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有何说法?

 刚丁 2020-05-13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去世之后,梦想的破裂,国家统一希望的破裂,蜀汉顶梁柱的失去,整个国家都在悲痛不已之中。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也极度的悲痛之中,按道理来说,李严是被诸葛亮废了的,两人政见不同,互相看不顺眼,李严因为伤心过度,最后“激愤而死”,这是什么情况。

其实我们从李严和诸葛亮前前后后发生的摩擦说起,李严的激愤主要是哭自己的政治前途和不想被人秋后算账。

李严犯下了不可饶恕的三件大事

1、托孤两人不同心同德。刘备是个好boss,也是分的很清楚的人,擅长相互制衡以达到集团和睦。蜀汉集团是一个整合过来的集团,主要是分为三个集团:土生集团(以张飞、关羽、赵云为班底);荆州集团,诸葛亮、蒋琬为代表的;益州集团,李严、刘巴、黄权、法正等为主。李严是益州集团的人,托孤的时候,法正已经去世,黄权投靠了曹魏,刘巴已经死了。为了权衡集团的利益,刘备特意叫来了诸葛亮和李严,目的就是让他们好好合作,实现蜀汉统一天下和恢复汉室的宏远志向。但是两人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很明显能说明问题,他说假如刘禅不行,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却没有跟李严说这些话。名为托孤重臣,可是更加像是要李严辅助诸葛亮。分给的职位也很能说明问题,诸葛亮是丞相,辅助刘禅处理全国政务;李严是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手握兵权,却留下镇守永安,远离朝政中心。

在古代,什么事情都是皇帝一人说的算,假如刘禅哪天觉得李严不行了,想废了他,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的吗?诸葛亮就不一样,天天跟着刘禅,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家熟悉了,办事也方便。可是从历史上来看,李严有悖刘备的遗训,并没有很好的辅助诸葛亮。

2、李严粮草不济致使北伐失利。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是失败的,李严脱不了干系。在古代,粮草对于军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方大战正在胶着的打着,负责粮食的李严却因为怕粮草不济被责罚,于是搞了个阴谋,前面说粮草不够,需要回蜀,诸葛亮也回来。回来了之后却跟刘禅说自己督办的粮草很足,还质问诸葛亮“军粮饶足,何以便归?”。耍两面派的往往都不会有好果子吃,还好诸葛亮有手书为证,李严事情败露,最后刘禅把他贬为庶人。

3、李严在托孤之后就对诸葛亮心生不满,甚至多次提出无理的要求。李严的托孤大臣的并不是单单是因为他是益州集团的核心人物那么简单,也有他能力的一部分。李严在担任太守期间,史书记载:'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李严在刘备生前就已经是受到了重用,现在同为托孤大臣。但是诸葛亮却越来越接近权力的中心,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同时他又是丞相,可以说是蜀汉扎扎实实的二把手。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当然心有不甘,他对权力也极其的贪念,甚至还提出了组建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的提议。

在李严一次次的制造摩擦和不配合之后,诸葛亮实在是接受不了这哥们,于是在第四次北伐之后,直接让李严变成庶人。

在刘禅时期,诸葛亮在朝中的地位无人能匹敌的,加上刘禅的极力支持,荆州集团的人在局中越来越吃得开。李严想重回政治还得靠诸葛亮,可惜诸葛亮已经死了,能提拔他的人也没有了。

其次,我认为李严的举动是有保护自己的意思。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深受蜀汉全国人民的爱戴,这个爱戴我相信是真心的。蜀汉集团还是比较团结一致的,现在顶梁柱失去了,大家悲痛至于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比如再整李严,毕竟李严是诸葛亮在蜀汉头一号政敌。此时李严大哭一场,当然是逢场作戏,就会让人觉得其实李严和诸葛亮也没有很多的仇恨,其实他们之间还是很和谐的。

有一个例子和这个是有些相似的,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明明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整个江东的将领和人民无不悲恸。诸葛亮再去吊唁的时候,那些将领还恨的咬牙切齿,想拿刀砍了诸葛亮,但是看到诸葛亮哭的比他们还难受,他们对诸葛亮的成见也就放下了,进一步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巩固。

这两个例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总的来说,李严的痛苦主要是基于对政治前途破碎的难过和出于自保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