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勤能补拙,努专注的人,往往运气好

 大牛忙 2020-05-13

当年,他靠着一篇仅得6分的高考作文登上了人生巅峰,一时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甲骨文天才小子黄蛉的传说,想必很多人都有所了解,靠着一篇另类作文实现了“逆天改命”

2009年高考结束后,网上出现了一篇帖子《高考阅卷花絮:四川惊现甲骨文作文》。

就是这么一篇帖子文章,让刚刚参加完第二次高考的高中毕业生黄蛉家喻户晓,顿时成了很多家长、老师眼中的天才少年。

那年,按实际情况来看,复读考生黄玲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才四百二十多分,勉强只够三本线。可他硬生生靠着一篇得分仅仅为6分的作文,实现了名校梦想!

这篇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写成的作文,帮他成功敲开了985名校的大门。就在网上热议“最牛作文”、“最牛天才”的同时,不少大学也都注意到了这位叫黄蛉的考生,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

名校最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古来有之。为了挖掘有天赋的人才,川大愿意破格录取黄蛉。

黄蛉优中选优,最终也选择了川大。双方意向一致,互相选择。

为了培养这个好苗子,国内著名古文字、语言专家何崝教授求才若渴,退休返聘的他决定亲自指点黄蛉,把他收为关门弟子,要把他培养成有用之人。

时年何教授已64岁,为什么对一个学生如此用心良苦?

其实,学术到达一定水准的名师,做事风格已经慢慢贴近了自己的“道”,这是毕生所求。何教授考虑的是这个领域需要后继有人,因而破格把他收为弟子,给了他985名校的入场券。

国内缺少这类人才,研究国学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古文字、古语言想要深入研究,最需要的其实是天赋,普通人再怎么学,也只能学个形式。

“甲骨文天才小子”的说法被人们奔走相告,成了当年现象级的事件。黄蛉剑走偏锋的成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

然而仅仅2年的时间,何靖教授就对这位“天才少年”失望透顶。他太浮夸、太张扬、不踏实,根本就不是那块料。

更让何教授失望的是,他只有临摹的功夫,不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古文字天赋,其在古文字方面的见解也不太突出,不可能有成就。

失望透顶的何教授提出辞呈,算是间接把这位“天才”逐出了师门。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8年多,快9年了,至今看来依然很有讨论的意义与价值。

众所周知,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有很多种,“剑走偏锋”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只不过真正的成功需要勤奋、天赋缺一不可,剑走偏锋的成功往往只是一时的成功。

我们这个时代本来就不缺少“天才”,只可惜很多所谓的天才到后来也只是昙花一现。到了最后,连沽名钓誉都算不上。

既然社会不缺天才,为何那些“天才”们会昙花一现呢?当然是因为,他们都是假天才。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随众”效应、“凸显”效应,我们缺少的只是发现天才的那双睿智的眼睛,以及培养天才正向成长的土壤。

在这个时代,天才最怕被发掘出来。一旦发掘出来,即便真正的天才往往也会被捧杀,古来就是如此!在名与利面前,很多天才忘记了功课,很容易掉进名与利的漩涡中,再也爬不出来。

相信不少人中学时期学过一篇文章《伤仲永》,这篇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讲的一个典故。

有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少年,与王安石同龄。他与王安石的舅舅是同乡,自幼聪明,年仅5岁就会写诗作词,人称神童,自然比王安石的名气大。

写诗作词的天赋被人发现之后,小小年纪的方仲永就成了当地的“神童”。方父为了名与利,带着年幼的儿子到处赚钱,帮人写诗作词,忽略了他的学习。

王安石听说之后感觉很好奇,很想见见他,只是距离太远,一直未见过这位同龄奇人。几年后,王安石去舅舅家,终于见到了这位奇人,时年方仲永与王安石都已经十二三岁。

王安石让方仲永写诗给自己看,考察他的真实水平。方仲永现场作诗,王安石看后略有失望。他感觉这位神童的水平一般,远远配不上他小时候的名气。

七年后,已是二十岁左右的王安石再次去舅舅家,向人打听方仲永的消息,得知方仲永的才华消失了,与寻常人无异。

王安石心生感慨,这个曾经比自己还有天赋的天才就这么被荒废了。后来王安石已是进士,想起来方仲永,写下了《伤仲永》。

同样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对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有天赋的人尚且都能被懒惰、贪玩所荒废,至于那没有天赋的人,如果再不好好用功,内心又不够踏实,怎么可能出成绩呢?

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定的天赋,没有太高的天赋也不算可怕,勤能补拙。可怕的是,若是连勤奋都没有,即便再有天赋也不会长久。

靠着剑走偏锋的花招,可以一时吃香,难以一直吃香。时间总会证明,苦心人天不负。同样的水平,差距不大的人,谁用功谁的运气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