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丨大海之子

 昵称45109175 2020-05-14

少负奇气,为司马迁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顾以海外之风土、国史未尽其蕴,因附舶以浮于海者数年然后归。其目所及,皆为书已记之。

——吴鉴

一个伟大的国家不是因为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伟大,而是在很多方面都非常伟大。从旅行家的队伍看,中国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自张骞凿空西域以后,先后走出了法显、玄奘、义净、司马迁、徐霞客等闻名于世的旅行家。在踏浪远游的世界海图中,中国也毫不逊色,除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以外,还有一位踏浪远游的旅行家,他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而开始这个传奇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南昌。


南昌城南掌故多】

南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内陆城市。虽然说也有赣江,有鄱阳湖,但要和广阔无垠的南海相比,和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比,赣江就像是条小溪,鄱阳湖就像是个小水盆。赣江虽小,但却连通着东海;鄱阳湖虽小,但却是大海的前站。历史记载说“水路四通”“帆樯如林”“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因为发达的水道,活跃的商贸,加之盛产造船所用的优质樟木,南昌便成了中国重要的造船基地 。有船,便就有了海;有了海,便就会有去看海的人。于是从这里就走出了一个去看海的人,他打通一切瓶颈,将南昌这个响亮的名字与浩瀚的大海更为紧密的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汪大渊,他是中国历史上以海路而游历范围最大、路途最远的旅行家 。


今天,在南昌市青云谱区的汪大渊广场,伫立着一座巍峨的铜像,他目光如炬,注视远方。这尊铜像又一次把我带进了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南昌汪家垄那雄浑粗犷、激荡人心的排工号子:

“南昌城南掌故多,将军渡口波连波,嘿!
象湖源上风光好哟,嗬!施家尧去划龙舟唻,嘿!
王老丞相来迎接哟,嗬!相府千金坐花楼啰,嘿!汪家垄住航海客哟,嗬!飘洋过海到夷洲啰,嘿!” 

汪大渊,字焕章】

中国古人的名字大多都是很讲究的,毕竟要伴随人的一生,不能马虎。一般来说,一个人至少会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官名,一个是字。比如这位官名叫汪大渊的人,字焕章,这个“字”出自《论语》:“焕乎其有文章。”。看得出来,汪大渊的父母对这个儿子的疼爱和期望,在他的名字中既有大海,又有文章。冥冥之中,这位与大海结缘的人,后来不但成为一位旅行家,还是一位诗人。

据史料分析,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汪大渊生于1309年或1310年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也认为汪大渊生于1310年。至此,这位深得父母钟爱、望其长大成才的男孩便正式踏入了人生的旅途。 


爱玩是人的天性。俗话说又学习又玩耍,孩子才不傻。汪大渊的玩比较特别,爱读书,更爱玩,他的玩主要是旅游。当时,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泉州。因为泉州当时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地方,世界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国际化都市,史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终于在长大成为一名青年的时候,汪大渊告别了家人,一个人沿赣江上溯,走向自己向往已久的目的地泉州。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群摩肩接踵,他们唧呖咕嘟操持着各种语言,各种中外商品是琳琅满目、堆积如山;港湾里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小船只,蔚为壮观。于是,泉州成为汪大渊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成为他进入蓝色大海的起点。江湖虽大,亦在四海之内。我的选择就是从这里出发,去踏浪远游。

土壤:光辉灿烂的“泉州时代”】

人生的路千万条,读书行走是第一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一位读书人登堂入室、成就自我的必由之路。汪大渊出生时,江西就是一片文化丰厚、人文荟萃的宝地,早已走出了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文人大儒。加之江西书院甚多,几乎占到全国一半,这种浓厚的教育风尚,为汪大渊读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聪明好学的汪大渊很快就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在知识的熏陶下,他在少年时期就开始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少负奇气,为司马迁之游。”从《岛夷志略》的序言中看,年少时代的汪大渊已经有了宏大的抱负,希望自己也能像司马迁那样去游历名山大川。特别是他阅读到周去非的《岭外代答》 、赵汝适的《诸蕃志》 后,对这两部记载国外风物人情的地理著作尤为痴迷。“既然两位先生因为有公务在身,不能亲自游历,但他却能在任期内通过采访汇集,编著这样的大作,我置身事外,了无牵挂,何不亲自去踏访海外诸国,著就一部亲历亲闻的著作呢?”汪大渊在心里扣问着自己:“再说司马迁、玄奘这些人,主要是在陆地上游历,还没有人踏浪浮海去周游世界。好,那就从我开始吧!”于是,踏浪浮海、远游世界的种子便深深的扎根在这位少年的心底,梦想诞生了。
如果说周去非和赵汝适这两位宋代人关于海外地理的著作,是汪大渊产生浮海远游的重要内因,那么当时以泉州为全世界第一大港所代表的繁荣贸易,则是影响汪大渊浮海远游的客观因素。当时,自宋以来,一直到汪大渊所生活的元朝,正值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中国的造船、海运、商业发展可谓是盛极一时。加之当时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帝国,从太平洋到地中海,从北冰洋到印度洋,几乎都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也在无形中便利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商贩游走于世界,是当时的潮流;踏浪远行,是当时人的梦想。正如汪大渊后来所说:“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圆,莫不执玉贡璨,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城之中者,如东西州焉。”——元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疆域几乎一统天下。海外各国都拿着珍贵的物品来朝贡,希望彼此友好往来。繁荣的海洋贸易,使得各国商人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追逐着高额的利润。特别是中国商人自由往返于海外各国之间,像是在国内旅行一般。这就是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泉州时代”。

