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颖:柳吉忱——济世成己任,传承为岐黄

 成中行 2020-05-13

       今天又是清明节,胶东柳氏医派创始人柳吉忱公离开我们25年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老人家是上世纪胶东地区杰出的中医学家,曾任栖东县医院、栖霞县医院业务院长,莱阳专署中医进修班负责人,莱阳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及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烟台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山东扁鹊国医学校首任校长,莱阳县政协常委。

老人家因病从医,一生德劭业精。在外虏入侵胶东的民族危亡之时,毅然投身革命,以医为掩护,从事抗日工作。其一生专心于中医临床和中医教学工作,刻苦努力,孜孜不倦,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医药人才匮乏,先生接手负责胶东地区中医进修班的工作,自编教材亲自授课,先后培养了七期学员,为山东中医学校前期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地县级医院中医科的人员配备做出了卓越贡献。先生精通经史,熟谙岐黄之学,兼通诸子百家,博览群书,通权达变,采精撷华,独探奥蕴,卓然自成一家。从而奠定了其新中国中医教育先行者和柳氏医派创始人的地位,成为胶东中医学术和中医教育的领军人物。

25年过去,老人家音容宛在。想必令老人家欣慰的是柳氏医派历经发展无论学术体系还是传承体系均日趋成熟、壮大。值清明日,编发有关记述柳吉忱先生的文章,以寄其亲人及门生的无尽哀思! 

柳吉忱:济世成己任传承为岐黄

中国中医药报主任记者  周颖

 在山东莱阳复健医院理事长柳少逸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父亲柳吉忱的油画。老人慈眉善目,笑意盈盈。平和亲切的眼神,充满了对儿子的期盼与厚望;坚挺的鼻子,微微翘起的嘴角,可以想象其刚毅性格、一腔热血和奋进精神。

说起父亲,柳少逸很兴奋。虽然他的一口胶东话令人听不太明白,但饱含深情的字字句句以及神态与动作,都表达了儿子对父亲、学生对老师的孝敬、崇敬和尊敬,感激、感谢与感慨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济世成己任,传承为岐黄。这是柳吉忱的生活缩影和人生轨迹,也是一代名老中医的理想抱负与价值追求,更是后来人继承创新、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作为山东名老中医,柳吉忱医德垂世后人颂,遗风余韵满杏林,其人品、学养、胆识、精神影响了子女、学生和中医药事业。

       博览群书话“神读”  为学之道在“心悟”

“认真读书,老实做人”虽然是柳氏家训,柳少逸感悟最深的并成为一生学以致用的是父亲所说的“神读”和“心悟”。

他记得,自己年幼时,父亲就对他进行国学及医学启蒙教育,动辄从文字源流谈《说文》,从数字组合说“河洛”,从古人结绳记事讲八卦及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尽管柳少逸听之茫茫然若天书,不知其味,但还是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启蒙书籍背诵下来。

每逢寒暑假,柳少逸耳濡目染父亲为病人诊病,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博得世人的敬重,也坚定了他继承父业的志向。

习医之初,柳吉忱以清·程芝田《医法心传·读书先要根》语训之:“书宜多读,谓博览群书,可以长识见也。第要有根底,根底者何?即《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难经》、《金匮》、《伤寒论》是也。”

就一部《伤寒论》而言,是在柳少逸背诵如流后,柳吉忱方授课说难。递次讲授了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柯琴《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及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让儿子从《伤寒论》六经辨证说理间,潜移默化地感悟其辨证论治大法,柳吉忱称之为“神读”。在儿子熟读中医典籍以后,又指点选读后世医家之著,意在运用经方时,能深究博览,独探奥蕴。

柳吉忱要求儿子“凡书理有未彻者,须昼夜追思,方可有悟。”并告云此即“心悟”也。有一次,柳少逸对问父亲:“何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家父笑答:“清·陈梦雷尝云:‘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学功精深故也。’汝当熟知:博览群书,穷理格物,此医中之体也;临症看病,用药立方,此医中之用也。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症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体与用,二者不可偏废也。”

看儿子似乎还不明白,他引用顾仪卿《医中一得》之语:‘凡读古人书,应先胸中有识见,引申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待汝临证时,方可悟苏轼‘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之意也”。

在随父习医时,庭训多在旁征广引说理间。这些话语,深深地印在柳少逸的脑海中,从而造就了他“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之立品;“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之学风。

      舍生忘死为抗日  呕心沥血育英才

上世纪40年代麻疹流行,柳吉忱路过一地,发现一家人正准备谷草埋孩子,说是其患麻疹抽风厥亡,其母得知柳吉忱是医生而求救。柳吉忱针刺大椎、申脉等穴位,患儿苏醒,又开一方子。不久,患儿起死回生。之后,柳吉忱名声大振,人称“神医”。

人们只知道柳吉忱是山东名老中医,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抗日战士。当外虏入侵之时,柳吉忱虽一介书生,但仍舍生忘死从事抗日工作,彰显其为民族的一腔热血和爱国主义精神。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胶东。柳吉忱化名“罗林”,出任当地中心小学校长,进行地下抗日斗争。此时敌伪政府进行经济封锁,医药奇缺,柳吉忱遂利用地方中草药和针灸推拿等法,给部队战士及广大干群治病。后因被日寇发现,他被迫撤到解放区从事医疗工作。

