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频繁,新《证券法》落地,再融资新规及创业板改革稳步推进。作为改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券商的投行业务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疫情未改投行业务向好趋势 券商今年首发承销收入爆发 今年以来,疫情让部分行业步入寒冬,但IPO市场却“热火朝天”。前四个月,IPO首发审核的通过数量及通过比例均大幅提升。数据显示,前四个月首发审核公司83家次,同比增167.74%;通过77家次,同比增185.19%;通过率92.77%,同比增加5.67个百分点。 受益于科创板增量和IPO通过率的提高,券商首发承销的业务量和收入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33家券商首发承销保荐84家,同比增78.72%;募集资金989.85亿元,同比增131.5%。上述券商的承销及保荐总收入也达到40.26亿元,同比增90.44%。 以首发承销业务的收入来看,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金证券、光大证券、中信证券分别位居行业前五。其中,中金公司的收入为6.03亿元,同比增长990.48%。 华东一大型券商投行内部人士对记者称,疫情会对具体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困难,但是不会对业务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最近通过的一些项目都是去年已经充分准备好材料,近期科创板的增量和IPO通过率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业务增长。“我们公司所在省份疫情控制比较好,我们复工比较早,大概几个星期之前就开始出差了。” 此外,各家券商在债券承销方面的业务受疫情影响程度也相对可控。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28家券商承销3273家债券,同比增25.31%;募集1.87万亿,同比下滑4.1%。由于券商“价格战”竞争激烈,券商所获承销保荐费下降更为明显,该项收入前四个月合计为5.37亿元,同比下滑27.43%。 利好政策频出 投行面临时代性机遇 近期,金融市场变革不断,再融资新规、创业板改革征求意见稿相继推出。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券商的投行业务也面临着难得的时代机遇。 本次再融资规则在发行条件、定价范围、批文有效期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对非公开发行政策管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松。在新规下,上市公司也拥有了更大的定价自主权,非公开发行市场也将面临难得的机遇。 平安证券投行相关人士对记者称,我们认为本次再融资政策的调整是对过去政策过度收紧的全面松绑,旨在通过放开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为企业引入长效权益资金投资,激活供需双方获利,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 上述人士强调,新规下,定增有望重回万亿市场,将成为主要的再融资产品,券商投行无疑将在本次新规下获益。 除再融资规则调整外,近期创业板改革系列配套制度的征求意见稿也发布,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次创业板改革,涉及发行承销、估值定价、信息披露、注册监管、退市机制和主体责任等多方面,将为中小创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机会,也能更深入地释放资本市场的活力。 平安证券投行相关人士对记者称,该征求意见稿对发行、上市、交易、再融资及并购重组、信息披露、退市等基础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存量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先行先试者,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积累经验。 从券商的角度看,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有望加快项目的推进周期,为投行业务贡献更多的业务增量。 上述平安证券人士还提到,券商投行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参与者,显然是该制度的重要受益者,在注册制下,投行业务的内外部增长通道将会被全面打开,行业收入蛋糕将会随大量企业上市而增加,同时,券商也有望因跟投分享企业成长的溢价。“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注册制下,中介机构责任将进一步压实,对投行团队的能力、资金实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投行市场分化将更加严重,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大型券商投行将向航母级投行进发;中小投行将走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精品投行之路。” 为应对变革,拥抱难得的业务机遇,各家券商也积极备战。北京一中型券商人士对记者称,“我们的投行业务部门正在积极招贤纳士,主要想吸引一些有定增项目经验的优秀候选人,对创业板IPO很熟悉的候选人我们也十分欢迎。” 平安证券投行团队也针对创业板注册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持续深化行业聚焦,打造懂产业、懂法律、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深投行、销售等多部门联动,借助平安集团产业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产业协同服务等。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