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名家谈经方系列——湖北杨百茀老前辈:运用麻辛味干汤一得

 我们是最好的人 2020-05-14

1991年的时候,在河南南阳举办了第二届张仲景学术国际研讨会,之后刘渡舟及赵清理教授作为主编,征集当时的健在的老中医及中青年的论文,论文的选择”宁缺勿滥“,对于每一篇文章就要有创新之见,有启发读者的意义,全书收载近200篇文章,包含了刘渡舟、何任、万友生、班秀文、谢海州、张琪、欧阳锜、柯雪帆等前辈亲自撰写的文章,对于后学者有一定的学习意义。本系列会逐渐摘录这些前辈发表的文章,大家一起学习。


今天学习的是杨百茀老前辈的运用麻辛味干汤一得.

另外之前网上检索这本书《当代医家论经方》,以为市面上没有再版,今天偶然发现原来它再版了,只是改了几个字,叫《当代名家论经方用经方》,居然换了个马甲,想学习的同学可以去淘宝、京东、当当购买,40几块钱,两顿饭钱,买一本90年代中医大家们的经方经验,太值了。


运用麻辛味干汤一得/杨百茀(戴天木 整理)

麻辛味干汤,是我经过长期临床探索,以《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为基础,加减变通而成的新方。实践证明,此方用于治疗寒饮内伏,肺失宣降所致之咳喘,效果显著。

药物组成及用法:麻黄、法半夏、杏仁、苏子、桑白皮、枳壳、厚朴各10克,茯苓15克,五味子、甘草各6克,细辛3~10克,干姜6~10克。日1剂,二煎取汁混匀,分3次于饭后2小时温服。

该方功能散寒化饮,宣肺降气,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而见咳痰清稀,气喘胸满不得卧,昼轻夜重,遇冷为甚,呕吐涎沫,形寒肢凉,或背寒冷处如掌大,口干不欲饮,大便多溏,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或白滑,脉象沉细或弦滑等症。

《金匮要略》中,苓甘五味姜辛汤专为寒饮停肺之支饮而设;而小青龙汤是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支饮而设。二方均以辛热之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但前方有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后方有麻黄宣肺平喘,且用半夏化痰降浊。因痰饮之形成源于脾,咳喘之机理不离肺,故将二方合而用之,则相得益彰。慢性咳喘多不兼表证,故去后方中调和营卫之桂枝、白芍。肺失肃降,气机壅逆,故加杏仁、苏子、桑白皮降气平喘,枳壳、厚朴理气除满。原方之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辛温之品耗散肺气;甘草调和诸药,二者各司其职。诸药合用,名之麻辛味干汤。方中宣降并用,以理肺气;散收结合,以防耗气;甘寒(桑白皮)相伍,以制辛热太过,使寒散饮除,肺气宣降复常,则咳喘可愈。

该方用于寒饮咳喘,其效较单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或小青龙汤为优。但痰热咳喘及虚证咳喘禁用。寒甚者,干姜、细辛量重用,则收效更捷。若兼表寒,加桂枝;有化热趋向,加瓜蒌皮、花粉,减细辛、干姜量;胸满不甚,可去枳壳、厚朴。

典型病例:殷某,男,19岁。1991年12月3日初诊。诉2岁时即患有咳喘,几乎每年发作,尤以冬季为频,夜间加重,发作时,须服氨茶碱、强的松等药,方可暂时缓解。经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近来咳痰清稀,喘不得卧,入夜尤甚,伴畏寒肢冷,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清长。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双手冰冷,舌苔白滑,脉象沉细。遂按寒饮内伏,肺失宣降论治,投麻辛味干汤(其中细辛3克,干姜10克)4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咳喘大减,大便亦转正常。效不更方,守方续服。其中细辛量加至6克,以增强温散沉寒之功。服方7剂,三诊,咳喘已止(自初诊后未服西药),他证亦除,唯有少量白稠痰未尽。继服二诊方加瓜蒌皮15克、花粉10克,7剂,以防化热,并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今天木有划重点。

文章内容摘自《当代医家论经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主编/刘渡舟、赵清理等。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