北海军区王司令患腰椎结核,浑身乏力,疼痛难忍,柳吉忱用中药给予治疗,并使之痊愈。他还利用自己的高超医术,为广大战士和群众解除痛苦,如用五倍猪胆汁膏治常见病痔疮,用黄荆子漱口治牙痛,用拉拉秧(葎草)烧水泡足治痢疾,用贯众、忍冬叶预防流感等等。

1942年,柳吉忱开设了“济生大药房”。其实是以医生为掩护,进行地下斗争。他曾以给日伪大队长看病为名,为八路军打炮楼侦察了寨里伪军大队炮楼布防。又利用给栖霞藏家庄伪军孔姓中队长看病机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其起义。

解放后,柳吉忱先后任栖东县立医院院长、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莱阳专署中医药门诊主任、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自1954年起,他受莱阳地区专员公署委任,负责胶东地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为半岛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医骨干。1960年又受聘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讲授温病学,所编“温病舌诊歌诀”便于学生诵记。20世纪6070年代,又教子课徒数人,探求培养中医人才模式,故山东诸多名医皆出自其门下。

柳吉忱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先后著有《济生内经选读》、《济生伤寒论注释》、《济生温病讲稿》、《济生本草经解》、《脏腑诊治纲要》、《周易卜筮》等10余部书籍,撰写了“运气学说之我见”、“哮与喘的证治”、“癫狂痫痴的证治”、“崩漏治验”等几十篇学术论文。

1983年离休后,柳吉忱对登门求医者,仍以“济生”为己任,解除病人痛苦。1987年受山东中医界重托,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并为首任校长,培养桃李满天下。

莱阳专署中医进修班第七期学员,后任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副校长刘铭德讲了一段故事。1957年,柳吉忱讲《内经》中阴阳学说时,问学员:“关于阴阳学说大家明白了吗?”学员异口同声的回答:“明白了!”柳吉忱笑曰:“我还有一些地方不明白呢!”续曰:“《内经》的核心思想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与神俱’。要揭示阴阳的核心概念,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柳吉忱的这些理念,影响了柳少逸以及学生对中医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故尔其后有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善用“阳和”医百病  父子切磋岐黄经 

柳吉忱善用阳和汤治病,柳少逸深感奇之而问道。于是引出一段上世纪30年代的医话。

柳吉忱曾因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回故里养病。其间曾多次求医均无效。后幸得同邑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以阳和汤加减治疗,用药仅20余剂,内服兼外熨,其病臻痊可。

诊治间,柳吉忱谈经说史,评论世事,深得李兰逊赏识,并劝其业医。柳吉忱欣然应之,从而成为李兰逊晚年的关门弟子,被赐号“济生”,济世活人之谓也。

随师期间,柳吉忱见老师用“阳和汤”治疗多种疾病,不解其因而问:“昔日弟子患痹,师何以阳和汤愈之?”师曰:“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用之治鹤膝风,列为阳和汤主治之首,汝疾已愈,当晓然于心,王氏非臆测附会之语也。”

又问:“某君腰疾,师诊为痛痹,不予乌头汤,而以阳和汤愈之,恭听师言”。师曰:“景岳有云:‘此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痹,是为痛痹,此阴邪也。……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分,反增其病矣’。故今用治痹,非出臆造也。”

聆听此段医话后,柳少逸注重了“异病同治”及“同病异治”法则在临床中的研究。凡属血虚、寒凝、痰滞之证者,以阳和汤灵活加减,确有实效,从而验证了中医学“有是证、用是药”,“异病同治”法则的广泛性。同时,将“阳和汤”教给学生,使之代代相传。

除“阳和汤”外,柳吉忱始终遵循辨证施治大法,以“活血通脉、清热利湿”治疗静脉血栓与血栓性静脉炎,以“消补兼施、扶正祛邪”治疗脑囊虫病,以“祛风解痉、化痰通络”治疗破伤风,以“补肾益髓、益气养血”治疗脑积水等等,均获良效。

1973年,烟台地区卫生局将柳少逸调回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工作,意在系统地继承柳吉忱之学术思想,并整理其医疗经验。此时,柳少逸已从医10年。

然而上班的第一天,柳吉忱让儿子背诵王冰《黄帝内经·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背毕问曰:“何谓三圣之道?”柳少逸以“伏羲之《易经》、神农之《本草经》、黄帝之《内经》谓三圣之道”答之。

柳吉忱欣然告之:“读书,当首先读懂‘书序’。‘序’,又称‘叙’,乃文体名称,亦称‘序文’、‘序言’。大凡为作者或他人陈述作品的主旨、或著述之经过。知此方可在浩瀚书海中确定对医著是精读还是通读。”父亲的谈序之论,使柳少逸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终身受益。

1995年,86岁高龄的柳吉忱驾鹤西去。他的学术思想和精湛医术,柳少逸整理出《柳吉忱医疗经验集》、《柳吉忱诊籍纂论》待版,其高尚医德、为医之道、未竟事业也正在下一代手中传承、创新与发展。

注】本文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4月17日第八版,作者周颖为《中国中医药报》主任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