踏浪远游】

因为能读书识字,特别是会写诗,汪大渊很快就在一支规模不小的商船队找到了活干。船老板主要做丝绸和瓷器 转卖生意,他了解到汪大渊不但喜欢远游,而且还会写诗,就非常高兴,开玩笑说自己的这支船队有一位“海上诗人”啦,于是专门安排汪大渊干清点货物、登记造册的工作,算是对他的特殊照顾。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1330年的一天,泉州港依然忙碌而繁华,远处蔚蓝色的大海安详而宁静。年仅20岁的汪大渊就要和自己脚踩的这艘商船出海了,为了这次出海,他已经提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而且在第一缕晨曦即将掠过海面的时刻,就已经站在了大船的甲板上,等待并迎接旭日的升起。他看上去很平静,就像眼前的海面,但他的内心,早已翻腾着巨浪,亦如大海的内部。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还要把我看到的风景和重要的发现记录下来,为日后“立言”做好准备。

出发了,汪大渊带着希望和对遥远的憧憬出发了。这一走就是5年。

5年的时间汪大渊跟随船队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后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后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到澳大利亚;再从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岛,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

一年多以后,汪大渊和他所在的船队备齐了商品和货物又一次从泉州出发了。这次他们游历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返回泉州。两次出海,共计8年,使他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共游历了220个国家和地区,全面考察和了解了那里的商贸和社会情况。

我在世界地图上盯着这些地方,都会感到眼花缭乱。这是多么巨大的范围和航程啊!

唐宋以后,至元朝,航海事业已经相当发达。主要的航线基本固定,在正常情况下,基本上都是依照陆地和岛屿的近海航行。特别是航海罗盘和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人们便开始放弃沿岸航线,出马六甲海峡后横穿孟加拉湾,直航斯里兰卡,也可以从印度横穿阿拉伯海,直达非洲。汪大渊所在的船队因为要做生意,他们根据需要,既有近海航行,又有远洋航行。5年里,他所走的这些国家和地区既是近海短程航行的累加,又是远海航行线路的连接。他们的贸易活动也以当时通行的转运方式,即通过沿途适时停靠进行生意往来、船只补给,同时还会转卖其它国家的商品,然后择时起航进入下一站,而非长途直达。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不停的做生意,还能大大减少海上航行的风险。
是的,风险,不可预测的风暴、暗礁、甚至海盗都足以造成海难。有学者绘制了一份唐宋以来南海的沉船图,研究发现仅南海就有2000多艘沉船。

2000多艘,那葬身海底的人又会是多少?这是一个不敢深想的数字。

在“南海一号” 沉船中,仅从中出土的文物就达18万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块块碎片
唤醒着数百年的睡梦
光彩照人的瓷器
以无声的语言
诉说着美丽和传奇
而他的主人——被称为“唐人”的人
永远的消失了

这是一场悲壮恢弘的海难,没能抵达目的地。正是无数的商人、船工以及领航者,是他们以牺牲的方式摸索探路,才逐步换来了安全的航道。也因为这些追逐百倍利润 、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和航海探险者,共同筑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幸运的是,汪大渊在这两次八年的航海远行中都能安全的回来。我们不知道他此后是否还出游过?更不知道他是否罹难?一切都还是未解之谜。

