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来豪放的李白,为何把兰花写得如此悲凄

 读书工 2020-05-13

兰花从古至今,人们都很喜爱。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它位列第二,它的幽香格外让人念念不忘。在众多的花卉中,还有谁能够担当此种殊荣。

为什么说是幽香呢,因为兰花处于深山老林,处于蓬蒿茅草甚至荆棘之中,受山谷林木茂密、阳光稀薄的影响,其香气自然形成一种淡雅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我们拿了锄头上山去挖兰花,准备把它移到家里盆栽。那兰花为了保护自己,都故意长在刺蓬石缝里,很难挖起来,一不小心就弄断了它的根或花箭。

当你低下头去欣赏时,它就传来一股沁人心扉的清香。这清香中带着一种山野清新的气息,不刺激,不呛人,比那阳台上用了肥料盆栽出来的味道正宗多了,舒服多了。

我们老家那个大山里兰花的品种比较单一,后来到了城里,才发觉原来兰花种类是格外的多,兰园里全是五颜六色的兰花。

在广州每年春节花市,那兰花是最抢手的,一盆蝴蝶兰,大概有十几株吧,要价达到几百上千块钱。如果是那种大型的盆景,那就更贵了。

兰花的品种多,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大家都在自媒体上写文章,有很多是写花卉的,其中写兰花的就不少。我读李白诗选,他里面有一首写兰花的诗,让我有些吃惊。

因为李白的风格向来是豪放不羁的,但是在这组《古风五十九首》里,第三十八首是写的《孤兰》,那风格却有点抑郁,有点悲凄。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诗的首联正是说的一棵孤独的兰花,它生长在深邃幽暗的花园里。因为没有人去照料护理,杂草长得很高,几乎把兰花淹没。在诗人的眼里,这环境堪忧。

颔联两句说的是,虽然兰花沐浴着春天太阳的光辉,能够及时开放,但是这种好景不会长久,转眼就到了秋天,那悬挂在空中的一轮明月,使它感到了深深的悲伤。

接着颈联两句说,到了寒露霜降,秋雨淅淅沥沥地一直下到冬天,这原本是绿叶红花的茂盛的兰草,却要在这里停止生长,结束自己的生命。

于是诗人在尾联发出深情的感叹,如果再没有东风吹来,兰花还能活回来吗?到时候,它的幽香又为谁发出呢?

可以看出来,诗人李白写这首诗时心情是很忧郁的。兰花发出清香,象征着人的高尚品质,本是高兴的事情,更何况李白原本就是豪放不羁的性格,那么为何情绪又如此低落呢?

原来此时李白翰林供奉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接着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说通俗一点就是给了一点钱安慰一下,你回家去吧。皇帝的意思是不用李白了,要把他赶出京城长安。

唐玄宗这样对他,你说这李白伤不伤心。李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托了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帮忙,才得到了一个供奉翰林,做了玄宗皇帝的文学侍从。

那年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已经四十二岁了。但是只做了一年的侍从,第二年就给免了,这让清高狂放的李白面子往哪里搁,以后还怎么过日子。

当然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李白不屑于这么一个跑腿的翰林待诏,他本是要实现自己治国理政的远大抱负的,因此在唐玄宗面前有点怠慢,故意爱理不理,装着喝多了酒,天子呼来不上船。

二是李白又得罪了高力士、杨国忠、杨贵妃等人。他要高力士给他脱靴子,要杨国忠磨墨,要皇上给他调醒酒汤。高力士嘴里不说,心里早就要报复了。

李白的《清平调》里还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的句子,李白本来是借赵飞燕来衬托杨贵妃的美丽的,不料高力士故意从中挑拨。

他说李白是有意讽刺杨贵妃像赵飞燕一样宫闱不检,还说这样进行对比,明明是指燕瘦环肥,嫌你杨玉环体态臃肿。于是杨贵妃就常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造成最后李白被辞退。

李白这首诗表面上是写兰花,其实是写自己的遭遇。他就像兰花一样很孤独,被杂草淹没。虽然春天来了,茂盛了一阵子,但是很快就到了秋天,受到风霜雨雪的摧残。

现在李白赐金放还,后面的路还不知道怎么走。但是从诗歌尾联“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可以看出,他还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如果再不给机会,那一身的理想和学识无处展示,不是白白地浪费了吗?

读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了李白描写兰花的用意,原来他是在写自己的遭遇,写周围环境的恶劣,写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是在借写兰花的不幸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