给予的压力下失控喊叫,而是用温柔来对待他,用包容来接纳他。
 
乔布斯很早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保罗夫妇没有在这件事上对他隐瞒,同时也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传递这样的信息:
 
“你不是没有人要的孩子,你是我们特别选中的,我们爱你。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我们都爱你”。
 
这缓解了乔布斯内心被父母抛弃的恐惧,使他的童年不只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更有来自收养家庭的治愈。
 
保罗夫妇让乔布斯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被爱的,这让他充满自信,也成为他日后创造力的基础。
 
令人唏嘘的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乔布斯,第一次当父亲时也选择了“遗弃”自己的亲生女儿。
 
当他从女友那儿得知怀孕的消息时,乔布斯被愤怒和焦虑充斥,像个孩子一样摔门而去。当女友执意生下这个孩子时,他异常气愤,直到成为亿万富翁,仍只愿意支付每月500美金的赡养费。
 
面对这个孩子,乔布斯的情绪很复杂——受限于亲生父母带来的创伤,他强迫性地重复着这种伤害,把它加注到女儿丽莎身上。
 
他害怕重蹈覆辙成为父亲的样子,然而正是这种恐惧,将他往相同的方向推去。
 
幸运的是,乔布斯遇到了一位好妻子。劳伦用极度的耐心与温和,让丈夫感受到爱,相信妻子不会离开他。
 
她同样帮助乔布斯认识到,他对丽莎的抗拒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出于恐惧。
 
她还帮助乔布斯理解生母的抛弃是迫于无奈,化解了他来自内心的恨意和伤痛。


03

好的童年是在为一生积蓄能量

无数研究表明,幼年时期受到的照料不足,是人的脆弱性甚至极端精神病的罪魁祸首。
 
对婴幼儿发出的信号进行敏锐地察觉并随即做出回应,已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健康的根基。
 
如果一个孩子在生命早期受到父母的忽视,他在15个月大时就很可能会变得缺乏安全感,表现为大脑左额叶活动减少。
 
如果儿童在18个月时缺乏安全感,那么他的脑电波类型在20年后可能仍会保持这种不正常的状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得不到父母的爱与呵护的儿童,将无法成长为一个相对健全的人。
 
这是因为,个体的人格是在与母亲的逐渐分离以及个体自主性发展中形成的,母亲可以在早期充当婴幼儿的辅助性自我,而如果没有母亲的保护,自我就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而过早出现。
 
个体能量的提前预支,极有可能导致成年以后能量的不足,而早期亲子分离激发的无价值感,也会迫使人们必须借助外界的物质、权力、地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格障碍都由婴幼儿时期缺乏关爱造成,虐待已被证实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以及导致人格问题的重大因素,它会开启绝望而强制的机制,进而导致人们重蹈覆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