东方的马可·波罗】

既然父母取名叫我焕章,那就写写吧。把自己游历过的“汪洋大渊”写成“焕丽的文章”,也算是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其实,从出海的那一刻起,汪大渊在心中就有一个计划:像古代先贤一样,把自己的游历见闻写下来。现在我回来了,这便是当前最重要的事。于是,汪大渊开始了专著《岛夷志》的撰写,这一年他38岁 。当时,泉州官府也正在修地方志,主修方志的负责人吴鉴,因考虑到泉州具有海关、航运、外贸的职能 ,按照“诸蕃辐辏,不能无记”的原则,就将《岛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续志》中,作为附录。后来汪大渊回到故乡南昌,将《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在南昌印行。幸亏啊,历史!后来因为战乱,《岛夷志》一书大部分散失,明朝后终于失传,仅存《岛夷志略》版本得以流传。这成为今天关于汪大渊本人的唯一直接史料。因此,汪大渊也成了一位神秘人物。他19岁之前什么情况?不知道!他30岁之后的人生情况怎么样?不知道!即使19岁到30岁这段时间,也只是来源于他的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此外皆为盲区。所有的一切加上《岛夷志略》外,我们只能发挥合理的想象了。但毋庸置疑的是,前后2次8年的远行,这位商船上的特殊船员,把自己成功塑造成为了一名卓越的社会地理观察者,并一举跻身世界旅行家的行列。

汪大渊首先是一位勤奋的人。从现存1万多字100个篇章的《岛夷志略》看,在漫长的旅行中,汪大渊必然是勤勉自律的。可以想到,他每到一地,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便会作详细的记下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物产等情况 。书中多达220个国名、地名,90多个国家的山川险要、方域疆土、土特物品和民情风俗,范围包括南亚、西亚、东南亚以至东非广大地区,以及有名有姓的华侨情况,如果不是一个勤勉自律的人,没有及时的笔记,仅靠记忆,怎么可能完成?!

因为勤勉、及时,也就更能做到真实。汪大渊说:“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旅行家的对自己传世文字的根本撰写原则。之前的法显、玄奘、马可·波罗如此,之后的伊本·白图泰、徐霞客仍然如此。现在的有些人怀疑一切,说马可·波罗游记是瞎编的,说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也是根据别人的见闻汇编的,自己并没有出游,真是岂有此理!

找几个人出来说说公道话。一个叫张翥 ,是当时泉州的地方官、诗坛名宿。张翥是一个典型的眼里不容沙子的人,他对自己的文字很看重,他不认可的事,即使蒙古权贵让他给写一个字那也是不可能的。他有一句名言:“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就是这样一位老者在汪大渊将自己的《岛夷志》节录为《岛夷志略》刊印时请他作序,张翥不仅爽快的答应,而且非常认真的写到:“汪君焕章当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所过辄采录其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用之所宜,非亲见不书,慢信乎其可征也。”这位老人说汪大渊“非亲见不书”,就是说汪大渊所记载的肯定是他所亲历的。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证明汪大渊的旅行是亲历的,那就是明代跟随郑和一起下西洋的航海家马欢。马欢在《瀛涯胜览》序言中说:“余昔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异,感慨然叹气曰:普天之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译番书,添被使末,随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此外,泉州方志主修吴鉴在作序中也说:“其目所及,皆为书以记之。以君传者其言必来信,故附《清源续志》(即《泉州路清源志》)之后。”《四库全书总目》说:“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以上都足以证明,《岛夷志略》确是汪大渊自己旅行的记载。


历史常常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而使得它的创始人长久埋没。而人们所需要的确凿证据又几乎是全世界的人所无能为力的。随着年代久远,资料遗失不全,特别是战乱和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海上丝绸之路不断衰落,汪大渊和他的《岛夷志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岛夷志略》不仅在元朝属于罕见的著作,足以跻身当时世界地理名著的行列,就是到了今天,也毋庸置疑是一部伟大的旅行游记,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帷幕,再用心瞧一瞧汪大渊和这本书的独特价值:

一、汪大渊是以亲历者的身份全面详细记载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地中海等沿海国家和地区风土人情的第一人。他以一介布衣之身,踏浪远游,向世人真实展现了辽阔的世界海图,书写了东方之子的传奇,这是他最为重要的价值。

二、汪大渊是平民中以海路而游历范围最广的中国人,印度洋、波斯湾、红海、非洲东岸等,几乎走遍半个地球。元代《泉州志》的主编吴鉴在给汪大渊的序中说:“少负奇气,为司马迁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顾以海外之风土、国史未尽其蕴,因附舶以浮于海者数年然后归。”《辞海》断言:“就清中叶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国航海家而论,其游踪之广远,汪氏当居前列。”

三、汪大渊是自他70多年后郑和下西洋最直接的先驱,对郑和航海的影响很大。郑和团队的重要成员马欢在对所有航海著作的评价中,对汪大渊的评价最高 。

四、汪大渊以民间观察者的身份,客观呈现了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他说印尼人每年期盼着中国的商船能来他们的地方 ;菲律宾人说和中国人谈好价格后,就会始终信守承诺,从不爽约 ;文莱人最喜爱中国人,碰到喝醉的中国商人就会扶他回去 ……等等,虽然寥寥数语,却以普通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和善友邦的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五、汪大渊真实记载了台湾、澎湖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当时台湾属澎湖、澎湖属泉州晋江县,盐课、税收归晋江县。这是17世纪之前中国对台湾岛最详细的历史记载。

六、汪大渊明确记录了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咽喉部位,自古就是华侨的聚居地,这或许也是关于新加坡最早的历史记载。特别新加坡旅游局根据《岛夷志略》中记载的“龙牙门” ,复建了一个“龙牙门”。

七、汪大渊详细记载了澳大利亚的风土、物产,是见著于世关于澳大利亚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澳大利亚是地球最末之岛,称之为“绝岛”。在汪大渊到澳大利亚后近二百年,欧洲人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一块大陆。

八、汪大渊第一次对外国的气候特征按照冷、暖、热、凉、温进行分类,对季节、降雨、各地土壤、树木、农作物、工艺技术等都作了记录,其中记载的植物25种、动物21种、商品27种,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九、汪大渊是第一个提出具有现代海洋法权的“大陆架”概念的人。当时在《岛夷志略》中他用的是“地脉”的概念,他说“海外之地,与中原地脉相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
……
《岛夷志略》不仅被现代人评为影响中国的100本书,而且很早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自1867年以来,该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流传。它也被公认为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汪大渊本人也因此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诗与远方】

每个时代,都有几个并驾齐驱的伟大人物同时期出现,成为人类社会蔚为壮观的奇景和极有趣味的事情。但要真正认识这些英雄,则需要更为漫长的时间。700多年前 ,在中国生活了17年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泉州起航,准备返回意大利,他来中国用了4年,返程虽然快了一些,但仍然耗时3年。38年后的一天,19岁的汪大渊则从泉州港出发,开始了首次5年的世界之旅。而就在汪大渊第二次远行归来后的第8年 ,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 则从泉州上岸,进入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旅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并且都和中国发生着奇妙的联系,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就是他们的旅游目的地。而开启追梦之旅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马可·波罗17岁时从意大利出发来追梦中国,伊本·白图泰则是22岁,汪大渊则是19岁,就连后来明代的徐霞客出游时也是22岁。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开放的中国,也需要有人去旅行远方。汪大渊应运而生,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连接了历史,对接了世界,竖起来那个时代的高度。也使得后来的人,在回顾那段壮阔历史的时候,会因为中国也拥有汪大渊这位平民英雄而自豪,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也有自己可比肩的伟大旅行家。


对于每一位怀揣梦想的人,汪大渊还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不负此生,就一定要紧紧抓住年迈之前的青春,疾病之前的健康,忙碌之前的闲暇,死亡之前的生命。汪大渊写过很多的诗 ,其实他就是一位海上行吟诗人。他说:“所过之地,窃常赋诗以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 在斯里兰卡看到珍贵的珊瑚,他兴奋异常,竟“次日作古体诗百韵,以记其实。”可见,写诗是他旅行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收集资料的一种方式。在蓝色的大海上,一位年轻的诗人,用散发着韵律的诗歌表达着自己奢侈而浪漫的风采,击碎着旅途上所有的不快。只是可惜,他的诗歌作品没有一首留下来。

海洋承载了他的梦想
他把海洋装进了诗里
岁月心生嫉妒
将他们统统埋葬

这是历史的缺憾。

有时,历史也有补偿。约270年后,大旅行家徐霞客横空出世,不仅留下了60万字的游记,还留下了30余首诗歌作品。更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元明时期,中国内有徐霞客,外有汪大渊,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两座高峰,至今屹立在世人的面前,等待着人们去攀登、去超越。

一个清朗的早晨,我仿佛在南昌的焕章路散步,耳边响起排工号子雄浑粗犷、激荡人心的喊场声:

“南昌城南掌故多,将军渡口波连波,嘿!
象湖源上风光好哟,嗬!施家尧去划龙舟唻,嘿!
王老丞相来迎接哟,嗬!相府千金坐花楼啰,嘿!
汪家垄住航海客哟,嗬!飘洋过海到夷洲啰,嘿!”

……这是劳动人民的心声和热情,包涵着他们对远方的梦想!为了更好的承载这样的梦想,今天,“一带一路”愿景的大格局正在徐徐展开,一片无比广阔的旅游图景等着我们去远游、去开拓。其中汪大渊所踏访的路线,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合作中的精品旅游线路,这些国家和地区正日益密切的与中国进行着文化旅游合作,推出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开辟着新时代壮阔的旅游海图,承载着无数旅行者的梦,激励他们去抵达各自的旅游目的地。

【作者简介】

秦志龙,男,1982年生。工作之余,倾心于“游学”精神的探索研究。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民族文学等媒体发表相关作品若干,曾获“砥砺奋进·旅游惠民”全国旅游美文大赛特等奖,系宁夏作家协会会员。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头条号】、【百家号】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